科室: 眼科 主治醫師 陳剛

    一、眼附屬器檢查
  (一)、眼瞼  觀察有無紅腫、淤血、氣腫、疤痕或腫物;有無內翻或外翻;兩側瞼裂是否對稱,上瞼提起及瞼裂閉合是否正常。睫毛是否整齊、方向是否正常、有無變色、脫落,根部有無充血、鱗屑、膿痂或潰瘍等。
  (二)、淚器  注意淚點有無外翻或閉塞;淚囊區有無紅腫壓痛或瘻管,壓擠淚囊有無分泌物自淚點溢位。在淚溢症,可採取下列方法檢查淚道有無阻塞。
  1、熒光素鈉試驗 將1%~2%熒光素納液滴入結膜囊內,2分鐘後擤涕,如帶綠黃色,即表示淚道可以通過淚液。
  2、淚道沖洗 用小注射器套上6號鈍針頭,向下淚小點注入生理鹽水,如患者訴有水流入口、鼻或咽部,亦表示淚道可通過淚液。
  3、X線碘油造影或超聲檢查 可進一步瞭解淚道阻塞的部位及淚囊大小,以便考慮手術問題。
  4、眼乾燥症的檢查  眼乾燥症由淚液分泌減少或其組成分異常引起。可採用Schirmer 試驗或檢查淚膜破裂時間幫助診斷。
   (1)、Schirmer試驗:用一條5mm×35mm的濾紙,將一端折彎5mm,置於下瞼內側1/3結膜囊內,其餘部分懸垂於面板表面,輕閉雙眼,5分鐘後測量濾紙被淚水滲溼的長度。若檢查前點了表麻藥,該試驗主要評價副淚腺的作用,短於5mm為異常;如不點表麻藥,則評價淚腺功能,短於10mm為異常。

   (2)、測量淚膜破裂時間(breaking up time, BUT):通過裂隙燈鈷藍色濾光片觀察,在球結膜顳下方滴2%熒光素鈉一滴,囑患者眨眼數次使熒光素均勻分佈在角膜上以後,再睜眼凝視前方,不得眨眼,檢查者從患者睜眼時起立即持續觀察患者角膜,同時開始計時,直到角膜上出現第一個黑斑(淚膜缺損)時為止,如短於10s則表明淚膜不穩定。
  (三)、結膜 將眼瞼向上下翻轉檢查瞼結膜及穹窿部結膜,注意其顏色,以及是否透明光滑,有無充血、水腫、乳頭肥大、濾泡增生、疤痕、潰瘍、瞼球粘連,有無異物或分泌物瀦集。
  檢查球結膜時,以拇指和食指將上下眼瞼分開,囑患者向上下左右各方向轉動眼球,觀察有無充血,特別注意區分睫狀充血(其部位在角膜周圍)與結膜充血(其部位在球結膜周邊部),有無皰疹、出血、異物、色素沉著或新生物。
  (四)、眼球位置及運動 注意兩眼直視時角膜位置是否位於瞼裂中央,高低位置是否相同,有無眼球震顫、斜視。眼球大小有無異常、有無突出或內陷。
  檢測眼球突出的簡單方法是使患者採取坐位,頭稍後仰,檢查者站在患者背後,用雙手食指同時提高患者上瞼 ,從後上方向前下方看兩眼突度是否對稱。如需精確測量眼球前後位置是否正常,並記錄其突出的程度,可用Hertel 突眼計測量,即將突眼計的兩端卡在被檢者丙側眶外緣囑其向前平視,從該計反光鏡中讀出兩眼角膜頂點投影在標尺上的mm數(圖3-7)。我國人眼球突出度正常平均值為12~ 14mm,兩眼差不超過2 mm。

  檢查眼球運動時,囑患者向左右上下及右上、右下、左上、左下八個方向注視,以瞭解眼球向各方向轉動有無障礙。
  (五)、眼眶 觀察兩側眼眶是否對稱,眶緣觸診有無缺損、壓痛或腫物。
   眼球前段檢查
  檢查眼球前段常用的簡單方法是斜照法,即一手持帶有聚光燈泡的手電筒,從眼的側方距眼約2cm 處,聚焦照明檢查部位,另一手持13D的放大鏡置於眼前,檢查角膜、前房、虹膜及晶狀體。
  (一)、角膜  注意角膜大小、彎曲度、透明度及表面是否光滑。有無異物、新生血管及混濁(瘢痕或炎症)。感覺如何。角膜後有無沉著物(keratic precipitate,KP)。
  角膜熒光素染色:為了查明角膜上皮有無缺損及角膜混濁是否潰瘍,可用消毒玻璃棒沾無菌的1%~2%熒光素鈉液塗於下穹窿部結膜上,過1~2分鐘後觀察,黃綠色的染色可顯示上皮缺損的部位及範圍。
