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WHO統計,約46.9%的NPC發生在中國.我國鼻咽癌的發病有明顯的流行病學特徵:地域聚集性,呈南高北低趨勢,以華南、西南各省高發;種族易感性,在世界四大人種中蒙古人種高發,同時存在某些家族高發傾向。
診斷:鼻咽癌臨床表現可概括為七大症狀為:鼻堵,血涕,耳鳴,耳聾,頭痛,面麻,複視和三大體徵:鼻咽腫物,頸部包塊,顱神經麻痺症狀。
1、鼻部症狀:早期可出現回吸涕中帶血或擤鼻涕中帶血;時有時無。間歇性、進行性、繼而持續性鼻塞;單側,繼而雙側鼻堵。
2、耳部症狀:部分鼻咽癌早期可出現一側耳鳴、耳閉塞感及聽力下降,有時易誤診為分泌性中耳炎。
3、頸部淋巴結腫大:60%的鼻咽癌患者首發症狀為頸淋巴結腫大,開始為單側,後發展為雙側。因此頸部腫塊一旦發現應該引起注意。
4、腦神經症狀:發生於鼻咽咽隱窩的腫瘤,可破壞顱底損害腦神經,出現偏頭痛、面部麻木、疼痛、複視、上瞼下垂、視力下降等症狀(Ⅴ、Ⅵ、Ⅱ、Ⅲ、Ⅳ對腦神經損壞);或可出現軟顎癱瘓、進食嗆咳、聲嘶、伸舌偏斜等症狀(Ⅸ、Ⅹ、Ⅺ對腦神經受損)。出現腦神經症狀病情一般已不屬於早期。
由於鼻咽解剖位置隱蔽,鼻咽癌早期可以無症狀或不典型,僅在常規體檢或普查時檢出,或直至頸淋巴結轉移才被發現,臨床上容易延誤診斷,因此,當出現上述症狀與體徵時,應特別提高警惕,及時就診檢查。凡有五官症狀或有頭痛、頸部腫塊或普查EB病毒抗體滴度,尤其是EA-IgA滴度明顯增高者或來自於鼻咽癌高發區,或有鼻咽癌家族史者,均應作鼻咽鏡、影像學及病理學等一系列臨床檢查,以便確診、瞭解病變範圍、提供臨床分期依據和規劃治療方案,也作為今後療效判定及隨訪基準。
治療:鼻咽癌對放療十分敏感,目前鼻咽癌公認和有效的根治性首選治療手段為放射治療,或以放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根據NCCN2020指南,對於早期,也就是I期鼻咽癌多采用單純放療,而II期以上的區域性中晚期鼻咽癌的最佳治療方式尚有爭議,包括採用同步放化療。放療的方式推薦調強適形放療(IMRT)。近幾年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特別是IMRT成為放射治療的主要技術,鼻咽癌可以從IMRT中明顯獲益,區域性控制率顯著增加,同時可以降低急性和晚期併發症的發生。分子靶向藥物技術以及以PD-1/PD-L1為代表的的免疫治療技術的發展,鼻咽癌的區域性控制率、生存率,均得到了顯著提高。殘存或復發病例在符合手術治療條件時,行手術挽救可取得較好的臨床結果。
預後:決定治療預後的因素眾多:
1、患者相關性因素年齡(<40歲vs≥40歲),性別(女性vs男性),人種(亞洲vs非亞洲),均認為與預後相關。
2、疾病相關因素T和N分期、病理型別、腫瘤體積、顱底和顱神經受侵、椎前間隙受侵等是影響鼻咽癌放射治療的預後因素。
3、治療相關因素放療的方式、總劑量、化療與否,靶向治療的使用等均可影響預後。近年免疫治療的使用,對復發/遠地轉移的部分患者生存獲益,或可顯著延長生存期。
4、分子生物學相關因素血漿EB病毒抗體和DNA水平,以及相關基因的改變與鼻咽癌的預後有顯著相關性。近10年來資料已顯示鼻咽癌的放療療效有了顯著的提高。早期病變的區域性控制率可達到90%以上,採用IMRT治療後,區域性控制率顯著增加,可達80%以上,鼻咽癌的5年總生存率可提高至80%以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