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一般來說,腸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它可小至芝麻、綠豆,也可大至核桃。數量可從1個至數百上千個不等。從形狀上來說,有帶蒂息肉、亞蒂息肉、扁平息肉之分。既然是良性的病變,為什麼有醫生卻把它稱為體內的“定時炸彈”呢?原因是因為腸息肉存在癌變的風險。
防腸息肉癌變
與大小型別有關?
腸息肉按照其病理性質,可分為新生物性、炎症性、錯構瘤性、增生性等5類。其中新生物性,即腫瘤性,主要指腸道腺瘤,是腸息肉中最常見的,佔70%-70%左右,對身體的危害也最大,因為它有癌變可能(據統計單發腸腺瘤癌變率是5%左右)。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直徑<1cm 的息肉惡變約1%,大於2cm的腺瘤惡變的機率為46%,1~2cm之間的腺瘤僅10%惡變。
腺瘤等癌變
猶如“定時炸彈”
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變,則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隨著息肉的增大,數目的增加,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直徑超過2cm的腺瘤近半數會惡變成癌。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
判斷息肉良惡
能靠腸鏡嗎?
內鏡下從大體形狀上大致可以判斷息肉的良惡性,一般來說,帶蒂的、直徑小於2cm、表面光滑、鏡子推動活動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包括炎症性、腺瘤性息肉。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徑較大(大於2cm),表面有出血、潰瘍,鏡子推動活動度差的往往往是惡性的機會較大。
另外,藉助色素內鏡與放大內鏡等技術,根據息肉表面的腺管開口型別,可對病變的型別與性質作出初步的判斷。當然,內鏡下只能根據息肉的形態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診斷,正確的處理是將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以最終判定息肉的性質。病理結果才是息肉診斷的“金標準”。在未作病理檢查之前,一切診斷只是猜測,不切除它留在體內就是一個“定時炸彈”。因此,發現腸息肉應將其切除。
切除息肉
一般均可用內鏡技術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現在,大部分結腸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開刀。近幾十年,隨著纖維內鏡、特別是電子內鏡的問世,內鏡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內鏡下治療技術發展得最快,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已是很成熟的一種治療方法。其適應症有:
1、各種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
2、直徑小於2cm無蒂息肉和腺瘤;
3、多發性腺瘤和息肉,分佈分散,數目較少。
可以說,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