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康的身體需要空氣、陽光、水
①、隨時隨地的“空氣浴”
所謂“空氣浴”,就是利用氣溫和人體面板表面溫度之間的差異,形成一種刺激,使面板的血液迴圈加快,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嬰兒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增強機體對外界不良因素的抵禦能力,能預防感冒,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事實上,“空氣浴”並不一定非要刻意地去進行,重點是家長照顧孩子的態度,應該相信孩子的抵抗力,過分地,“無微不至”地關懷對孩子是不利的。
提示:俗語說:“若要小兒安,要有三分飢和寒”,孩子從小不能捂的太緊,否則,一不小心就著涼了!孩子最易受涼的部位是腹部,中國傳統的“肚兜”還是有道理的,孩子睡覺時穿上一件,胸腹部都護住了,又能達到空氣鍛鍊的目的。
②、因地制宜的“日光浴”
所謂“日光浴”,就是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紅外線,促進嬰兒生長髮育,是在空氣浴適應後進一步的體格鍛鍊方法。能促進鈣、磷吸收,預防和治療佝僂病,增強免疫能力。“日光浴”應該因地制宜,既要見到日光,又要防止灼傷。做日光浴不一定要直晒,可以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原則上:循序漸進,逐漸延長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選擇合適時間:避開紫外線過強的時段,空腹或飯後1小時內不宜進行;選擇合適地點:選擇清潔、平坦、乾燥、綠化較好、空氣流通但又避開強風的地方,光線強時,樹蔭下或遮陽傘下亦可;注意防護,密切觀察。
③、創造條件做“水浴”
水浴鍛練是利用身體表面和水的溫差來鍛鍊身體,此法更容易控制強度,充分發揮嬰兒的個體特點,一年四季均能進行。能增強抵抗力,預防反覆呼吸道感染,增強面板對寒冷環境的適應能力。這可是偉人們推崇的健身方式呀!對於健康嬰兒來說,低於20℃的水溫能引起冷的感覺;20-30℃為涼;32-40℃是溫;40℃以上是熱,水浴可以從溫水逐漸過渡到冷水,切勿操之過急,以免受涼生病。
2、要關注寶寶的心理需求
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把一個孩子從呱呱落地養到基本自立,這個過程是多麼的艱辛,特別是在嬰幼兒階段(3歲以前),媽媽常常需要沒日沒夜地照顧寶寶,非常辛苦。於是有人就說“小孩子只知道吃奶睡覺”,“不要常抱孩子,抱習慣了就放不下了”,“孩子哭鬧是一種運動,不要管他”,“寶寶由月嫂照顧和媽媽照顧是一樣的,餓不著就行”。這些說法好象有些道理,其出發點就是“寶寶什麼也不懂”,其實,嬰幼兒時期是人多種心理與行為品質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兒童對一切事物都特別敏感,極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如果這一時期及時加強教育,將會收到最佳效果,對他們一生的發展都起著十分重大的影響。
提示:嬰幼兒時期是人多種心理與行為品質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兒童對一切事物都特別敏感,極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響,如果這一時期及時加強教育,將會收到最佳效果,對他們一生的發展都起著十分重大的影響。
不同年齡段寶寶應該關注的重點:
嬰兒期(一歲以下):母愛的溫暖是首要的因素,如護理、哺乳時母親的微笑面孔、愛撫動作、親切的語言,不僅為嬰兒提供物質營養同時又培育了心理健康。除母親外,家庭人員、託兒所保育員等,同樣給嬰兒以母愛般的護理、照顧,使嬰兒情緒愉快,對周圍人物產生信任感;反之,則使嬰兒變得呆滯、膽小恐懼。 幼兒期(1-3歲):是語言發育的關鍵階段,除母親外,其他家庭及保教人員應多與幼兒交流語言,防止發生口吃,此期是關鍵時期。解答所問或滿足合理要求時應親切耐心,循循善誘,使幼兒生活在輕鬆、愉快、親切的環境中,對幼兒語言、思維、想象力以及性格的正常發育非常重要。
學齡前期:是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階段。此期兒童大腦興奮過程佔優勢,多言多動,易衝動。此期兒童應多鼓勵,以正面啟發教育為主,遇到問題,多講道理,少些責罵。在學習、遊戲活動中,要注意發現兒童的興趣愛好,要因人施教,不能強迫兒童多種內容一起學。學齡前兒童開始形成性格,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父母採取的培育方法,可使兒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徵,如家庭和睦,氣氛融洽,教育合理則易於引導兒童形成自強上進、活潑開朗的性格;反之兒童經常受到訓斥、責罵則易於形成憂慮、違拗的性格。
3、養育寶寶的誤區
形式1:特殊待遇
