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外科 主治醫師 高強

  小兒腹外疝即通常所說的小兒疝氣,是腹腔內器官或組織通過腹壁或盆壁的薄弱點、缺損或間隙向體表突出,體表可以見到突出的腫塊。腹股溝疝(inguinal hernia)是常見的先天性發育異常,可分為腹股溝斜疝和直疝。臨床上見到的幾乎均為斜疝,直疝極罕見。

  【發病率】

  小兒腹股溝疝的發生率為0.8%~4.4%,文獻中未成熟兒的發病率為4.8%。性別發生率,男性佔大多數,男女比例為15:1,發病部位以右側多見佔60%,左側為 25%,雙側的佔15%,女孩雙側疝較多,佔17.5%~24%,未成熟兒雙側疝發生率佔19%~47.7%。

  【病因】

  胚胎髮育過程中,腹膜在腹股溝內向外有一袋形突出,稱為腹膜鞘狀突,鞘狀突沿睪丸引帶下降,睪丸引帶是連線位於後腹膜的睪丸與陰囊底部的索帶。睪丸隨著鞘狀突下降而到達陰囊內。

  正常發育時,在出生前後鞘狀突逐漸萎縮閉塞,附著於睪丸上的腹膜鞘狀突未閉塞,形成睪丸固有鞘膜腔,與腹膜腔不再相通。如發育異常,腹膜鞘狀突未閉塞,仍然保持開放或部分開放,在某種誘因下,腹腔內容物進入其中,即形成了先天性腹股溝斜疝。男孩右側睪丸下降比左側慢,右側鞘狀突閉塞時間比左側晚,因此右側疝發病率高

  如鞘狀突部分未閉或閉鎖不全時,使鞘狀突呈一狹窄的管腔,由於鞘狀突較小,腹腔臟器進不去,但腹腔中的液體可以流人其中,即形成了各種型別的鞘膜積液。發生在女孩的囊腫稱Nück囊腫或圓韌帶囊腫。腹膜鞘狀突末閉的小兒生後不一定都形成疝,若同時伴有腹壁肌肉發育薄弱,或經常哭鬧、長期咳嗽、便祕及排便困難、腹內腫物、腹水等原因、造成腹內壓升高,才促使腹股溝疝的形成

  鞘狀突的閉塞過程在生後6個月內還可能繼續進行,生後6個月內小兒腹股溝疝有自愈的可能,6個月以後閉塞的機會極少,因此應在出生6個月以後行手術治療。

  【病理】

  根據小兒腹膜鞘狀突閉塞的情況不同以及疝囊與睪丸固有鞘膜腔的關係,可將小兒腹股溝疝分成兩種型別。一種是腹膜鞘狀突完全未閉,疝囊的主要部分為睪丸固有鞘膜囊和部分精索鞘膜,睪丸在疝囊內,稱為睪丸疝。另一種是腹膜鞘突中段部分閉塞而精索部分未閉,疝囊止於精索部與睪丸固有鞘膜腔之間並不相通,在疝內看不到睪丸,稱為精索疝。臨床上睪丸疝較少見,有人報告約佔5%,精索疝佔95%。

  在嬰兒疝內容物大部分是小腸,盲腸和闌尾有時也可進入右側疝囊之中,而較大兒童有時大網膜也可進入疝囊。女性疝囊內可有卵巢、輸卵管,有少數病例盲腸(包括闌尾)、膀胱或卵巢構成疝囊壁的一部分,形成滑動疝。脫入疝囊內的臟器組織容易發生嵌頓,但因小兒的腹壁發育較差,疝囊頸部組織薄弱而富有彈性,腸繫膜血管彈性較好,腹股溝管較短,因此,嵌頓疝時發生腸壞死者較成人少,多數可通過手法復位而治癒。

  【臨床表現】

  典型症狀為腹股溝區可回納性腫物,可以在出生的第一次啼哭時出現,也能在生後2~3個月或更晚時候出現,大多數在2歲以內。當小兒哭鬧、站立或用勁時,腫物即出現或增大,小的突起位於外環及陰囊起始部,大的降至陰囊內(女性到大陰脣),腫物質軟,有彈性,似有柄蒂連通到腹腔內,邊界不清,平臥時腫物逐漸縮小至完全消失。用手指向上輕壓腫物,可使腫物還納入腹腔。腫物還納過程中有時可聽到“咕嚕”聲。復位後將指端壓置於外環、可觸及外環口增大、鬆弛。

  有些小兒有腹股溝腫塊史,但檢查時未見腫塊,應仔細檢查區域性,對比檢查兩側腹股溝部,患側較對側飽滿,患側陰囊也可能較對側增大。另外,還應注意是否有對側斜疝、隱睪、精索鞘膜積液、睪丸精索鞘膜積液等其他疾病同時存在。

