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應該做哪些檢查?
膝骨關節病是一種以區域性關節軟骨退變,骨質丟失,關節邊緣骨刺形成及關節畸形和軟骨下骨質緻密為特徵的慢性關節疾病,又稱骨關節炎,退行性骨關節病,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好發於50歲以上人群,女性多於男性,本病不同程度的影響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
目前病因尚不明確,但認為主要與年齡增長和肥胖有關。另外可能與關節過量活動、關節外傷、遺傳、骨內高壓、骨質疏鬆、代謝及內分泌異常有關。退變首先發生在軟骨,使軟骨成分發生改變,從而使軟骨彈性降低甚至消失,承重軟骨面從正常的光滑狀態變為破棉絮狀,軟骨下骨露出,由於不斷摩擦,骨面變得很光滑,呈象牙樣骨,而非承重軟骨面出現修復,新骨形成,在關節緣形成骨刺。
另外疾病的整個過程還涉及韌帶、關節囊、滑膜及關節周圍肌肉,最終導致關節疼痛和功能喪失。本病可發於全身各關節,但好發於負重較大的膝、髖、脊柱及手指關節等部位。尤以膝、髖關節病變為多。
臨床表現:幾乎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隨病程緩慢進展。主要表現關節開始活動時疼痛明顯,稍活動後疼痛減輕,然而負重和關節活動過多時,疼痛又會加重,這是骨關節病的特點。
有時疼痛可呈放射性,如髖關節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內側,膝關節附近。早期可見關節僵硬,如膝關節長時間處於某一體位時,自覺活動不利,起動困難,後逐漸出現關節不穩,關節屈伸活動範圍減少及步行能力下降,尤以上下臺階,下蹲,跑,跳等能力下降更加明顯。有些骨關節病晚期病人還可能出現一些下肢畸形,以膝內翻最常見,即俗稱的“羅圈腿”。
骨關節炎的檢查:
1、X線片:可發現不同程度病變,但不能完全用來診斷及判斷骨關節病的嚴重程度,應結合患者症狀和體徵。
2、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楚地觀察關節軟骨、滑膜、韌帶、半月板等結構的早期改變。
3、骨密度儀:監測骨質疏鬆程度。
骨關節炎的治療:
1、患者要了解該病的危害性及早期治療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對危險因素的認識消除和避免致病因素有利於控制疾病和功能的恢復。
2、保護關節:應限制關節負重活動,避免過久站立或長距離步行可使用手杖以減輕受累關節負荷;體重超標者宜減輕體重;要注意患病關節保暖避風寒;嚴重時可短期臥床休息完全制動。
3、區域性理療:急性期關節發熱、腫脹宜先進行區域性冷敷,退熱消腫後可應用熱敷。慢性期還可應用超短波等理療措施。
4、功能鍛鍊:合理的鍛鍊可恢復肌肉收縮力,關節靈活度和防治骨質疏鬆,不合理的鍛鍊則會增加關節負荷,引起軟骨的進一步損傷,從而加重臨床症狀。切勿走長路、跳迪斯科、跑步、爬山等活動。我們主張鍛練應儘量在關節不負重下屈伸活動,建議健肢立地負重,患肢屈伸關節活動,或坐位進行關節屈伸鍛鍊。儘量避免下蹲及頻繁上下樓等活動。針對髖關節、膝關節可以練習仰臥起坐、直腿抬高等。
5、藥物治療:應由專科醫師協助進行藥物治療,例如:氨基葡萄糖膠囊、雙醋瑞因膠囊等。
6、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每週1支,每療程5支。
7、外科治療:程度較輕的,保守治療效果欠佳的,可考慮關節鏡清理,程度嚴重且影響功能生活的,採取關節置換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