  角膜彎曲度檢查:最簡單方法是觀察Placido 板在角膜上的映像有無扭曲。囑受檢者背光而坐,檢查者一手持板,將板的正面向著受檢眼瞼裂,通過板中央圓孔,觀察映在角膜上黑白同心圓的影像。正常者影像為規則而清晰的同心圓,呈橢圓形者表示有規則散光,扭曲者表示有不規則散光(圖3-8)。如需測定角膜的曲率半徑及屈光度,以便配戴眼鏡,進行屈光手術或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則須用角膜曲率計(keratometer)或角膜地形圖(corneal topography)檢查。
  角膜感覺的檢查:簡單的方法是從消毒棉籤擰出一條纖維,用其尖端從被檢者側面移近並觸及角膜,如不引起瞬目反射,或兩眼所需觸力有明顯差別,則表明角膜感覺減退,這多見於皰疹病毒所致的角膜炎或三叉神經受損者。
  (二)、鞏膜  注意鞏膜有無黃染、充血、結節及壓痛。
  (三)、前房  將手電燈光在外眥處側照向內眥,如鼻側虹膜全被照亮,為深前房,如鼻側虹膜僅被照亮1mm 或更少,則為淺前房,有發生閉角型青光眼的潛在危險。注意房水有無混濁,前房內有無積血、積膿。
  (四)、虹膜  觀察顏色、紋理,有無新生血管、色素脫落、萎縮、結節,有無與角膜前粘連、與晶狀體後粘連,有無根部離斷及缺損,有無震顫(晶狀體脫位)。
  (五)、瞳孔  兩側瞳孔是否等大、形圓,位置是否居中,邊緣是否整齊。正常成人瞳孔在彌散自然光線下直徑約為2.5~4mm, 幼兒及老年人者稍小。檢查瞳孔和各種反射對於視路及全身病的診斷都有重意義,現分述如下。
  1、直接對光反射  在暗室內用手電筒照射受檢眼,該眼瞳孔迅速縮小的反應。此反應需要該眼瞳孔反射的傳入和傳出神經通路共同參與。
  2、間接對光反射  在暗室內用手電筒照射另側眼,受檢眼瞳孔迅速縮小的反應。此反應只需要受檢眼瞳孔反射的傳出途徑參與。
  3、相對性傳入性瞳孔障礙(relative 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RAPD)   亦稱Marcus-Gunn 瞳孔(圖3-9)譬如左眼傳入性瞳孔障礙時,用手電筒照射右(健)眼時,雙眼瞳孔縮小,患眼瞳孔由於間接反射而縮小;隨後移動手電筒照在左(患)眼上,雙眼瞳孔不縮小,因左眼傳入性瞳孔障礙;以1秒間隔交替照射雙眼,健眼瞳孔縮小,患眼瞳孔擴大。這種體徵特別有助於診斷單眼的球后視神經炎等眼病。
  4、集合反射 先囑被檢者注視一遠方目標,然後改為注視15cm處視標,此時兩眼瞳孔縮小,伴有雙眼集合。
  5、 Argyll-Robertson 瞳孔 直接光反射消失而輻輳反射存在,這種體徵可見於神經梅毒。
  (六)晶狀體  觀察晶狀體有無混濁、脫位。
  三、裂隙燈顯微鏡檢查
  1、裂隙燈顯微鏡(slit-lamp biomicroscope)及用途   它由兩個系統組成,即供照明的光源投射系統,以及供觀察用的放大系統。用它可在強光下放大10~16倍檢查眼部病變,不僅能使表淺的病變看得十分清楚,而且可以調節焦點和光源寬窄,形成光學切面,查明深部組織病變及其前後位置。附加前置鏡、接觸鏡、前房角鏡、三面鏡,還可檢查前房角、玻璃體和眼底。再配備前房深度計、壓平眼壓計、照相機等,其用途更為廣泛。