  【診斷與鑑別診斷】

  根據腹股溝部或陰囊部間歇出現能還納入腹腔的腫物,即可作出腹股溝疝的診斷。應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1、鞘膜積液 鞘膜積液的腫物位於陰囊內,呈橢圓形或圓柱狀、囊性感、邊界清楚、透光試驗陽性。交通性鞘膜積液經手法擠壓後,塊物緩慢縮小。個別病例疝與鞘膜積液同時存在,近端為疝囊,遠端是睪丸或精索鞘膜積液。疝經手法復位後塊物可消失,但鞘膜積液不能消失。

  2、睪丸下降不全 睪丸停留在腹股溝管或陰囊的上部,該處可出現腫塊,為實質性、較硬、邊界清楚,輕壓時會出現下腹部脹痛。一般患側陰囊發育不良,且觸不到睪丸。可同時合併疝。

  3.、睪丸腫物 陰囊內腫物與腹股溝疝相似,腫物為實質性、有沉重感、不能還納入腹腔。

  【治療】

  從理論上講小兒腹股溝疝有自愈的可能,但絕大多數不能自愈。目前認為,手術是治療腹股溝疝的最好方法。隨著小兒年齡的不斷增長,疝塊逐漸增大,並可發生嵌頓、紋窄,故應早期治療。1歲兒童斜疝仍不能自愈或1歲以內巨大疝、嵌頓疝均應手術治療。術前應先治癒已存在的腹壓增高因素,如慢性咳嗽、排尿困難、便祕等。

  1、非手術療法

  “疝氣帶”如不正確使用,可能造成嵌頓;注射療法不能從根本上牢固地關閉疝囊頸,卻可造成睪丸萎縮、醫源性隱睪、腸粘連、腸壞死、腹膜炎等嚴重併發症。故認為均不宜採用。

  2.手術治療 與成人不同,嬰幼兒腹股溝疝均為先天性疝,是由於先天性腹膜鞘狀突未閉所致,一般沒有區域性肌肉薄弱改變,故通常不需要作修補手術,只行疝囊高位結紮術就可以達到根治的目的。

  (1)經腹股溝疝囊高位結紮術:病兒取仰臥位,於患側恥骨上面板腹橫紋作橫切口約2~3釐米。切開面板、皮下組織,鈍性剝離,使之清晰地顯露腹外斜肌腱膜,切開腹外斜肌腱膜進入腹股溝管,顯露並分開提睪肌,於精索內前方可找到疝囊,剝離疝囊並向內環分離,使與周圍組織完全分離,直到露出腹膜外脂肪,於該處在直視下貫穿縫扎疝囊頸。距結紮線0.5釐米處切斷疝囊頸部,去除多餘的疝囊,然後將精索及睪丸復位,逐層關閉切口。外環口過大者應予緊縮。

  女孩的手術與男孩基本相同,因圓韌帶與疝囊壁粘連緊密,可與疝囊一起分離至內環處,一併切除。

  (2)Ferguson疝修補術 適用於巨大疝伴有腹壁薄弱,採用沿腹股溝管的斜切口,行疝囊高位結紮後,將精索復位,於精索前將聯合腱和腹內斜肌下緣縫合於腹股溝韌帶上,再縫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皮下環,此法重點加強腹股溝管前壁。

  (3)滑動疝手術 腹內器官通過腹股溝管內口向下滑動並構成疝囊壁的一部分稱為滑動疝。在小兒少見。有盲腸滑動疝和輸卵管滑動疝。疝內容物不能完全還納腹腔。術中應仔細辨認,切勿損傷臟器,在盲腸或輸卵管遠端兩側剪開疝囊後壁至疝囊頸部,將其下滑的臟器復位,縫合疝囊缺損,再行疝囊頸縫扎。

  (4)經腹腔鏡疝修補術 腹腔鏡疝囊高位結紮術需在全麻、人工氣腹的條件下進行。此手術用時10~15分鐘,優點是:不會破壞腹股溝管的解剖結構、顯示精索輸精管清晰、不易損傷、真正做到標準的高位結紮、並可以探查對側有無隱匿性疝、可同時處理雙側疝及復發疝、患兒疼痛輕且住院時間短。

  嵌頓性腹股溝斜疝

  嵌頓性腹股溝斜疝是指腹腔臟器進入疝囊後,由於外環狹窄,不能自行復位而停留在疝囊內,繼而發生血液迴圈障礙,這是小兒腹股溝疝常見的併發症,如不能及時恰當的處理,往往造成絞窄性腸梗阻、腸壞死而引起嚴重的後果。

