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血管外科介入中心 主治醫師 李玉斌

  秋冬季節來臨,天氣漸漸變冷,很多中老年人行走後經常遇到腿腳痠痛、發涼、抽筋問題,他們往往認為是受涼了、缺鈣、體質衰弱、體力不支的表現,是年齡大了的原因!可是你知道嗎?這種痠痛、發涼、抽筋等現象可能預示著一種潛在的疾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很多人意識不到是這種疾病在作怪,而誤認為是椎間盤突出或缺鈣而長期誤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及社會人口老齡化,70歲以上的人群中,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在15%-20%,成為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病的特點是早期起病隱匿,表現為“行走-疼痛-休息-緩解” 的重複規律,而到中晚期會因為肢體重度缺血,造成患肢劇痛甚至壞死,許多病人不得不面對截肢手術,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特別是糖尿病患者由於內分泌及代謝功能紊亂、周圍神經病變、微細管病變、大血管病變諸多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糖尿病病人發生動脈硬化閉塞症較無糖尿病者多,且動脈硬化發生得早而且程度嚴重。在疾病早期,患者步行時下肢肌肉對氧的需要增加,於是處於相對缺氧狀態,這時就會發生無氧代謝,生成乳酸等代謝產物刺激神經而出現患肢尤其是小腿肌肉的痠痛感。此時如果病人直立或坐下小憩片刻,則痠痛感可消失或緩解,但再行走一定距離後疼痛又會加重,如此反覆間歇出現,旁人見之,此人走走停停,似乎有點莫名其妙。這就是所謂的“間歇性跛行”。

  隨著病程進展,動脈狹窄程度越嚴重,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離越短,直至最後喪失行走能力。到疾病末期,動脈甚至完全閉塞,這時即使在休息時肢體亦處於嚴重缺血狀態,產生劇烈的疼痛,稱之為“靜息痛”,尤以夜間症狀嚴重,患者因劇痛不能入睡,常徹夜抱膝屈曲而坐,造成巨大痛苦。同時面板、肌肉組織缺血壞死,最終出現患肢,特別是腳趾潰瘍或者發黑壞疽, 尤其是合併糖尿病的患者更易發生壞死,而且易演變成溼性壞疽和繼發感染,嚴重時發生全身中毒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階段的間歇性跛行只靠患者自己發現,稍不注意便會誤認為是年齡或體力問題而被忽視。提醒大家,出現這種症狀一定不要自我診斷,自我治療,這樣一方面會延誤病情和治療時機,另一方面濫用藥物也會對身體造成危害。所以,一旦發現有此症狀最好去有血管外科專科的醫院通過科學的檢查手段確診。如無創的下肢血流分析儀、下肢動脈彩超、以及CTA、核磁共振管造影(MRA)等,這些檢查有助於判斷是否存在肢體動脈狹窄與閉塞。

  因此,對於中、老年人,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出現腿腳痠痛、發涼、抽筋,足部面板顏色、溫度、感覺等有異常改變時,生活中注意戒菸酒、患肢保暖、避免燙傷和外傷等,並且請及時到血管外科來診治,排除血管外科常見疾病―動脈硬化閉塞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