  2、操作方法  裂隙燈顯微鏡的操作方法很多,常用的是直接焦點照明法,即將燈光焦點與顯微鏡焦點聯合對在一起,將光線投射在結膜、鞏膜或虹膜上,可見一境界清楚的照亮區,以便細微地觀察該區的病變。將裂隙光線照在透明的角膜或晶狀體上,呈一種乳白色的光學切面。藉此可以觀察其彎曲度、厚度,有無異物或角膜後沉著物,以及浸潤、潰瘍等病變的層次和形態。將光線調成細小光柱射入前房,可檢查有無房水閃輝,又稱Tyndall 現象,即在房水中蛋白質增加,可見角膜與晶狀體之間有一乳白色的光帶,也可檢查房水中有無細胞。再將焦點向後移還可觀察晶狀體有無混濁及混濁所在的層次,以及前1/3玻璃體內的病變。為觀察眼後極的病變,可採用前置鏡,注意投射光軸與視軸間的角度在30度以內。為了發現和檢查某些特殊的體徵,有時還可採用角膜緣散射照明法、後反射照明法等。
   四、前房角鏡檢查
  (一)、前房角及前房角鏡
  1、前房角  由前壁、後壁及兩壁所夾的隱窩三部分組成。(1)前壁最前為Schwalbe線,為角膜後彈力層終止處,呈白色、有光澤、略微突起;繼之為小樑網,上有色素附著,是房水排出的通路,鞏膜靜脈竇即位於它的外側;前壁的終點為鞏膜突,呈白色。(2)隱窩是睫狀體前端,呈黑色,又稱睫狀體帶。(3)後壁為虹膜根部。
  2、前房角鏡(gonioscope) 前房角的各種結構必須利用前房角鏡,通過光線的折射(直接房角鏡)或反射(利用間接房角鏡配合裂隙燈顯微鏡)才能查見(圖3-11)。前房角鏡檢查是青光眼防治工作中的常用方法。此外,為了發現前房角的細小異物、新生物及新生血管等病變,也必須應用前房角鏡。
  (二)、前房角寬窄與開閉的臨床描述
  判斷前房角的寬窄與開閉對青光眼的診斷、分類、治療及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1、歷史沿革  早期的描述是由Scheie提出的,此後為Shaffer分級,著重評價房角的幾何角度,並分為5個級別,且考慮到了房角潛在的關閉情況,由於比較簡單而被廣泛應用。最後,Spaeth提出了更復雜的分類方法,強調房角的三維結構。
  2、常用房角分類法
  (1)、Scheie分類法:強調房角鏡下可見到的房角隱窩最後部的結構,窄Ⅳ級房角是最窄的。在眼球處於原位時(靜態)能看見房角的全部結構者為寬角,否則為窄角,並進一步將窄角分為四級,即靜態僅能看到部分睫狀體帶者為窄Ι,只能看到鞏膜突者為窄Ⅱ,只能看到前部小樑者為窄Ⅲ,只能看到Schwalbe線者為窄Ⅳ。動態下,即在改變眼球位置或施加少許壓力時可判斷房角的開閉,若可見後部小樑則為房角開放,否則為房角關閉。
  (2)、Shaffer分類法:根據靜態檢查下虹膜前表面和小樑網內表面所形成的夾角寬度把房角分成5級。0級最窄,4級最寬。4級角(35°~40°),全部房角結構均可見;3級角(20°~35°)鞏膜突以上結構可見;2級角(20°)小樑結構可見;1級角(10°)Schwalbe線及最前部的小樑可見;0級角(0°)虹膜根部緊靠Schwalbe線鄰近小樑。Shaffer分類法中3~4級不可能發生房角關閉;2級房角可能關閉;1級房角很可能關閉。0~1級為高危房角;2級應定期隨訪。
  (3)、Spaeth分類法:根據三種引數按編碼評價前房角:(1)房角隱窩角寬度:基於Shaffer分類法評價房角隱窩寬度,從0°~40°(0°、10°、20°、30°、40°);(2)周邊虹膜形態:編碼S(Steep)表示弓形向前隆起形態,r(regular)表示規則平直形態,q(queer)表示不規則凹陷形態。後者常見於色素播散綜合徵、高度近視、晶狀體脫位或無晶狀體眼。(3)虹膜根附著部位(動態檢查所見):編碼A:在Schwalbe線或之前;編碼B:在Schwalbe線之後的小樑網上;編碼C:在鞏膜嵴上;編碼D:在睫狀體帶前部;編碼E:在睫狀體帶後部。Spaeth分類法容易作速記和評價前房角,如:E-40°-q:前房角極寬、開角;D-10°-S:前房角極窄、虹膜膨隆,但房角開放;B-40°-r:前房角寬、虹膜平坦,但房角可能閉合。