作為“小皇帝”,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自然是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樣樣優先享用,吃“獨食”,好的食品,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卻呼朋喚友,熱鬧隆重。我記得小時候聽過一則故事:有一個寡婦,一個人含辛茹苦撫養兒子,家裡沒錢,偶爾吃次魚,她都是自己吃魚頭,把魚肉留給兒子吃,還告訴兒子自己喜歡吃魚頭。等兒子長大成人了,每次吃魚,都要把魚頭留給可憐的媽媽。鄰居看了很生氣,他卻振振有詞說,“我媽媽就是喜歡吃魚頭!” 可悲吧?正是從小的“特殊待遇”,讓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自利,不會關心他人了。
形式2:過分注意
孩子都是父母的驕傲,一家人時刻關注他,陪伴他,似乎無可厚非。逢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孩子往往就成了焦點,逗孩子背背唐詩,演演節目,掌聲不斷,父母也滿足了,孩子也興奮了,“人來瘋”出現了。可一旦家長稍不注意,孩子便會覺得受到冷落,於是乎,撒潑哭鬧,滿地打滾,越哄哭聲越大,越勸“洪水”越猛,最後家長“惱羞成怒”,來個全武行,還是沒用,搞地主客尷尬。
提示:家長面對孩子的無賴行為怎麼辦?“涼拌”呀!孩子常有逆反心理,過分注意,常常適得其反,不如來個冷處理(如果孩子還繼續耍無賴,父母可採取“冷三分鐘”的辦法。這三分鐘不看,不說)。
形式3: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給,哭一哭,鬧一鬧,自然就給了。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容易了。長期下去,孩子就會形成一種依賴心裡,有需要,就找爸爸媽媽!向爸爸媽媽要任何東西都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孩子必然會養成不知珍惜、貪圖享受、好吃懶做、不能吃苦的“寄生蟲”性格。一旦要求稍不滿足,便無法接受,容易走極端了。
提示:對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滿足,要分清對與錯,合理的要求可以滿足;無理要求,不能答應。偶爾來點“挫折教育”還是有必要的!要讓寶寶明白,眼淚不是萬能的!
形式4:生活懶散
老人帶孩子,容易出現這個傾向。老人總想讓孩子吃好!玩好!至於學習,就退居二線了。孩子生活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提示:教育不能光說不練,要利用一切場合和機會進行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培養,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引導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形式5: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長此以往,孩子會把應該做的事情變成“威脅”父母的條件,吃飯、睡覺、學習等等都變成了父母的要求,太被動了!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了。
提示:適當的運用“獎懲”手段,變被動為主動,原來孩子沒那麼難帶!
形式6:包辦代替
由於溺愛孩子,“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怕摔著、怕碰著,孩子從小就失去了運動的機會,中國的孩子,多數都會走了,還不會爬!怕孩子吃不好,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穿衣更不用說了,甚至學齡期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完全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有孩子想不到,沒有家長做不到!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導致孩子“四肢不勤,五穀不分”!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提示:爸爸媽媽不是寶寶的“手”和“腳”,應該從小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孩子的堅強性格就是在“跌跌撞撞”中培養起來的!這一點,西方人做的更好些!
形式7: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從小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提示:孩子不小心做錯了事情,只要讓孩子明白錯了就好,家長不要大驚小怪,甚至借題發揮,以免養成孩子唯唯諾諾,膽小怕事的懦弱性格。
形式8: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提示: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地打罵,這樣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應該寬嚴結合,有人適當地唱一下“白臉”,並給孩子講一下道理,讓他明白錯在哪裡,為什麼會受到批評,孩子還是很講道理的喲!
