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血管減壓術通俗地講就是將相互壓迫的神經、血管分離開來的手術方法,目前已成為神經外科專家推崇的外科治療面肌痙攣方法。其優點是在解除區域性血管壓迫、消除症狀的同時,保留面神經正常的感覺、運動傳導功能。
面肌痙攣引起的原因
顱內神經、血管密佈,如果神經、血管相互搭在一起,血管的搏動就會導致神經短路,面神經興奮性增強,出現面肌痙攣。壓迫神經產生疼痛的血管稱之為“責任血管”,常見的責任血管有:小腦上動脈、小腦前下動脈、小腦後下動脈、椎動脈等。責任血管可以是一支也可以是多支,既可以是動脈也可以是靜脈。
顯微血管減壓術的手術方式
手術方法:全麻下,在耳後面板切一長約3-5cm的手術切口,磨除切口下直徑約2-3cm左右的顱骨,在顯微鏡下對面神經走行區進行探查,將所有可能產生壓迫的血管、蛛網膜條索都鬆解開,並將這些血管以Tefflon墊片與神經根隔離,一旦責任血管被隔離,產生刺激的根源就消失了,面神經的高興奮性就會隨之消失,絕大多數患者術後面部疼痛或痙攣立即消失,並保留正常的面部感覺和功能,不影響生活質量。整個手術過程大概一至兩小時。
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的優勢
顯微血管減壓術是唯一針對面肌痙攣的病因進行治療的方法,並且能夠保留這些神經的解剖完整。由於微血管減壓術具有效果明顯、非破壞性、副損傷少、極低的複發率等優點,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治療面肌痙攣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除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外,其他所有面肌痙攣的患者均適合微血管減壓手術,最常見的手術併發症包括面部感覺減退,但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提高,在大的神經外科醫療機構這種併發症低於5%。
減少併發症
黃河中心醫院神經外科專用顯微鏡、神經電生理檢測儀和聽力監測,在不需過多的剝離或牽拉操作條件下,即可清晰的顯示神經根、腦幹和血管攀的形態,能避免或減少手術併發症發生,並有助於確認壓迫血管,內鏡下能觀察到壓迫血管與神經根、腦幹之間存在的微小側枝血管,能避免在推移責任血管或放置減壓棉片過程中造成微小血管損傷,神經根減壓後,內鏡下能確認插入減壓棉片後血管的位置和狀態以及神經根鬆解情況,這就使術中能夠極快又準確找到壓迫神經的責任血管,也大大減少了手術對聽神經、面神經的損傷,術後聽力障礙、面癱的發生的可能性也極大降低。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