  (三)、小樑網色素分級
  將小樑網色素分為5級:0級:小樑網缺乏色素顆粒;Ⅰ級:細小色素顆粒分佈在後部小樑網上;Ⅱ級:前後部小樑網均有細小顆粒色素沉著;Ⅲ級:密集粗糙顆粒狀或均質性黑色或棕褐色色素附著在小樑網後部,小樑網前部及Schwalbe線上亦可見色素顆粒沉著;Ⅳ級:整個小樑網呈均質性黑色或棕褐色色素覆蓋,在Schwalbe線、鞏膜嵴及角膜內表面、睫狀體帶與鞏膜表面上均可見色素顆粒。
  五、眼壓測量
  眼壓測量(tonometry)包括指測法及眼壓計測量法。
  (一)、指測法  最簡單的定性估計眼壓方法,需要一定的臨床實踐經驗。測量時囑咐患者兩眼向下注視,檢查者將兩手食指尖放在上眼瞼面板面,兩指交替輕壓眼球,像檢查波動感那樣感覺眼球的張力,估計眼球硬度。初學者可觸壓自己的前額、鼻尖及嘴脣,粗略感受高、中、低3種眼壓。記錄時以Tn表示眼壓正常,用T+1~ T+3表示眼壓增高的程度,用T-1~T-3表示眼壓稍低的程度。
  (二)、眼壓計測量法  眼壓計分有壓平式、壓陷式兩類。
  (1)、壓陷式:如Schiotz眼壓計,是用一定重量的眼壓測杆使角膜壓成凹陷,在眼壓計重量不變的條件下,壓陷越深其眼壓越低,其測量值受到眼球壁硬度的影響。
  (2)、壓平式:是用足夠力量將角膜壓平,根據角膜壓平的面積或壓力大小又可分兩種。一種為固定壓平面積,看壓平該面積所需力的大小,所需力小者眼壓亦小。壓平式眼壓計測量眼壓時,使角膜凸面稍稍變平而不下陷,眼球容積改變很小,因此不受眼球壁硬度的影響,如Goldmann壓平眼壓計。另一種為固定壓力(眼壓計重量不變)看壓平面積,壓平面積越大眼壓越低,如Maklakow壓平式眼壓計,這種眼壓計測量時眼球容積的影響較大,所測得的眼壓值受眼球壁硬度的影響。
  1、Schiotz眼壓計  目前在我國應用仍較廣泛。此眼壓計為壓陷式,其刻度的多少取決於眼壓計壓針壓迫角膜向下凹陷的程度,所以測出的數值受到球壁硬度的影響。在球壁硬度顯著異常者(如高度近視眼)會給偏低的資料,用兩個砝碼測量後查表校正可消除球壁硬度造成的誤差(圖3-13)。
  2、Goldmann壓平眼壓計  這是目前國際通用的標準眼壓計,它是附裝在裂隙燈顯微鏡上,用顯微鏡觀察,坐位測量(圖3-14)。它屬於壓平眼壓計,在測量時僅使角膜壓平而不下陷,所以不受球壁硬度的影響。但是近來的研究發現,中央角膜的厚度會影響其測量的眼壓數值。如中央角膜厚,眼壓值會高估,中央角膜薄,眼壓值低估。Perkin眼壓計為手持式壓平眼壓計,檢查時不需裂隙燈顯微鏡,受試者取坐位、臥位均可。
  非接觸眼壓計  其原理是利用可控的空氣脈衝,其壓力具有線性增加的特性,使角膜壓平到一定的面積,通過監測系統感受角膜表面反射的光線,並紀錄角膜壓平到某種程度的時間,將其換算眼壓值。其優點是避免了眼壓計接觸角膜所致的交叉感染,可用於角膜表面麻醉劑過敏的患者。缺點是所測數值不夠準確。
  六、檢眼鏡檢查
  常用的檢眼鏡(ophthalmoscope)有直接和間接兩種(圖3-15,圖3-16)。
  (一)、直接檢眼鏡檢查  所見眼底為正像,放大約16倍。通常可不散瞳檢查,若需詳細檢查則應散瞳。檢查順序及內容如下:
  1、徹照法 用於觀察眼的屈光間質有無混濁。將鏡片轉盤撥到+8~10D,距被檢眼10cm~20cm。正常時,瞳孔區呈桔紅色反光,如屈光間質有混濁,紅色反光中出現黑影;此時囑患者轉動眼球,如黑影移動方向與眼動方向一致,表明其混濁位於晶狀體前方,反之,則位於晶狀體後方,如不動則在晶狀體。