4、新生寶寶的“異常”現象
寶寶剛出生1-2個月,由於剛脫離母體環境,會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會出現許多“反常”的狀況。年輕的爸爸媽媽碰到這些情況時,往往不知所措、手忙腳亂,深怕寶寶出了啥問題。
(1)、新生兒脫水熱及生理性體重下降
寶寶生後最初幾天由於進食較少,不顯性失水和大小便排出相對較多,出入失衡,就會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隨著進食增加,約在生後10天左右就會恢復正常。出入失衡的另一個結果就是血液濃縮,會使新生兒發生脫水熱,不要包太緊,喂些葡萄糖水,很快就會好的。
(2)、新生兒脫皮
幾乎所有的新生兒都會有脫皮的現象,不論是輕微的皮屑,或是像蛇一樣的脫皮,只要寶寶飲食、睡眠都沒問題就是正常現象。這種脫皮的現象全身部位都有可能會出現,但以四肢、耳後較為明顯,只要於洗澡時使其自然脫落即可,無須特別採取保護措施或強行將脫皮撕下。若脫皮合併紅腫或水泡等其他症狀,則需要就診。
(3)、新生兒紅斑
有的新生兒生後第一天內會出現面板普遍發紅,並伴有針尖大小的紅點。這可能是由於冷而乾燥的外界環境及毒素的影響引起的。持續1-2天后逐漸消退,出現脫屑,以足底及皺褶處多見,脫屑完畢後,面板呈粉紅色。
(4)、新生兒粟粒疹及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的鼻尖、鼻翼及頰部等處常有針尖大小的黃白色點,由皮脂堆積所致,稱為粟粒疹,而非膿皰,蛻皮後會自然消失。
新生兒生後2-3天常出現面板鞏膜輕微黃染,一般於7-14天消退,即生理性黃疸。一般情況良好,具有自限性,不需治療,預後良好。若出現過早或表現過重,則為病理性黃疸,應予治療。
(5)、呼吸節律的變化
新生兒由母體供氧轉為自主呼吸,在一定時間內常表現為呼吸淺速、節律不整,有時會有10秒鐘左右的“呼吸停止”,並且以腹式呼吸為主。6個月後就會正常起來。因此,寶寶睡覺時,不要捂住他的鼻子;鼻孔堵塞時,應及時疏通;腹部不要包裹太緊,以免影響呼吸。
(6)、打噴嚏
新生兒偶爾打噴嚏並不是感冒的現象,因為新生兒鼻腔血液的執行較旺盛,鼻腔小且短,若有外界的微小物質如棉絮、絨毛或塵埃等進入便會刺激鼻黏膜引起打噴嚏,突然遇到冷空氣也會打噴嚏,除非寶寶已經流鼻水了,否則家長可以不用擔心,也不用讓寶寶動輒服用感冒藥。
(7)、眼睛斜視
剛出生的寶寶,由於在產道中受過擠壓,所以眼瞼會有些浮腫,一般2-3天就會消失。一般而言,新生兒早期眼球尚未固定,看起來有點鬥雞眼,而且眼部的肌肉調節不良,常有短暫性的斜視,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如果3個月後,寶寶仍舊斜視,應及時帶他去醫院就診。
(8)、馬牙
新生兒的上顎中線和齒齦切緣上常有黃白色小斑點,稱為上皮珠,俗稱“馬牙”或“板牙”,繫上皮細胞堆積或黏液腺分泌物堆積所致。於生後數週至數月自行消失,不可胡亂用針去挑或毛巾去擦,以防引起感染。
(9)、乳腺腫大
由於母親妊娠後期雌激素對胎兒的影響,新生兒出生1周內,不論男孩,女孩都可出現乳腺腫大,可有蠶豆到小鵪鶉蛋樣大小,還可見乳暈顏色增深及泌乳。乳房腫大要在出生後第2-3周才自行消退。這是自然現象,千萬別擠喲!
(10)、頻繁打嗝
“嗝……”寶寶又打嗝了,聽著是不是有點“堵”啊?不要著急,寶寶出生後的幾個月內,由於橫膈膜還未發育成熟,有時是由於寶寶過於興奮,有時則是由於剛餵過奶,寶寶很容易打嗝。到了3-4個月的時候,寶寶打嗝就會少多了。喂寶寶喝一些溫開水吧!
