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作用機理一般可分為七類,即接觸性、膨脹性、潤滑性、腸動力藥、中成藥、益生菌和軟化劑。
1、接觸性瀉劑
舊稱刺激性瀉藥,這是一類我們最熟悉的瀉藥。因為見效快,取材方便,很多便祕患者患病後首先選擇的就是這類藥。在很多通便中成藥及減肥、美容、排毒產品中也能看到這些成分。臨床又分成兩類:
(1)蒽醌類:代表藥有大黃、番瀉葉、決明子和蘆薈、美鼠李皮、歐鼠李皮等。這些藥口服後被大腸內細菌分解為蒽醌,因由糖基的保護,大部分未經吸收直接到達大腸,在腸內被細菌酶分解成甙元和糖。甙元刺激大腸粘膜,並抑制鈉離子從腸腔吸收,使大腸內水分增加,蠕動亢進而致瀉。藥後6~8小時排便,常用於急、慢性便祕。
(2)二苯甲烷類:代表藥有酚酞、比沙可啶(便塞停)、匹可硫酸鈉等。酚酞就是很多便祕患者吃過的果導片,口服後在腸道內與鹼性腸液相遇形成可溶性鈉鹽,能促進結腸蠕動。服藥後6~8小時排出軟便,作用溫和,適用於慢性便祕。比沙可啶可用於慢性便祕或內窺鏡檢查或術前清腸。
這類藥主要用於暫時性通便,持續使用不要超過半月。如果長期服用,會產生以下一些不良反應:
(1)會產生嚴重藥物依賴性,藥物的用量會越來越大,甚至損傷腸壁末梢神經和肌肉組織,引起大腸肌無力,由功能性病變發展為難以治療的器質性便祕。
(2)大黃、番瀉葉、決明子等含有“蒽”化合物,日久會在在腸粘膜中沉積,使腸表面變成黑色而黑變病,這種改變可能會增加患結腸癌的危險。
(3)此外還會使腸道生態內環境遭到破壞,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群平衡失調,腸腔內正常pH值發生改變,腸道所分泌的大量水分丟失,出現脫水症狀。
2、膨脹性瀉劑
又稱容積性瀉藥,或滲透性瀉藥。這類藥服用後不被胃和小腸吸收,在大腸內能吸收水分,軟化糞便,增加糞便體積,在腸內膨脹刺激腸道蠕動,從而能夠通便。
(1)鹽類和醇類,是作用強烈的瀉劑,服用後1-3天見效,主要用於人體排毒和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很少用來常規治療便祕,久用可引起電解質紊亂,如高鎂、高鉀、高鈉血癥及低鈣血癥。硫酸鎂、硫酸鈉還可引起反射性盆腔充血和失水,月經期、妊娠婦女及老人慎用。
(2)雙糖類的乳果糖和杜祕克,這兩種藥在小腸內不被水解吸收,其滲透性使水和電解質保留於腸腔,在結腸中細菌將其分解成乳酸、醋酸,使腸內滲透壓進一步增高,使糞便的容量增大,刺激腸道蠕動,產生緩和的導瀉作用,也有利於氨和其它含氮物質的排出。口服後24-48小時起效。尤其適宜於老年人、孕產婦、兒童及術後便祕者。缺點是在細菌作用下發酵產生氣體,引起腹脹等不適感。
(3)食物纖維素包括蔬菜、水果中天然和半合成的多糖及纖維素衍生物如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等不被腸道吸收,增加腸內容積並保持糞便溼軟,有良好通便作用。可防治功能性便祕。
(4)甘油是開塞露的主要成分,經肛門注入直腸後,由於高滲壓刺激腸壁引起排便反應,並有區域性潤滑作用,數分內引起排便。適用於兒童及老人。
3、潤滑性瀉劑
又稱大便軟化劑,口服後腸內不被吸收,並阻礙水分的吸收,因此有軟化大便潤滑腸壁的作用。
常用藥物有液體石蠟,常用量5~15毫升/次。以及火麻仁、杏仁等。
適用於痔瘡,高血壓,外科手術後,老人和小孩的便祕。缺點是口感差,作用弱,長期應用會妨礙脂溶性維生素AD,K,以及鈣、磷的吸收,故不宜久用。
4、腸動力藥
能增加全消化道傳輸速率,增加排便次數,改善直腸對擴張的敏感性。但常需要與其他藥聯合使用。
代表藥有西沙比利、莫沙必利、琥珀酸普蘆卡必利片(力洛)等。
使用這類藥要排除腸道器質性病變。
5、中成藥
代表藥有麻仁丸、六味安消膠囊、四磨湯、麻仁滋脾丸、防風通聖丸、梔子金花丸、牛黃上清丸、舒祕膠囊等。
使用時應仔細閱讀說明書,控制服藥量、時間,防止不良反應發生。
6、益生菌類
代表藥有雙歧桿菌、培菲康、整腸生、美腸安。
可以補充腸道有益菌,軟化大便,促進腸蠕動作用。
7、大便軟化劑
可以軟化大便,便於排出。對於服用某些處方藥或久坐便祕者療效較好,但作用比較緩慢,一般1~3天起效。
代表藥有多庫脂鈉。
瞭解了各種治療便祕的藥物後,還需要提醒您的是,不應單純依賴藥物治療,還要從改變生活方式入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度運動,並可多吃一些富含植物纖維的食物。心理療法包括生物反饋療法對於患腸易激綜合徵的便祕病人往往能收到較好的療效。對某些長期便祕用了多種藥仍療效不佳者,也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