  2、眼底檢查  將轉盤撥到“0”處,距受檢眼2cm處,因檢查者及受檢者屈光狀態不同,需撥動轉盤看清眼底為止。囑患者向正前方注視,檢眼鏡光源經瞳孔偏鼻側約15°可檢查視盤,再沿血管走向觀察視網膜周邊部,最後囑患者注視檢眼鏡燈光,以檢查黃斑部。
  3、眼底檢查記錄  視盤大小形狀(有否先天發育異常)、顏色(有否視神經萎縮)、邊界(有否視盤水腫、炎症)和病理凹陷(青光眼);視網膜血管的管徑大小、是否均勻一致、顏色、動靜脈比例(正常2s3)、形態、有無搏動及交叉壓迫徵;黃斑部及中心凹光反射之情況;視網膜有否出血、滲出、色素增生或脫失,描述其大小形狀、數量等。對明顯的異常可在視網膜圖上繪出。
  (二)、雙目間接檢眼鏡  間接檢眼鏡放大倍數小,可見範圍大,所見為倒象,具有立體感,一般需散瞳檢查。 用間接檢眼鏡檢查眼底所見視野比直接檢眼鏡大,能比較全面地觀察眼底情況,不易漏診眼底病變。輔以鞏膜壓迫器,可看到鋸齒緣,有利於查詢視網膜裂孔。因其能在較遠距離檢查眼底,可直視下進行視網膜裂孔封閉及鞏膜外墊壓等操作。主要適用於:①各類原發性、繼發性視網膜脫離;②各類眼底疾患所致之隆起不平者,如腫物、炎症、滲出和寄生蟲等;③屈光介質透明時的眼內異物,尤其是睫狀體扁平部異物;④屈光介質欠清或高度屈光不正,用直接檢眼鏡觀察眼底困難者。
  七、眼底血管造影
  眼底血管造影是將造影劑從肘靜脈注入人體,利用特定濾光片的眼底照相機拍攝眼底血管及其灌注的過程。它可分為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綠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兩種,前者是以熒光素鈉為造影劑,主要反映視網膜血管的情況,是常用、基本的眼底血管造影方法(圖3-17);後者以吲哚青綠為造影劑,反映脈絡膜血管的情況,輔助前者發現早期的脈絡膜新生血管、滲漏等,因為FFA出現脈絡膜血管影像的時間僅幾秒,很快被視網膜血管影像所遮蓋。
  正常人臂-視網膜迴圈時間大約在7~12s。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血管充盈的分期:分為視網膜動脈前期(視乳頭早期熒光→動脈層流)、動脈期(動脈層流→動脈充盈)、動靜脈期(動脈充盈→靜脈層流)和靜脈期(靜脈層流→靜脈充盈)、晚期(注射熒光素大約5~10分鐘後)。
  異常眼底熒光形態:
  1、強熒光
  (1)、透見熒光:見於視網膜色素上皮萎縮和先天性色素上皮減少。特點:①在熒光造影早期出現,與脈絡膜同時充盈,造影晚期隨著脈絡膜染料的排空而減弱或消失。②在造影晚期其熒光的形態和大小無變化。
  (2)、異常血管及其吻合:如血管迂曲擴張、微動脈瘤,常見的有視網膜靜脈阻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前膜、先天性血管擴張、視乳頭水腫、視乳頭炎等。
  (3)、新生血管:可發生在視網膜、視網膜下或視盤上,並可進入玻璃體內。新生血管可引起熒光素滲漏。視網膜新生血管主要由視網膜缺血所致,最常見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視網膜靜脈周圍炎等,有些病變可引起脈絡膜新生血管,例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
  (4)、視網膜滲漏:由於視網膜血管內皮和色素上皮屏障受到破壞、染料滲入到組織間隙的結果。特點是出現在造影晚期。黃斑血管滲漏常表現為囊樣水腫。
