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喉科 副主任醫師 王兵

  我們以往對許多可以發生在兒童的疾病所知甚少,鼻竇炎是其中之一。鼻竇炎的症狀被忽視或未被認識,是因為兒童不會表達或是醫生相信鼻竇尚未發育,不會成為臨床發病的根源。但鼻竇炎確多見於兒童,儘管還不知道此年齡組的發病率。鼻竇粘膜的炎症過程來自許多原因,從簡單的、區域性的炎症到嚴重的系統性疾病。但最常見的是上呼吸道感染和/或變應性疾病的結果。

  如何正確治療兒童鼻竇炎如同怎樣作出診斷一樣困難。最好是藥物治療,但經合理和系統用藥治療無效之後,應當手術。目前在國內外,內窺鏡鼻竇手術(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迅速成為成人鼻竇炎的首選手術方法,用於兒童也只是近年才有報告,但我們相信,內窺鏡鼻竇手術同樣是治療年輕患者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隨著個體的生長和發育,鼻竇變化得很明顯。因此,在給患兒手術之前,術者應對該年齡組患兒的正常鼻竇解剖及兒童慢性鼻竇炎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有深入的瞭解。

  一、兒童鼻竇炎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健康的鼻竇功能需要:鼻竇口開放、發揮功能作用的纖毛裝置及正常鼻竇粘液分泌。粘液不斷地在鼻竇中產生,健康的纖毛器將粘液運送至開放的自然竇口,引流至鼻腔和鼻咽部,嚥下或吐出。對以上一個或多個步驟有所妨礙的話,即可通過以下將討論的機制引起鼻竇炎。

  【病因】

  1、多因急性鼻竇炎未能及時或有效的治療,或反覆發作遷延所致;

  2、增殖體肥大或感染 增殖體肥大和感染引起鼻阻塞,影響鼻腔和鼻竇粘膜和纖毛的正常功能和活動;

  3、變態反應 65%的兒童鼻竇炎與變態反應有關。變態反應常引起鼻腔和鼻竇的粘膜水腫,鼻竇引流功能障礙,導致鼻竇炎;

  4、下呼吸道感染及慢性炎症。兒童慢性鼻竇炎常伴慢性氣管炎和支氣管擴張,是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慢性鼻竇炎與慢性氣管炎及支氣管擴張常互為因果,互相影響;

  5、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是兒童耳、鼻竇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6、遺傳因素及全身性疾病 如原發和繼發免疫缺陷及免疫球蛋白亞群缺陷。常見的是免疫球蛋白G(IgG)亞群缺陷。其他有囊性纖維病(Cystic fibrosis, CF)及原發纖毛功能不良綜合徵等。

  【病理生理】

  1、竇口阻塞 竇口鼻道複合體(Ostiomeatal Complex,OMC)是鼻竇炎病理生理的關鍵,因為這個中鼻道區域包括了額竇、上頜竇和篩竇的開口。多種因素造成的竇口鼻道複合體的病理改變,最後的結果是竇口阻塞,通過嚴重妨礙鼻竇分泌物的粘液纖毛流動運輸引起鼻竇炎。

  兒童急性鼻竇炎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於炎症反應導致竇口阻塞,通常是因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變應性疾病,或兩者皆有。炎症反應導致鼻竇粘膜肥厚腫脹,引起竇口阻塞,炎性滲出,分泌物蓄積和繼發細菌感染。氣體交換亦被破壞,引起乏氧,促使某些菌群生長(如厭氧菌)。除了竇口阻塞外,以上這些症狀可導致粘液纖毛清除功能異常。

  其他因素亦可通過機械性阻礙竇口鼻道複合體的粘液纖毛清除功能而引起兒童鼻竇炎,如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反常曲線中鼻甲(向外過度彎曲)或泡性中鼻甲(中鼻甲顯著膨大,在鼻竇炎患者中的發生常是無鼻竇炎者的兩倍);大篩泡使半月裂狹窄;鉤突顯著翻轉使竇口狹窄。其他因素見表。

  2、粘液纖毛功能不良 粘液纖毛系統為鼻竇區域性防禦機制。當粘液中的溶菌酶、分泌型IgA及其他表面酶處於正常水平和活性,鼻竇粘膜纖毛活動正常時,分泌物通過纖毛擺動輸送到遠端。但是,粘液的任何量或質的改變及纖毛功能、數量、形態或動力效能的變化,均可導致粘液纖毛功能不良或鼻竇口阻塞,引起鼻竇炎。

