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脊柱外科 主治醫師 步國強

  隨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廣泛開展,術後康復鍛鍊日益受到廣泛的重視,再精細的手術只有結合完美的康復鍛鍊,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因為,正確的康復鍛鍊可促使患者恢復體力,增強肌力,增大關節活動度,恢復日常生活動作的協調性,並可有效地減少髖關節置換術後併發症,促進肢體功能早日恢復。
  1、第一階段功能鍛鍊(術後1~3天):主要以肌肉的靜力收縮運動和遠端關節的運動為主,目的是促進下肢血液迴圈,對預防血栓形成十分重要。
  ①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鍊:仰臥位,下肢伸直不離床,股四頭肌主動收縮向近端牽拉髕骨,緩慢運動,每次持續5―10秒,然後休息5分鐘,每天90次左右。
  ②踝關節運動:仰臥位,主動地進行足趾伸屈運動,踝關節跖屈、背伸,每個動作保持10秒,再放鬆,每天90次左右。
  ③臀肌收縮運動:患者仰臥位伸直腿,上肢舒適地放在身體的兩側,收縮臀部肌肉,保持10秒,放鬆,每天60次左右。
  ④髕骨推移運動:仰臥位,陪護人員輕輕推動髕骨上、下、左、右活動,每天30次左右。
  2、第二階段功能鍛鍊(術後4-10天):主要是加強肌肉的等張收縮和關節運動。
  ①直腿抬高運動:仰臥位,下肢伸直抬高,要求足跟離床20釐米,在空中停頓2~3秒,以後停頓時間逐步增加,每天90次左右。

  ②屈髖屈膝運動:仰臥位,陪護人員一手託在患者膝下,一手托住足跟,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行屈髖、屈膝運動,但屈髖角度不宜大,應小於45°,每天30次左右。
  3、第三階段功能鍛鍊(術後11天至1個月):此時,患者疼痛已經減輕或消失,假體周圍的肌肉和韌帶開始修復,以離床訓練為主。但非骨水泥型假體的患者訓練應在15天以後進行。
  ①臥位外展:仰臥位,下肢伸直外展,每天120次左右。
  ②臥位到坐位訓練:雙手撐起,患肢外展,利用雙手和健腿支撐力將患肢移至床邊,每天30次左右。
  ③坐位到站立、扶拐訓練:患者移至床邊,健腿先著地,患肢後觸地,拄雙柺,利用健腿和雙柺支撐力站立,開始訓練站立2分鐘即可,以防止體位性低血壓,以後逐漸增加。
  ④站立到扶拐行走的訓練:患肢不負重,扶拐行走時必須有陪護人員保護,以免發生意外,時間根據患者體力而定,一般每次不超過15分鐘,每天3次。
  4、第四階段功能鍛鍊(術後1個月後):
  ①屈髖練習:站立位,雙手拄雙柺或助行器,健側單腿站立,身體保持與地面垂直。患側屈髖屈膝,屈髖以90度為限,加強髂腰肌肌力。
  ②伸膝練習:站立位,雙手拄雙柺或助行器,健側單腿站立,身體保持與地面垂直。患側下肢直腿抬高,加強股四頭肌肌力。

  ③髖外展練習:體位與上面相同,患側髖關節外展,以40度為限,加強臀外展肌肌力。
  5、第五階段功能鍛鍊(術後2個月後):可使用靜止自行車鍛鍊:此方法有助於下肢肌肉和髖部活動協調性增強。開始踏腳踏板時,先向後踏,當覺得向後踏動作已很輕鬆、舒服時,再向前踏。當動作連貫後,再加大踏腳次數及頻率,每日2次,每次15分鐘,逐步增加到每日3次,每次20~30分鐘。
  6、第六階段功能鍛鍊(術後3個月後):此期患肢可逐漸負重,逐步由雙柺一單拐一棄柺杖。因為身體平衡已經建立,可扶雙或單拐較熟練行走,每日3次,每次10~15分鐘。當身體平衡調理到完全熟練,可棄拐每天用正常步伐走3~4次,每次20~30分鐘,這樣可最終恢復到正常步行狀態。另外注意,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應該做到3個月內不側臥,臥床時只取平臥,避免重體力勞動及劇烈的體育活動。一定要做到“四不”,即:不用力屈患髖下蹲、不盤腿、不坐矮板凳、不蹺“二郎腿”。上樓時健肢先上,患肢後上,下樓時患肢先下,健肢後下。6個月後可選擇散步進行日常鍛鍊,不宜登山、高抬腿跑、快跑及長途跋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