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胃病分類。
胃病詳分其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各證型。主要有:肝胃氣滯型、脾胃氣虛型、脾胃虛寒型、胃陰不足型、瘀阻胃絡型、肝胃鬱熱型、寒熱錯雜型、飲食停滯型等。
中醫胃病的臨床表現大致有“胃脘痛”、“嘈雜”、“吞酸”、“嘔吐”、“痞滿”、“反胃”、“胃緩”、“傷食”、“吐血”、“呃逆”、“噯氣”等。
胃脘痛:
六淫邪氣犯胃所致的胃脘痛,多為卒然暴痛,屬於急性、以實證為主;胃痛日久,臟腑失調,胃脘痛反覆發作,時輕時重,多為慢性,以虛證為多。
痞(pi)滿:
六淫外邪內陷於胃,或飲食積滯,痰溼內阻,七性內傷,以及脾胃虛弱,皆能出現痞滿之症。
噯氣:
胃中之濁氣上逆,感受外邪,或飲食不節,或痰火內擾,導致胃氣不和,清濁升降失常,胃氣不降,反氣逆而上。
呃(e)逆:
因胃失和降、氣逆而上所致。實證多因外邪或痰瘀、氣滯、食滯。虛證多見於脾腎虛寒、胃陰於足。胃寒呃逆,兼胃脘不舒,得熱則減,得寒則甚。
反胃:
反胃多由飲食不節,酒色過度,或長期憂思鬱怒,使脾胃之氣損傷,胃陽漸虛,以致氣滯、血瘀、痰凝而阻滯於胃,胃腑失其通降下行之功能,宿食難消而成。
胃火熾盛:
多因清志過急,化火或邪熱犯胃,過食辛熱之品而致。熱邪鬱胃,則胃脘灼痛。熱鬱氣逆則吞酸嘈雜,火有消谷之力故消谷善飢。火逆循經上火故口臭,牙齦腫痛,舌紅苔黃。熱灼血絡,迫血妄行則齒衄。熱結陽明,消灼津液,故口乾渴喜涼飲,大便祕結,脈數滑。
胃氣虛寒:
飲食不節,恣食生冷或苦寒之劑消伐脾胃陽氣,以致陽虛中寒,寒氣凝滯故見脘腹冷痛、空痛,得食、得暖、得按痛減,舌潤胖嫩,苔白,脈沉無力,大便稀溏,四肢欠溫。寒飲不化而上逆故噯氣發涼,泛清水或清冷省沫。脾陽不振,運化失司,則口淡無味,食慾減退等。
胃陰不足:
多因火熱耗傷陰液所致,胃陰不足,津不上承,故脣乾舌燥,光剝少津。陰虛生熱擾於胃中,胃失津潤,故脘痞不暢,飢不欲食,胃失和降則乾嘔呃逆;津傷胃燥而及於腸故便幹溲短。
肝胃不和:
精神抑鬱,情志不暢,肝木克伐脾土,導致肝氣鬱結,橫逆脾胃故肋脘部脹痛或隱痛;肝氣不舒,氣機不暢則痛時竄到胸脅或背部;胃氣上逆則噯氣泛酸;脾胃納化失司則飲食減少;舌脈之象為肝胃不和之症。
胃陰不足:
胃陰不足,胃失濡養。故胃隱痛或灼痛;虛熱內擾,故胃脘嘈雜;胃失津潤則不欲飲食;陰虛內熱則心煩不眠;津虧液少則口乾脣燥、大便乾結;舌紅少苔、無苔或少津,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脾虛血瘀:
胃脘痛日久不愈,久病多瘀,瘀血阻絡,氣血運動不暢,故胃脘痛較劇,刺痛,或呈刀割樣疼痛。瘀血有形,故痛有定處而拒按,食與瘀並,故食後疼痛尤甚;久病入絡,絡脈受損,故見嘔血、便血;實證多與熱證並存,熱迫血行,故實證出血急;虛證多與寒證參見,故虛證出血緩。舌質暗紫,或有瘀班,脈澀,為瘀血阻絡、血行不暢之症。
吞酸:
情志所傷、飲食勞倦等。憂思惱怒,七情刺激,肝失疏洩,橫犯胃腑;或脾氣鬱結,運化失常;飲食失節或偏嗜,損傷脾胃;或溼熱壅結中焦,胃膜受損,傷脾耗氣,運化遲滯,氣血失暢,胃膜不生。
二、胃病的治療
中醫治病,整體觀念是其特點和精髓,按照中醫的整體觀念,將疾病的個體與自然、環境、氣候以及個體疾病的不同表現有機地結合起來,集中各個方面的資訊資料,綜合分析後,得出疾病的病因、病機、病位、屬性等,再辯證施治去指導用藥治療,往往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
胃脘痛:
現代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胃黏膜脫垂症、胃痙攣、胃神經官能症、十二脂腸炎、胃癌及部分肝炎、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胰腺炎等,均會出現胃脘痛。胃脘痛的辯證,主要辨別是病邪(寒、熱、食滯等)阻滯引起的,還是臟腑失調(肝氣鬱結、脾胃虛弱)引起的;病在肝,還是病在脾胃;是實證(病邪阻滯、肝鬱、肝火),還是虛證(脾胃陽虛或胃陰不足);尚屬氣滯還是已成血瘀等幾個方面。對本病的治療,以“理氣止痛”為臨床上通用之法,但是。還需進一步審證求因,屬於病邪阻滯者,當辯其邪而去之;由於肝氣鬱滯者,當疏洩肝氣;因於脾胃虛寒者,當溫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於化火、傷陰、血瘀所致,當分別病情采用清火、養陰、化瘀等法。
胃火熾盛:
胃脘灼痛,天酸嘈雜,消谷善飢或食入即吐,口臭齒衄或牙齦腫痛,大便祕結,當清胃瀉火,中正調和。
胃氣虛寒:
多與脾陽虛證合併出現。胃納減退,脘腹空痛、冷痛,得食、得暖、得按痛減,噯氣發涼,泛吐清水或清冷涎沫,口淡無味,大便稀溏。四肢欠溫,舌淡胖嫩。當以溫胃益氣等法治療。
胃陰不足:
脣舌乾燥,或乾嘔呃逆,脘痞不暢,飢不欲良,便幹溲短。根據病情給以益胃生津,兼清胃熱。
慢性胃炎:
屬中醫“胃脘痛”、“痞滿”、“嘈雜”等範疇。由於慢性胃炎是由各種因素導致的胃腑受傷、胃氣失和,故治療應以健胃和行氣為主,以疏肝、清熱、祛溼、活血、理氣和胃、養陰益胃、活血化瘀等治法為輔,根據病情辨證論治。
消化性潰瘍:
屬中醫藥“胃脘痛”範疇。主要由於胃失和降“不通則痛”所致。病位在胃,但與肝脾二髒密切相關。肝氣易犯胃克脾,脾胃可互相累及。臨床上肝多實,脾多虛,胃多氣滯血瘀。處方用藥時要根據肝、脾、胃之病機特點靈活施治。肝氣犯胃者,應掌握“治肝可以安胃”“忌剛用柔”的原則,做到疏肝不忘和胃,理氣慎防傷陰。脾胃虛寒者,溫中健脾。
胃潰瘍:
胃潰瘍屬中醫“吞酸”、“胃脘痛”範疇。本病病位在胃,由氣及血,由實轉虛,寒熱轉化,或寒化傷陽,化熱傷陰等特點,多以疏肝和胃、溫中健脾、養陰益胃、活血化瘀、調理寒熱等治法為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