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頸動脈斑塊到底是什麼?
血液常年在血管裡不斷的流動,血液裡的脂質成分就會緩慢的沉積在血管壁上,逐漸形成了斑塊,與年齡及血管內膜是否光滑有關。
經典的斑塊發展大致可以分成四個時期:
1、脂紋期
顧名思義也就是血管壁上可以看到脂質的紋路;
2、纖維斑塊期
這時的斑塊內的脂質成分較少,以纖維樣的物質為主;
3、粥樣斑塊期
斑塊內已經有了軟乎乎的脂類物質,斑塊看起來也是灰黃色的,但由於粥樣斑塊表面還覆蓋一層纖維樣的物質作為保護,因此還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
4、斑塊的繼發病變期
斑塊表面的纖維樣物質會有破損,斑塊的區域性可能會誘發血栓形成,脂質物質也可能會脫落到血管遠端,這個時期才是斑塊會造成危害的階段。
我們在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發現頸部血管內斑塊形成,主要會在纖維斑塊期,少部分會在粥樣斑塊期,因此不用盲目的緊張。
美國統計大於40歲接受超聲檢查的人群中,62%的人有頸動脈斑塊。日本對46-74歲的健康人群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顯示,75.1%的人有頸動脈斑塊。我國對中老年人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為60.3%。通過以上的幾個統計資料可以看出,不論是哪個國家的頸動脈斑塊的人群檢出率都超過的50%,也是就頸動脈斑塊是一個大多數人都會罹患的疾病。分兩種情況看:1.一種只不過是人在衰老過程中的一種表現罷了;2.另一種頸動脈斑塊會導致血管狹窄以至於導致腦供血不足或腦梗死。
二、頸動脈斑塊會不會導致腦梗塞
毫無疑問頸動脈斑塊發生與心腦血管事件具有明顯的相關性,然而只有那些不穩定斑塊,也叫高風險斑塊才與腦卒中相關,大多數人的頸動脈斑塊都屬於穩定的安全型的。
部分頸動脈斑塊導致腦梗死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第一是頸動脈斑塊生長的足夠大,導致頸內動脈出現嚴重的狹窄,引起遠端腦組織的供血不足。
我們在看超聲報告時會看到一個頸動脈斑塊厚度的指標,由於頸內動脈的直徑就有5-6mm,因此斑塊厚度只要小於4mm,是不會對腦組織供血造成明顯影響的。
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是看超聲報告中的流速:正常的頸動脈流速多小於100cm/秒,如果流速超過200cm/秒了,就說明頸動脈出現狹窄了,需要請專科的醫生協助治療。至於狹窄導致流速增快的原理,就如同我們用手指去堵自來水龍頭會導致水流速度明顯增快一樣。
頸動脈斑塊導致梗塞的第二種方式是不穩定斑塊表面的纖維樣物質不完整了,脂質類物質直接和血液接觸,一方面脂類物質會誘發血栓形成,另一方面脂類物質本身也會脫落,造成遠端腦血管的堵塞。
因此只要頸動脈超聲結果沒有發現血流速度的增快,也不存在不穩定斑塊,不論這個斑塊回聲是強的,弱的還是不均質的,都是安全的,無需杞人憂天般的擔心會出現腦梗塞。
當然如果能拿給專業醫生判讀報告會更為靠譜。
三、發現斑塊是否需要吃藥
我們要強調引起斑塊的危險因素有高血壓、高血糖、吸菸及飲酒,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血管內皮損傷,使脂類物質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從而誘發斑塊體積增加。因此發現斑塊後血壓、血糖都要通過藥物控制在正常範圍,而且也需要戒除菸酒以及保持心態良好。
比較糾結的是降血脂藥物什麼時候開始應用,由於斑塊的主要成分就是脂類物質,降低血液中的脂質成分,就是控制斑塊成分的來源,理論上對於防止斑塊體積增大是有意義的,但是考慮到降脂藥副作用的因素,並不是發現斑塊就要吃降脂藥物。目前國內外較為統一的意見是如果頸動脈斑塊造成狹窄程度小於50%,血脂在正常範圍內,可以不吃降脂藥,血脂異常就吃藥。如果頸動脈斑塊造成的狹窄程度大於50%,無論血脂是否異常都要吃藥。
因此對於那些體檢發現無任何症狀,進一步評估為穩定的低風險頸動脈斑塊,如果沒有高血脂,可以先不吃降脂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和增加運動控制頸動脈斑塊更為適宜。
四、如何複查頸動脈斑塊
很多門診的患者,一旦發現了頸動脈斑塊就非常緊張,每2-3個月就來醫院複查超聲,看斑塊是否有變化。有時由於超聲檢查者、儀器的誤差,輕微斑塊厚度的變化,就會給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實際上很多研究表明,頸動脈斑塊每年的增長厚度一般不會大於1mm。因此複查頸動脈斑塊,每年體檢時查一次就足夠了,沒必要短時間內反覆檢查頸動脈超聲。省下來的精力應該更多的去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降低斑塊繼續生長的危險因素才是最需要做的。當然這指的是斑塊厚度小於4mm,沒有造成明顯狹窄的斑塊,以及穩定的低風險斑塊,否則具體複查方式還是請專業醫生協助評估更好。總之,頸動脈斑塊其實是反應人體動脈硬化程度的視窗,我們需要關注斑塊變化,以評估發生腦血管病的風險。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