  (1)粘液變化或異常:產生過多粘液或粘液粘稠可致纖毛活動障礙,粘稠粘液甚至可以濃縮。患囊性纖維病的兒童以粘液樣分泌物為特徵,鼻竇容易感染。

  (2)粘液纖毛功能不良:病毒感染後的細胞毒作用能夠導致暫時的粘液纖毛功能障礙,冷空氣及某些藥物亦可如此。粘液纖毛功能不良也可繼發於先天異常,如不動纖毛綜合徵。

  三、臨床表現

  1、鼻塞及膿性鼻涕 前組鼻竇炎的膿性鼻涕多由前鼻孔流出,後組鼻竇炎的膿涕則常倒流入鼻咽部。小兒不會擤鼻涕,膿涕倒流入喉或氣管內引起刺激性咳嗽,夜間較為嚴重。

  2、面部或頭痛 年齡大者可說出頭痛部位,年齡較小患兒一般不會敘述,常表現為煩躁,較小兒易激惹和哭鬧。

  3、慢性咳嗽 一方面與膿涕倒流有關,另一方面與慢性氣管炎或支氣管擴張有關。

  4、行為變化 小兒精神萎靡,不思活動,記憶力差等,少數兒童有噁心嘔吐。若出現高熱,驚厥或抽搐及噴射性嘔吐等,應警惕出現顱內併發症的可能。

  5、聽力減退 因咽鼓管水腫或增殖體肥大導致其功能障礙,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四、檢查和診斷

  依據病史、症狀及體徵一般可以診斷,但要重視患兒的父母及幼兒老師的意見。

  1、鼻腔檢查
年齡較大兒童可進行鼻內窺鏡檢查,年齡較小患兒則不能配合和耐受,可以0.5%麻黃素收縮鼻粘膜後進行前鼻鏡檢查。注意膿涕定位,鼻腔內是否有鼻息肉,注意增殖體是否肥大。

  2、變態反應學檢查
Parsons等報告在接受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兒童中有80%對吸入組的面板試驗陽性。對考慮手術治療的患兒術前應作食物組和吸入組變態反應試驗,並進行適當的治療。由於鼻竇炎患者變應性疾病的發生率很高,所以,對最初藥物治療不理想者,不管是否有變態反應病史,均應作變態反應調查。

  兒童作面板試驗難以配合。皮內試驗被認為是最敏感的,但一項體外血液研究表明Pharmacia CAP(免疫性CAP)比皮內試驗敏感5~8%。

  3、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對診斷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兒童鼻竇平片可顯示某些異常,但參考價值不大,X線平片已為鼻竇CT掃描所取代。冠狀位CT掃描是最敏感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可清晰顯示鼻竇病變及鼻腔、鼻竇的解剖結構狀況。鼻竇腔粘膜肥厚,竇口阻塞,或竇腔透過度下降,可診斷為鼻竇炎。

  五、治療

  慢性鼻竇炎是感染性疾病,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兒童慢性鼻竇炎為一般可通過藥物治療的疾病,並非必須手術。 鼻竇炎治療的主要目的:(1)
重建鼻竇的正常生理;(2) 快速消滅分泌物中的細菌;(3)
預防遷延成慢性鼻竇炎及發生併發症。任何年齡的兒童鼻竇炎患者的首選治療是藥物。只有在藥物治療失敗後,才考慮手術。如果檢查發現有鼻息肉,則必須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兒童急性鼻竇炎的藥物治療通常包括抗生素、減充血劑、稀釋分泌物藥物及溼化吸入空氣;兒童很少應用抗組胺藥、色甘酸鈉及區域性使用類固醇。這樣的治療可以治癒80%的兒童急性鼻竇炎。

  1、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治療是鼻竇炎一切治療措施的基礎,抗生素的選擇要基於其對致病菌敏感性。急性鼻竇炎的常見致病菌是肺炎雙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或卡他球菌,慢性鼻竇炎中可能以厭氧菌為主,在選擇抗生素是應予以充分考慮。

  現在有相當多的抗生素能夠有效治療鼻竇炎,Wald等研究認為羥氨苄青黴素在治療急性鼻竇炎上與頭孢克洛相似。因此,對無併發症的兒童急性鼻竇炎,無青黴素過敏者的治療可首選氨苄青黴素(100mg/Kg/天),或羥氨苄青黴素(40mg/Kg/天),最少14天。青黴素過敏者的首選藥物是紅黴素(50mg/Kg/天)、磺胺紅黴素及複方磺胺甲惡唑等,儘管後者對甲型鏈球菌可能無效。

  小兒病例中將近有20%首次治療無效,可能是b-內醯胺酶陽性(羥氨苄青黴素耐藥)菌簇的緣故。若首選藥物治療無效後,可應用頭孢克絡或頭孢克肟等。這些藥物治療須用21~30天不變,避免導致慢性鼻竇炎。

  2、其他藥物治療 在兒童鼻竇炎治療過程中,抗組胺藥、減充血劑、類固醇、色甘酸鈉、全身用稀化分泌物藥及溼化吸入空氣須與抗生素結合應用。儘管這些方法有助於減少水腫和改善粘液纖毛清除功能,但治療鼻竇疾病的作用尚不確切。區域性減充血劑只用3~5天,該藥能抑制纖毛活動。

  抗組胺藥會使分泌物乾燥,引流困難。儘管有這些效應,區域性減充血劑和抗組胺藥有益於有變應性因素的兒童。

  對有變應性因素的兒童鼻竇炎的預防和治療,必須通過改變環境、藥物治療和免疫治療進行。藥物治療包括色甘酸鈉、抗組胺藥(加或不加減充血劑),對耐藥的病例,可區域性應用類固醇。