  嵌頓疝的發生率佔全部疝病例的1/6。進入疝囊的小腸被鉗閉後,血液迴圈受阻。但小兒的血管彈性較好,嵌頓發展到腸壞死的程序較緩慢,不像成人4小時即可發生絞窄壞死。但是長時間的嵌頓也會導致腸壞死。嬰幼兒嵌頓疝中,由於精索血管長時間受壓,可併發睪丸梗死,約為10%~15%。

  【臨床表現】

  腹股溝斜疝發生嵌頓時,在腹股溝及陰囊部出現疼痛性包塊。小兒表現為突然哭鬧,不久即可發生噁心、嘔吐、停止排便、排氣等梗阻症狀。檢查時發現腹股溝部有腫物隆起、質硬、皮膚髮紅、有觸痛、咳嗽時無衝動,疝內容物不能還納人腹腔。如出現血便、同時伴有中毒症狀,則多有腸絞窄壞死。

  【診斷和鑑別診斷】

  腹股溝部或陰囊部出現不能自行復位的疼痛性包塊時,應首先考慮嵌頓疝,若既往有腹股溝疝病史,診斷更為確定。由於嵌頓疝多發生在嬰幼兒,其病史常模糊不清,故誤診者也並不少見。臨床上與嵌頓疝發生混淆的疾病有以下幾種:

  1、睪丸扭轉或睪丸附件扭轉 其也表現腹股溝或陰囊部疼痛性包塊,可伴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但無進行性腹脹。區域性檢查如能在疼痛性包塊之下觸及正常大小無觸痛的睪丸,則可除外睪丸或睪丸附件扭轉。

  2、隱睪併發精索扭轉 部分病兒團劇烈疼痛,出現反射性嘔吐,查體時發現腹股溝區有腫物,易誤診為嵌頓疝。睪丸位於腹股溝內,為實質性腫塊,患側陰囊發育不良,陰囊內無睪丸,有助於鑑別。

  3、急性腹股溝淋巴結炎 早期腫塊堅硬,邊界不清,區域性面板紅腫,井有觸痛,很像小型嵌頓疝。個別病例伴有發燒、嘔吐、更易與嵌頓疝相混淆,但無腸梗阻症狀。

  【治療】

  小兒嵌頓疝應緊急處理

  1、手法復位 對於病程在l 2小時左右的小兒嵌頓疝,一般不急於手術,而先試行手法復位。復位成功者,待24~48小時水腫消退後再行手術。手法復位禁忌症:(1)嵌頓時間已超過l~2小時,疑有絞窄者;(2)手法復位失敗;(3)女孩嵌頓疝內容常為卵巢或輸卵管,大多不易復位;(4)新生兒無法估計嵌頓時間;(5)嵌頓疝患兒全身情況很差,或已有便血等絞窄徵象者。

  手法復位的方法

  先給予適量鎮靜劑或安眠藥.使小兒安靜入睡,其腹肌自然鬆弛。在頭低腳高仰臥位, 1~2小時內,疝可能自行復位。不能自行復位者,可用一手輕柔按摩疝環,另手輕柔擠壓疝囊。發病數小時內幾乎都能復位。復位時術者能清楚地感覺到塊物滑入腹腔而消失。隨著病程的延長,復位的可能性相應降低。施行手法復位時切忌暴力。復位後應密切觀察,如有血便、腹脹、腹肌緊張、發熱或氣腹,提示壞死腸管被複位,應立即剖腹探查。

  2、手術治療 嵌頓疝的手術方法與腹股溝疝基本相同,仍以高位結紮疝囊為主。術中應仔細操作,切開疝囊時應提起前壁,以免損傷腸管,剪開內環時應將疝內容物輕輕按住,以防還納入腹腔尋找困難。應仔細檢查疝囊內:①腸管的色澤;②腸管的張力;③腸壁的蠕動;④腸繫膜血管搏動;⑤疝囊內的滲液是否混濁、帶有臭味等。如懷疑腸管有壞死可能時可用0.25%普魯卡因5~10ml封閉腸繫膜根部,用溫生理鹽水覆蓋該段腸管,或將其暫時放入腹腔內,觀察 15~20分鐘後,如腸管為紅色,腸繫膜搏動及腸蠕動均良好,確定腸管活力正常後方可還納入腹腔。如腸管已壞死或經上述處理後仍不能恢復腸管活力者,應行腸切除,腸吻合或造瘻術,腸管回納入腹腔後行疝囊高位結紮。大網膜出血嚴重時,應予以切除,如睪丸已壞死,也應切除。區域性汙染嚴重者,應放置橡皮片引流,24~48小時後拔除引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