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經常碰到這樣的人,在診區裡走來走去,左右觀望,等沒人了才湊上來,小聲說:“大夫我幾天前有過高危。”此時我一般是把門關上,仔細問診。敘述過程患者一般是聲音很低,有負罪感,自我埋怨,擔心自己得性病艾滋病,會問一些奇怪的問題,你看身上這個疙瘩是不是艾滋病?腹瀉和艾滋病有沒有關係?我這是不是毛斑舌?我龜頭上的小疙瘩是不是尖銳溼疣?這一個小水泡是不是生殖器皰疹?等等很多,這種人一般是看過好多醫院,再就是在網上查閱了海量資料,每個大夫一般會看兩三次。很多人檢查沒有任何異常,只是過分的放大了以往忽略的細節,或者是情緒緊張造成植物神經紊亂出現了一些不典型症狀,這種病就是傳說中的“性病恐怖症”,包括艾滋病恐懼症、尖銳溼疣恐懼症及梅毒恐懼症等。
性病恐懼症患者一般都有一定文化知識,在網路或者書籍上了解過一些性病的知識,但因為並非專業醫生,加上情緒緊張,牽強地將自己的症狀與自己認定的性病對號入座,進而產生一系列新的症狀群,甚至不相信醫院檢測結果,反覆就診,身心俱疲。
事實上,在臨床實際中,在性病恐怖症病人中常同時伴有性病疑病症和性病強迫症。前者是患者對自身生殖器的健康狀況過分關注,懷疑患上了性病,這種懷疑與實際狀況並不符合,醫生對生殖系統客觀檢查和解釋,無法消除患者固有的成見;後者是明知不必要過多擔憂和考慮性病對自己的影響,但無法擺脫這種觀念、情緒和行為。上述情況既可獨立存在,也可合併或交叉出現。這些患者大多可以出現緊張、焦慮、多疑、抑鬱、恐怖、失眠、食慾差、強迫、性功能異常、多種軀體不適等表現,在性病防治的臨床工作中,一般診斷為性病恐怖症,不再另立性病疑病症或性病強迫症。
在中國各地的性病臨床工作中,均能遇到性病恐怖症的患者,但還沒有有關的系統報道。據散在的報告,男性多於女性,年齡在20~45歲為最多,多數患者有過婚外性接觸史或曾得過性病,絕大多數患者缺乏性病知識。高度害怕並擔憂自己患了性病,儘管經體檢、化驗已確實說明治癒或從未得過性病,但患者仍堅信自己的意見,懷疑醫生醫術、化驗裝置差、技術操作不當、檢查結果有誤,並不斷更換醫生和醫院就診。病人訴說的症狀分散而多樣化,把其他部位的不適感與性病聯絡起來,對生殖器部位極其細微的變化有很細緻的觀察能力,對原本是正常的表現認為是病變的表現。病人在敘述病史時滔滔不絕,非常詳細地為醫生提供他認為患性病的證據,他們認為病情嚴重,憂心忡忡,有的還懷疑配偶或子女也染上性病,因而懺悔不已,如負重罪。多數病人可出現緊張、驚慌或焦慮不安的情緒,訴說有尿道“分泌物”,有不適感、燒灼感,下肢或會陰部墜脹不適,出現性慾減退、陽痿、遺精、早洩、月經不調及腰痠背痛等症狀,同時還可出現頭昏、乏力、心悸、食慾差、多夢、失眠或夜驚等症狀,但生殖泌尿系統及全身檢查均無陽性體徵發現。
醫生應該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說,研究病史資料和做認真細緻的檢查,在充分了解情況並取得病人信任合作之後,用科學而通俗的語言向病人做解釋和說服,甚至是保證。必要時可以再次重複有關的臨床和實驗室檢查,以消除病人的疑慮。鼓勵病人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適當參加文體活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儘可能爭取家屬的關心和支援。病人出現驚恐、焦慮、不安等症狀時,可適當使用抗焦慮藥,如安定、舒樂安定、利眠寧和安他樂,如出現抑鬱可用阿米替林和多慮平等藥物。對一些全身不適的症狀,可對症處理。
避免性病恐懼症的最好方法是到醫院給專業醫生檢查,結合血液檢查可以很好的排除性病,同時避免上網檢索該類疾病,也可以多瞭解一些性病的鑑別診斷,如免疫性疾病及藥物過敏都可能有類似的症狀。如果依然不能脫離恐懼可以找心理醫師進行心理疏導。
如果高危行為後經過專業醫生診斷沒有感染性傳播疾病,就不要再陷入性病恐懼之中,藉此敲響警鐘,把它視為上天對自己的恩賜,更加珍愛生命,反而可以成為人生中寶貴的一課。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