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化療引起的外周神經毒性,它是化療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末梢感覺異常,包括燒灼感、癢感和尖銳痛感異常、麻木和平衡感減弱等。
因為其不致命,很容易被醫生、患者及家屬所忽視。正是這種感覺異常,導致很多患者如同“踩棉花”般,極易發生跌倒,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哪些因素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化療後外周神經毒性呢?
主要是化療藥物相關的因素,包括化療藥的種類、給藥劑量、頻次、給藥途徑等。
哪些藥容易導致外周神經毒性呢?
多種化療藥物可引起外周神經毒性症狀,目前引起外周神經毒性的主要化療藥物有長春鹼類、紫杉醇、奧沙利鉑、氟尿嘧啶和卡培他濱等。
不同化療藥所致的外周神經毒性有什麼特點呢?
不同化療藥因其藥理機制不同,結合患者體質外周神經毒性表現的特點差別很大。這裡我們以臨床常用的化療藥紫杉醇和奧沙利鉑為例,向大家分別介紹。
紫杉醇為廣譜抗腫瘤藥物,神經毒性是紫杉醇的主要不良反應,包括周圍神經毒性、運動神經毒性、自律神經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毒性等。其中周圍神經毒性發生率高,約62%。周圍神經毒性表現為:麻木、感覺異常、刺痛、灼熱感,先見於手指及腳趾,一般見於用藥後24-72小時,具有劑量蓄積性,100-200mg/mL時,可於輸液後48h後發生,更有甚者發生於6個週期後發生,發生率高達80%以上。
奧沙利鉑神經毒性常見的有兩種型別: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約82-92%患者用藥後會出現短暫的急性神經毒性,發病急,靜脈輸注時或輸注結束後數小時內,表現為手足麻木、疼痛、肢體遠端或口周感覺異常或缺失。這種毒性遇冷誘發或加重,可在幾小時或幾天內緩解,多與輸注速度有關。慢性神經毒性與累積劑量相關,約10-15%患者在累積劑量達780-850 mg /m2時會出現神經症狀,主要表現為感覺神經功能障礙,如肢端感覺異常,進而發展為共濟失調或功能損傷。對於奧沙利鉑所致慢性神經損傷,約80%患者是可逆的,但僅有約40%的患者在中斷治療6-8月後可完全恢復。
針對化療後外周神經毒性,中醫有何認識呢?
本病中醫認為屬於“麻木”、“不仁”、“痺症”、“萎證”等病範疇,歷代醫家多有記載,如《萬病回春》曰:“麻,渾身氣虛也;木,溼痰死血也”,“凡人遍身麻痺,謂之不仁,皆因氣虛受風溼所致也”;汪機《醫學原理》曰:“有氣虛不能導血榮養筋脈而作麻木者,有因血虛無以榮養筋肉,以致經隧澀而作麻木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提出“麻,氣虛是本,風痰是標;木,死血凝滯於內,而外挾風寒,陽氣虛敗,不能運動。”可見,氣血不足,外邪侵襲是本病的核心病機,本虛而標實。
腫瘤患者正氣不足,化療藥進一步損傷人體正氣,導致氣血陰陽虧虛,血虛不能充盈血脈,致“血不榮筋“,氣虛不能推動血液執行,陽氣虧損,溫煦不足,推動無力,四肢冰涼,瘀血阻滯,進而氣血更不易達到四肢,惡性迴圈,所以會出現四肢麻木不仁,感覺異常、遲鈍,甚至肢體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所以治療時當以益氣養血、溫陽活血通絡為治療原則。
中醫的方法如何能夠快速有效達到上述治療原則呢?
臨床上我們採用多種方法聯合應用,包括:
1、趾/指尖點刺放血,驅邪通絡;
2、中藥口服及泡洗,內外並調,益氣養血通絡;
3、麻麻艾(五神艾之一,針對周圍神經毒性)艾灸勞宮、湧泉穴,各半小時,每日一次,溫陽促進血液迴圈。
中醫認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口服與外用往往可以共用出奇效,我們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十六》曰:“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該方為氣血營衛不足的血痺證而設,黃芪甘溫補氣,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當歸、大棗、白芍,養血和血,血足則氣運;桂枝溫經散寒,溫通血脈;茯苓健脾;赤芍、雞血藤、土鱉蟲、豨薟草、威靈仙活血祛瘀、通經活絡。全方共奏補氣養血活血、溫陽通絡之功。
需要強調的是,上述三種方法應用時需要注意先後次序,一般先做點刺放血,一週1-3次,輔以口服、外洗中藥以及艾灸之法,效果最佳。
那麼,如何預防化療所致的外周神經毒性發生呢?
做好預防工作,需要有足夠的重視及避免誤區。具體而言,格外重視化療期間起居調護,如保暖,避免任何冷水、冷物及冷風等各種冷刺激等,冷物除了冰箱內的東西,還包括床欄杆、扶手等金屬製品,這些都是極容易被忽視的生活細節,醫生也難以面面俱到的交代,我們在此強烈建議化療患者能夠帶上薄手套,既能保暖又能防止疏忽接觸涼物。
此外還有一個患者及家屬想當然的誤區,那就是既然涼物可怕,是不是熱的東西就可以呢?我們發現有不少的患者有泡腳的習慣,追求溫度越高越好,這樣子也是錯誤的!過冷、過熱都是外界對身體的刺激,化療後神經感覺異常往往導致我們不能及時的感知這種外界的變化。因此,冷熱的刺激都會誘發化療外周神經毒性的發生,應當格外注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