(11)、溢奶
新生兒的胃是“橫躺”的,而且容量較小,胃的入口括約肌發育也尚未完善,關閉不嚴,容易引起胃內奶汁倒流。尤其是餵奶後立即換尿布、哭鬧或多動時更會發生溢奶現象。有時用奶瓶餵乳汁或水時,由於其奶嘴沒有被完全充滿,致使寶寶吸入空氣,造成胃體膨脹而引起溢奶。溢奶是生理現象。注意餵奶技巧,喂後輕輕抱起寶寶,讓他的頭部靠在媽媽肩上,用手輕拍其背部2-3分鐘。儘量餵奶前換尿布,餵奶後不要讓寶寶哭鬧,取右側臥位可使溢奶減少。
(12)、胎兒姿勢的延續
胎兒在宮內呈捲曲狀,加上胎兒的屈肌發育比伸肌早,所以剛出生的寶寶在裸體時,四肢捲曲的時間多,伸直的時間少,兩隻小手有時可旋向外後方。有的新生兒一側或兩側足底略向內翻或外翻、肘外翻、頭後仰、面不對稱等等,如果活動正常、或糾正姿勢後關節能回覆到正常姿勢者,多屬胎兒姿勢的延續,過一段時間後會回覆正常。對於用強力也難以回覆到正常位置、或3個月後還未恢復正常者,應去就醫。
(13)、驚跳
新生兒常在入睡之後有區域性的肌肉抽動現象,尤其手指或腳趾會輕輕地顫動,或是受到輕微的刺激如強光、聲音或震動等,會表現出雙手向上張開,很快又收回,有時還會伴隨啼哭的“驚跳”反應。這是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所致。此時,只要媽媽用手輕輕按住寶寶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就可以使他安靜下來。無須緊張,隨著寶寶的發育成熟,這一現象會慢慢消失。
(14)、假月經
有些女寶寶生後一週內,可出現大陰脣輕度腫脹,或陰道流出少量黏液及血性分泌物,稱之為“假月經”,這是由於胎兒時期在母體內受到雌激素的影響,而出生後寶寶體內的雌激素便大幅下降,使子宮及陰道上皮組織脫落,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2-3日即消失,不必作任何處理。
(15)、紅色尿
新生兒出生後2-5天,由於小便較少,加之白細胞分解較多,使尿酸鹽排洩增加,可使尿液呈紅色,並在排尿時出現啼哭,多在尿液染紅尿布後被發現。可加大哺乳量或適量喂些溫開水以增加尿量,以防止結晶形成和栓塞,很快就會好的。
(16)、青痣
正常新生兒的腰骶部、臀部及背部等處可見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不高出皮面的大塊藍灰色斑,是由於特殊的色素細胞沉著形成的。大多在4歲時消失,有時稍遲。此現象可是我們東方人特有的。
5、 寶寶吃母乳好還是配方奶粉好?
毋庸置疑,母乳是絕大多數嬰兒(尤其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最適宜的食物,應大力提倡母乳餵養。母乳的特點是營養豐富易消化吸收,蛋白質、脂肪、糖的比例適當。母乳餵養經濟方便,有利於增進母子感情,有利於母親產後恢復,有助於增進嬰兒免疫力。吃奶粉的孩子的確更容易胖,因為奶粉中含有遠高於母乳的脂肪、蛋白質和糖,但是寶寶不需要那麼多,而且會造成體重過量,給將來的健康埋下高血壓等定時炸彈。胖並不等於健康,吃母乳的孩子體重可能會輕一些,但更勻稱,對寶寶而言,母乳是最好的,各種營養成份的比例是最合適的。
6、新生的寶寶要不要經常喂點水?