  (5)、脈絡膜滲漏:分為池樣充盈和組織染色。①池樣充盈(pooling)又稱為積存,熒光形態和亮度隨時間的進展愈來愈大,愈來愈強,熒光維持時間達數小時之久。熒光素積聚在視網膜感覺層下(邊境不清)與色素上皮層下(邊界清)。②組織染色(staining),指視網膜下異常結構或物質可因脈絡膜滲漏而染色,以致形成晚期強熒光,如玻璃膜疣染色,黃斑瘢痕染色。
  2、弱熒光
  (1)、熒光遮蔽:正常情況下應顯示熒光的部位,由於其上存在混濁物質,如血液、色素,使熒光明顯減弱或消失。
  (2)、血管充盈缺損:由於血管阻塞、血管內無熒光充盈所致的低熒光。如無脈病、頸動脈狹窄、眼動脈或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視網膜靜脈病變可致靜脈充盈不良。如果毛細血管閉塞可形成大片無熒光的暗區,稱為無灌注區,常見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後等。
  八、眼科影像學檢查
  近年來眼科影像學檢查發展很快,逐漸成為眼科臨床診斷的常用方法。在此僅概述檢查原理及適應證。
  (一)、眼超聲檢查 眼科常用超聲掃描器分為A型和B型,近年彩色超聲多普勒已用於眼科。
  1、A型超聲:顯示探測組織每個聲學介面的回聲,以波峰形式,按回聲返回探頭的時間順序依次排列在基線上,構成與探測方向一致的一維影象。優點是測距精確,回聲的強弱量化,
  B型超聲掃描:通過扇形或線陣掃描,將介面反射回聲轉為大小不等,亮度不同的光點形式顯示,光點明暗代表回聲強弱,回聲形成的許多光點在示波屏上構成一幅區域性組織的二維聲學切面影象。實時動態掃描可提供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態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對所探測病變獲得直觀、實際的印象。 (圖3-18)
  2、超聲活體顯微鏡(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UBM也是B型超聲的一種,不同之處在於UBM換能器的頻譜高,一般在40mHz以上。因此與普通的二維超聲相比較可以獲得更清晰的影象,對組織結構的觀察更詳盡,可以獲得類似低倍光學顯微鏡的影象特徵。其侷限性在於穿透力弱,一般的成像範圍在5mm×5mm~8mm×12mm之間,因此只能對眼球的前段組織進行檢查。適應證:①青光眼的患者可以應用UBM詳盡地瞭解房角的情況。②眼外傷時瞭解眼前斷的損傷情況,如低眼內壓綜合徵、異物等。③眼前段腫瘤的形態觀察。④周邊玻璃體和睫狀體疾病的診斷,對虹膜後結構的檢查是UBM的特點,在現有儀器和裝置中,UBM是唯一能夠在活體狀態下了解後房和睫狀體的檢查方法。⑤角膜和結膜疾病、前段鞏膜疾病、晶狀體疾病等也可應用UBM檢查。
  .彩色超聲多普勒成像(color doppler imaging,CDI)  當超聲探頭與被檢測介面間有相對運動時,產生頻移,這種現象稱多普勒效應。CDI是利用多普勒原理,將血流特徵以彩色的形式疊加在B型灰階圖上,紅色表示血流流向探頭(常為動脈),背向探頭的血流為藍色(常為靜脈)。以血流彩色作為指示,定位、取樣及定量分析。可檢測眼動脈、視網膜中央動脈、睫狀後動脈血流以及眼內、眶內腫瘤等。適應證:  ;②眼內腫瘤;;④眼球突出的病因診斷;⑦眼和眶部血流動力學研究(CDI);
