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表性瘢痕
多見於擦傷和淺度燒傷後,特徵是外觀稍粗糙,有色素改變,區域性平而軟,無功能障礙,一般不需處理。
增生性瘢痕
又稱肥大性瘢痕,多見於深二度和淺三度燒傷及厚的中厚皮片供皮區的創面自行癒合後。特徵是厚(可達1-2釐米)而硬,呈紅色或暗紫色,痛且癢,常影響工作和休息。約6個月後,瘢痕漸趨柔軟而稍平坦,充血減退,毛細血管減少,癢痛症狀漸減輕或消失。
萎縮性瘢痕
又稱不穩固瘢痕,常見於頭部顱骨電擊傷後,大面積燒傷和慢性潰瘍癒合後。瘢痕硬,區域性血管少,呈淡紅色或白色,深部組織緊密粘連,不能耐受摩擦和負重。破潰後常經久不愈,晚期可導致惡性變。
攣縮性瘢痕
多見於深度燒傷創面未行植皮而任其自行癒合者,常嚴重破壞功能,如瞼外翻、脣外翻、頦胸粘連、各關節屈曲攣縮畸形。長期的瘢痕攣縮可影響肌肉、肌腱、神經的發育,引起關節僵硬、脫位、畸形。
瘢痕疙瘩
又稱蟹足腫,為結締組織形成的腫塊。多見於燒傷、損傷或未引起患者注意的輕微損傷後形成。瘢痕邊緣明顯高出面板,且超過原病變範圍,呈粉紅色或紫紅色,極硬,無彈性,血供差。瘢痕疙瘩特別好發於身體上半部。頭、頸、胸骨正中、肩和上臂是多發部位,而眼瞼、乳暈和陰莖等部位則很少發生。
蹼狀瘢痕
瘢痕呈皺褶狀,形似鴨蹼。此類瘢痕最常見於燒傷,偶見於面板的切割撕裂和手術切口位置不當。大型蹼狀瘢痕多發於頸前、腋窩、肘窩及會陰部,小型的常見於內外眥、鼻脣溝、口角、鼻孔、指掌側、指蹼、虎口、尿道口、陰道口等部位。
此外,尚有凹陷性瘢痕,橋狀瘢痕和線狀瘢痕等型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