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在4個月之前,都不用喂水,母乳可提供嬰兒生長髮育所需的全部營養物質和水分。尤其在嬰兒出生頭4個月內,不必喂果汁、菜汁以補充水分。若過早、過多喂水,必然吸取乳汁量減少,致使母乳分泌減少。即使喂水,也不應用奶瓶喂,應用小勺或滴管喂,以免嬰兒對奶頭產生錯覺,以致拒絕吸吮母親的奶頭。母乳中營養物質全面,各種營養物質比例適當,只是維生素D不足,可以從新增魚肝油、晒太陽獲得。
對牛奶人工餵養或混合餵養的嬰兒,應在兩次哺乳之間適量補充水分。因為小嬰兒腎功能未發育成熟,而牛奶中的鈣、磷、鉀、氯比母乳高出3倍,需要一定水分把多餘的元素從腎臟尿中排出體外。喂水以白開水為好,亦可適量喂新鮮果汁、菜汁,不宜餵過多糖水,更不宜喂茶水。在嬰兒患發熱、嘔吐、腹瀉時,不論母乳餵養或是牛奶餵養,均應補充一些淡鹽水或葡萄糖水。
7、寶寶該怎麼“補”
時下,中國寶寶的爸爸媽媽們一提到“補”字,都頭頭是道,補鈣、補鋅、補鐵、補充蛋白質,甚至連一些中醫的專業詞彙(如補氣、補血)也都頗為“精通”。由於擔心自己的寶寶會缺少某些營養素,影響生長髮育,很多爸爸媽媽都自學成才,不管什麼東西,常常抱著一種寧多勿少的觀點,認為多補一點沒有關係,可千萬別缺了。順應這種想法,許多商家也對“補”字大力渲染,推波助瀾。於是乎,“補”學流行,好像每個寶寶都需要“補”了。
其實,所謂“補”,就是一種正常飲食之外的輔助措施,只要能做到正常飲食,是很少需要“補”的。而且,“寧多勿少”也是一種錯誤觀念,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鈣、鋅甚至蛋白質補多了,對身體都會產生一定的危害。
8、關於高熱驚厥
嬰幼兒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在高熱等刺激下,特別容易發生驚厥(全身抽搐),根據統計,3%~4%的兒童至少發生過一次驚厥,而且部分寶寶會反覆發生。寶寶發生驚厥時,家長常常會驚慌失措,束手無策。
寶寶驚厥時家長應該做以下處理:
①要鎮定,保持安靜,禁止給孩子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②放鬆孩子衣領處的衣服,保持呼吸道通暢。將孩子放平,頭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口腔內的分泌物、嘔吐物,以免吸入氣管。
③按壓人中、合谷,注意不要太用力,避免損傷面板,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④如果驚厥持續5分鐘以上,請立即呼叫救護車。
⑤驚厥停止後儘快應用退熱藥降低體溫。
提示:發熱引起的驚厥常發生在開始發熱後的第一個24小時內,並且常常發生在體溫的上升階段,這個時候要密切觀察了!如果以前有過驚厥,就更要注意了,發熱第一天,早一點用退燒藥,必要時配合一點鎮靜藥,可能會“把驚厥扼殺在萌芽之中”哦!
9、寶寶發熱怎麼辦?
孩子的發熱有幾個特點,一個就是“來地快,去地快”,常常是剛剛還玩的興高采烈,轉眼間就燒了起來,而用了退熱藥之後,體溫降地也比較快;因為孩子突然發熱超乎了大人的預料,所以很容易讓大人感到慌張。第二個是發熱對精神狀態的影響較小,常見孩子體溫達38度甚至39度還照玩不誤。這就使家長有時候不能及時發現孩子發熱。
孩子發熱基本上都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有關,而病毒佔的比例更大一些。一聽說發燒,往往認為是“壞事”,實際上,為了更有利地與病毒和細菌進行鬥爭,身體特意把體溫升高了。一般傍晚時分開始發熱,第二天早晨終於退燒了,但是從下午開始體溫馬上又上升了。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單純的感冒,發熱也會持續2~3天,所以沒有必要驚慌。
很多家長擔心“發燒時會不會把腦子燒壞了”,甚至有些人能舉出“某某人發燒後變傻了”的例子。的確,一看到因高燒而渾身無力的孩子,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即使持續幾天高燒40度,也不會因發燒而影響大腦,或者留下後遺症。而所謂的發燒導致變傻的例子,實際上可能是腦炎導致了發燒,並留下了“變傻”的後遺症。發燒只是機體對病原的一個防禦反應,真正導致“壞了腦子”的實際上是引起發燒的疾病。
另外,發燒的度數與病情的嚴重程度也沒有關係。即使發高燒,也未必是重病哦!