  (二)、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r tomography,CT) 利用電離射線和計算機的輔助形成多個橫斷面的影像。可用於觀察軟組織或骨性結構。每次掃描的層厚通常為1~2mm。造影劑可用於血管結構的評估,當正常的毛細血管的屏障作用破壞會產生明顯的滲漏。CT掃描適應證:①可疑眼內腫瘤;②眼眶病變包括腫瘤、急慢性炎症及血管畸形等;③眼外傷眶骨骨折;眼內、眶內異物,無論金屬和非金屬異物均可顯示和定位;④不明原因的視力障礙,視野缺損等探查視神經和顱內佔位性病變。
  檢查方法:眼眶CT檢查需要同時進行橫斷面和冠狀面掃描。常規進行平掃。橫斷面掃描一般取仰臥位,左右對稱,掃描基線為聽眶下線(眼眶下緣與外耳道中心連線)。冠狀面掃描可取仰臥位或俯臥位,一般取仰臥位,頭部過伸呈頂頦位,頭部正中矢狀面垂直於檢查床,掃描基線為聽眶下線的垂線。橫斷面掃描範圍應包括眶頂至眶底,冠狀面掃描範圍從眼瞼至蝶鞍區,包括全部眼眶。對眶壁骨折觀察一般選用骨演算法重建的骨窗,並在骨折層面重建軟組織窗;對軟組織結構觀察多采用軟組織窗掃描,在病變層面重建骨窗。對視神經管檢查採用骨窗掃描。多層螺旋CT檢查採集的多為容積資料,可進行冠狀位、矢狀位重建,進行多方位觀察。
  (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
  (1)、基本原理:MRI是利用人體內氫原子中的質子在強磁場內被相適應頻率的射頻脈衝激發,質子吸收能量產生共振。射頻脈衝終止後質子恢復原態時釋放出能量,即MR訊號,通過接收線圈,接收並經計算機轉換成MRI影象。影象為灰階二維影象,亮白色為高訊號,暗黑色為低訊號。T1加權成像(T1WI)是指這種成像方法重點突出組織縱向弛豫差別,而儘量減少組織其他特性如橫向弛豫對影象的影響;T2加權成像(T2WI)重點突出組織的橫向弛豫差別。
  基本檢查方法:採用顱腦線圈或眼球表面線圈。眼球的病變可使用眼球表面線圈。眼球表面線圈檢查野小,信噪比高,影象解析度高,顯示解剖細節更清楚,但對眼球運動敏感,尤其T2WI有較多的移動偽影。眼眶及球后病變使用頭顱線圈,頭顱線圈視野大,有利於瞭解病變部位和鄰近結構的關係,尤其對顱眶溝通性病變更有獨特價值。眼部MRI掃描採用橫斷面、冠狀面及斜矢狀面,基線同CT掃描基線。通常在橫斷面進行T1WI和T2WI掃描,其餘斷面進行T1WI掃描。增強掃描及動態增強為眼眶病變的常規檢查技術。MRI增強造影劑採用Gd-DTPA 0.1mmol/kg。通常選取病變顯示最大斷面進行動態增強掃描,隨後常規採用SE序列T1WI對三個斷面進行掃描,可根據情況選擇病變顯示最清晰斷面加做脂肪抑制掃描。靜脈注射Gd-DTPA增強掃描和使用脂肪抑制技術能提高腫瘤與周圍組織的對比度而使病變顯示清晰。
  (2)、適應證:凡需藉助影像顯示的各種眼球、眼眶病變(金屬異物除外)均為MRI的適應證。①眼內腫瘤的診斷和鑑別診斷。②眶內腫瘤,尤其是眶尖小腫瘤、視神經腫瘤,顯示視神經管內、顱內段腫瘤侵犯MRI優於CT。③眶內急性、慢性炎症。④眶內血管畸形。⑤慢性眶外傷。⑥眶內腫物顱內蔓延及眶周腫物眶內侵犯者。⑦某些神經眼科疾病。
  (3)、禁忌證:帶有心臟起搏器及神經刺激器者;帶有人工心臟瓣膜者;動脈銀夾術後;內耳植入金屬假體者;金屬異物者。
  (四)眼科計算機影象分析       計算機影象處理、掃描共焦鐳射等技術的應用是現代眼科發展的重要標誌,為眼科診斷及研究提供了更精密的檢查方法,簡介如下:
  .相干光斷層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非接觸性無創光學影像診斷技術,是利用眼內不同組織對光(用830nm近紅外光)的反射性的不同,通過低相干性光干涉測量儀比較反射光波和參照光波來測定反射光波的延遲時間和反射強度,分析出不同組織的結構及其距離,經計算機處理成像,並以偽彩形式顯示組織的斷面結構。軸向解析度可達10μm。它對黃斑部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應用價值。但OCT的解析度是靠組織結構的反光性質不同對組織進行區分,視網膜斷層中真正較易明確區分的有神經上皮光帶、色素上皮光帶和脈絡膜光帶,神經上皮層間的結構尚難明確分辨。
  掃描方式有水平、垂直、環行、放射狀以及不同角度的線性掃描,檢查者可根據病變的部位、性質以及檢查目的來選擇合適的掃描方式。因OCT橫向解析度與掃描線長度有關,掃描線越長,解析度越低。為了便於資料的比較以及採集資料的規範,可以選擇固定的掃描長度和固定的掃描順序。如對黃斑的掃描,可選擇掃描線長度為4mm或4.5mm,間隔45°的線性掃描作為基本掃描。
  角膜地形圖(corneal topography)  也稱為計算機輔助的角膜地形分析系統。即通過計算機影象處理系統將角膜形態進行數字化分析,然後將所獲得的資訊以不同特徵的彩色形態圖來表現,因其恰似地理學中地表面的高低起伏狀態,故稱為角膜地形圖。角膜地形圖可以對角膜中央到周邊部的絕大部分的角膜屈光力進行檢測,因而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量,在角膜屈光力的檢測中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正常角膜的角膜中央一般均較陡峭,向周邊則逐漸變扁平,多數角膜大致變平約4.00D ;對於同一個體,其角膜地形圖時常相似,但對於不同個體,其角膜地形圖卻常常彼此互不相同;一般可將正常角膜的角膜地形圖分為以下幾種:圓形、橢圓形、對稱或不對稱的領結型(或稱8字形)和不規則形。
  角膜內皮鏡  是利用光線照在角膜、晶狀體等透明屈光構件的介面上發生反射,在角膜內皮與房水介面之間,細胞間隙會發生反射而形成暗線,從而顯示出角膜內皮細胞的鑲嵌式六邊形外觀。現代角膜內皮鏡檢查與計算機相結合,自動對角膜內皮細胞形態進行分析。角膜內皮鏡檢查法分接觸型和非接觸型,常用的是非接觸型內皮鏡,它是當裂隙燈顯微鏡的照明光軸和觀察軸對稱地從角膜頂點垂直線向兩側分開時,看到角膜內皮細胞形態。角膜內皮的狀況與角膜營養代謝密切相關,有利於角膜內皮功能的評價。正常人30歲前,平均細胞密度3000~4000個/mm2,50歲左右2600~2800個/mm2,大於69歲為2150~2400個/mm。
  角膜共焦顯微鏡  利用共焦鐳射對活體角膜進行不同層面的掃描,可顯示角膜的超微結構,輔助真菌、阿米巴角膜炎的診斷。
  掃描鐳射偏振儀(scanning laser polarimetry)採用相互垂直的兩束偏振鐳射掃描視盤周圍的視網膜神經纖維層(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平行於RNFL排列的光反射比垂直於RNFL的光反射快,兩者反射的時間差稱為偏振延遲值,此值間接反映RNFL的厚度,輔助青光眼早期診斷。
  鐳射掃描拓撲儀(scanning laser topography)利用共焦鐳射進行視盤32個層面的掃描,對視盤表面地形給予三維描繪,自動檢測視盤、視杯、盤沿多個有關引數,用於青光眼早期診斷及視神經隨診監測。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