  【兒童內窺鏡鼻竇手術治療】

  當鼻竇急性感染的藥物治療無效後,為預防遷延成慢性或複發性鼻竇炎,應手術治療。以往對藥物治療無效的兒童鼻竇炎所採取的方法通常是上頜竇灌洗、鼻內上頜竇開窗、扁桃體切除術和增殖體切除術及侷限性鼻中隔矯形,其指徵和效果不肯定。但現在對兒童慢性和複發性鼻竇炎的首選手術治療是內窺鏡鼻竇手術,與成人相同,但適應證要嚴格掌握。

  1、術前鼻內窺鏡檢查 鼻內窺鏡手術前,必須明確鼻腔鼻竇的病變範圍。兒童可在麻醉成功後進行詳細的鼻內窺鏡檢查,結合影像學診斷制定手術方案。

  2、鼻竇CT掃描 鼻竇CT(Computed Tomography,
CT)掃描是最敏感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並常是正確診斷鼻竇病變的唯一手段。兒童鼻竇平片雖可顯示某些異常,但和CT掃描相比,平片對鼻竇病變的顯示不準確。

  CT掃描甚至可顯示常孤立出現在鼻腔鼻竇的微細的粘膜水腫,須注意的這些異常與患者症狀及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的相關性。兒童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相應的鼻腔炎症亦可導致鼻竇粘膜腫脹,在CT掃描上表現為“鼻竇炎”,故在對兒童CT掃描分析時必須注意幾乎有一半人鼻竇出現異常。這可以解釋許多患兒鼻竇粘膜水腫而無鼻竇炎症狀,或隨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癒而消失。若影像學檢查有陽性所見,須明確是否為亞急性、慢性鼻竇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因此,CT掃描陽性所見本身並非手術指徵。反覆發作的急性和慢性鼻竇炎患兒CT掃描所見之解剖異常有兩者型別:骨性和粘膜異常。骨性結構異常可導致鼻竇引流通道阻塞。

  1992年,
Ummat等CT掃描觀察196例(1-16歲)少年兒童鼻腔鼻竇,發現兒童竇口鼻道複合體已經發育,可通過CT掃描觀察。其特點為篩漏斗寬度恆定0.2cm
,提示這一數值為保證粘液流出的最小寬度;鉤突角度相對恆定(142°~149°),10歲後接近成人角度(平均140°);中鼻甲氣化約4.2%,比成人少;兒童眶下氣房約為82%,較成人多見。

  作者對99例(174側)少兒慢性鼻竇炎患者的鼻竇CT掃描結果進行了分析,發現鼻腔、鼻竇解剖變異與少兒慢性鼻竇炎明顯相關,鼻腔鼻竇變異側多伴較嚴重鼻竇炎,並且可以影響竇口鼻道複合體及頜面骨的發育。針對兒童慢性鼻竇炎經適時和合理的藥物治療後不緩解,CT掃描提示存在解剖變異,且與鼻竇炎有相關性,應認為有鼻內窺鏡鼻竇手術的適應證。

  應注意CT掃描並非完美診斷方法。Lazar在對300例接受鼻內窺鏡手術的CT掃描分析中發現,將近20%病例的術中所見病變範圍比術前CT掃描要重;7%的兒童術前CT掃描正常,但術中發現有比較嚴重的鼻竇病變。

  2、兒童內窺鏡鼻竇手術方法
習慣於成人鼻內窺鏡手術的醫生,在給兒童實施手術時應記住兒童的鼻竇比較小,其深度和腔隙小,毗鄰結構關係亦不同於成人。手術操作必須輕柔,組織處理仔細,以大幅度減少手術創傷,減少術後水腫,粘連和肉芽組織的形成,降低併發症,手術效果會更好。實施手術的同時,應隨時參閱術前CT掃描。

  (5)術後處理和隨訪:手術後處理和隨訪與術中去除病灶對於鼻內窺鏡手術的成功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術後患兒應用6周的鼻內激素噴霧劑、減充血劑、鼻腔鹽水沖洗和廣譜抗生素,第5和第6週期間,患兒可停用激素噴霧劑和其他藥物。

  鼻內窺鏡手術最初的數週內,患兒應每週複查一次,間隔時間隨恢復過程而逐漸延長。鼻內窺鏡檢查是手術後2~3周術後隨訪的基本處理內容,原則上應在全麻下進行(麻醉方法參見麻醉一章)。在鏡下清除凝血塊、幹痂、肉芽組織或粘連及檢查上頜竇。檢查和處理結束時和手術結束時一樣,術腔塗布抗生素-類固醇激素軟膏。

  (6)兒童內窺鏡鼻竇手術結果和療效:兒童內窺鏡鼻竇手術的療效已十分肯定。文獻報告有效率為75%~90%。經過長期隨訪觀察發現,經過合理和恰當的藥物治療,許多兒童慢性鼻竇炎是可以治癒的。另有作者報告,在接受鼻竇手術後,兒童的顎骨及顱面的發育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目前對兒童慢性鼻竇炎多主張保守治療。在經過系統的藥物治療無效後(需醫師和家長共同確認),才採取內窺鏡鼻竇手術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