發熱一定要用退熱藥嗎?
退熱藥是一種應急用藥,可以迅速降低過高的體溫,但也有明顯的副作用,其中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刺激胃粘膜,引起肚子疼。因此,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如果體溫沒有超過38度5,而且沒有明顯的怕冷、寒顫等表現,那就沒有必要用。適度的發熱,可以加速體內病原的清除。即使體溫到了39度以上,如果孩子有明顯的出汗,那也沒有必要用,因為,這時不用退熱藥,體溫也會自行下降。
發熱是可以自行好轉的!體溫調節中樞的作用就是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熱之後,體溫調節中樞會下指令,讓體溫恢復正常!寶寶發熱時護理的關鍵是補“水”。
10、感冒時可以洗澡嗎?
有人說感冒時“洗澡出出汗好些”,有人說“不能洗澡”,到底相信哪個說法好呢,我們陷入了迷茫。
其實,單純說感冒時能不能洗澡,這話有點太絕對,因為在發熱的體溫上升階段,洗澡是絕對不合適的,因為這會刺激身體發生寒顫,使發熱加重。而在體溫下降階段,身體比較虛弱,洗澡,特別是桑拿浴時,熱量積聚孩子容易疲勞,出很多汗,會加重體內的水分流失,容易虛脫,因此,如果有人說,“孩子發熱了,洗個澡降降溫吧!”您就會明白這不合適了。當然,在不發熱時,如果喜歡,不妨洗個溫水澡,可以洗去渾身的臭汗,達到神清氣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洗澡水的溫度適宜和洗澡的時間也不能太長哦!
孩子發高熱時,傳統的做法除了“給孩子洗個澡”之外,還有人用酒精水來擦浴一下,希望可以帶走熱量,降低體溫。但現在發現,這些做法對孩子都不太合適,因為孩子發熱時身體很虛弱,這些做法刺激強度太大,容易導致暈厥。不過,用溫水擦一下額頭、頸部、腋窩、大腿根等部位還是不錯的。頭上貼一片冰貼,也可以起到降溫、醒腦的效果。
11、關於腹瀉
寶寶腹瀉大多是由病毒侵襲腸粘膜引起的,少數是由細菌、毒素及其它因素引發的。病毒性的腹瀉還常常伴有發熱、嘔吐、腹痛等表現,一般持續數日至一週左右。腹瀉可以看做是腸道將病毒、細菌及其它有害物質趕出體內的防禦反應。腹瀉後最重要的是讓寶寶補充流失掉的水分和鹽分。
另外,腹瀉的時候呵護好寶寶的小屁屁也是很重要的。
腹瀉時家長可以放心按說明書使用的藥物:
蒙脫石散劑: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固定、吸附作用,然後隨腸蠕動排出體外;對消化道粘膜有保護作用。
益生菌(元):這一類的藥有很多,常用的有金雙歧、培菲康、整腸生、合生元、乳酸菌素等,其作用主要是調節腸道菌群,恢復菌群平衡。
口服補液鹽:腹瀉時用於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以上三類藥物,適合各類腹瀉,是家庭藥箱的常備藥物。
12、要相信孩子的免疫力
學齡前兒童的免疫系統正處於一個“青黃不接”,由弱到強,逐步成熟穩固的過程,這個過程依賴於兩點,一個是合理有效的刺激,比如說每一次的生病,這實際上是免疫系統在戰鬥中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另一個是兒童自身的營養狀況及體育鍛煉。
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孩子的每一次生病,每一次病後免疫系統都得到了加強。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免疫功能不滿意,認為孩子免疫力太差,於是乎想方設法增強孩子的抵抗力。一旦孩子生病,又過分擔心孩子的免疫功能,這種家長的擔心常常會對醫生的醫療行為產生影響,過度醫療也就不可避免了。許多孩子一生病,家長就會“逼”醫生給寶寶打“點滴”,認為“孩子抵抗力差,吃藥不管用”。殊不知,正是這種過度醫療,對孩子免疫系統的成熟產生了消極影響。
相信孩子的免疫力吧!雖然暫時有點弱,但最基本的抗病能力還是有保障的。寶寶生病了,還是要按規律來,多徵求一下醫生的意見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