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不治之症!”這是時下絕大多數人對癌症的認識。這種認識影響很廣、很深。
可是,如果有人告訴您:癌症不可怕,癌症其實就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只是一種慢性病;癌症並非不治之症,很多癌症可以治癒,很多癌症可以與您“和平共處”;而預防癌症的鑰匙,其實就在您自己手上――您會相信嗎?要消除人們對癌症的恐懼和誤解
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癌症二字基本與死亡畫上了等號,甚至比死亡更可怕。因為在確診癌症之後,每一寸光陰都像是生命的倒計時,這段日子充滿了恐懼和絕望,放療、化療、手術,各種治療的高昂費用,又令很多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財兩空。
長期以來,由於治療辦法和治療效果有限,加上人們對癌症的認識不足,使得這種身體病患,演變成了精神疾患:恐懼、孤獨、絕望。加之中國幾千年來對疾病“諱莫如深”的社會心理,更加劇了這種身體病患的精神性傷害。一想到癌症,幾乎所有人會不由自主地聯想起一幅淒涼的圖景。以至於很多癌症患者並不是因病而死,而是被這巨大的恐懼感壓垮的。恐癌心理已成為社會公共心理的一種。
可是,您可曾知道,這些對癌症的根深蒂固的認識其實並不正確!中國人對癌症的恐懼和誤解太深、太久,是時候消除人們的誤會了,是時候將人們從對癌症的恐懼中解脫出來了。中國,需要來一場癌症認識***,就讓以下4個對癌症的顛覆性的新認識為您一掃陰霾吧!
癌症是一種普遍發生的疾病,是一種伴隨著衰老而出現的常見疾病,甚至可以說――
癌症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怎麼這麼倒黴?命運對我怎麼這樣的不公平!”一旦身患癌症,人們首先會覺得自己是個特別不幸的人,生活中千千萬萬的人都與癌症無緣,為什麼偏偏自己受到癌魔的“垂青”?
其實,腫瘤的發生,遠比人們想象的普遍、常見。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就有醫學專家報告說:在80歲上下老年人的尸解中,有1/4左右的人身體內患有腫瘤,但這些老人生前都無與癌症有關的任何症狀。他們的死亡,也是因於其它疾病或原因。換句話說,在老年人體內,出現腫瘤是十分自然的事。
最近,又有在歐洲從事免疫學研究的海歸學者黃又彭教授,自訴曾每年解剖近200例屍體,其中80歲左右老人無一例外地身體內都患有隱匿性的、無任何症狀的腫瘤。他還預計,如果人的平均壽命達到100~120歲,每個人體內的腫瘤將達到3~4個! 美國國家疾病控制中心的專家預測:假定美國公民期望壽命達到90歲,那麼,將有47%的男性和32%的女性罹患癌症。
腫瘤發生率如此之高,但多數情況下,這些腫瘤並不威脅老年人的生存質量,甚或一定條件下不影響他們的生存期限。上海地區和美國每年新發癌症患者比例都約佔總人口的3‰左右,如人的平均期望壽命以80歲計,在他80年的生涯中,患上腫瘤的機會是:80×3/1000=240/1000,即24/100。換句話說,約1/4左右的人在一生中會因癌症而求治。這再清晰不過地表明,癌症其實是一種常見病,是一種伴隨著衰老而出現的常見疾病。
對此,中華醫學會心身學會會長、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何裕民教授告訴記者,從本質上說,多數上了年齡的老人所發生的腫瘤,是一種伴隨著機體的衰老過程而難以避免的生理偏差,就像老人會骨質疏鬆、腦組織會變性(早老性痴呆)一樣。越到老年,細胞複製的次數越多,出偏差的概率就越高。加上老年人自身的免疫監視、識別、清理系統等的功能,也隨著衰老日漸弱化,偏差增多。故異常分化的癌細胞難以及時被識別和及時清除,也促成了這一後果。
何裕民教授說,既然癌症如此普遍,我們甚至可以認為癌症也是自然界調控人類生命,使之趨於平衡,不至於嚴重失衡的一種重要機制。癌症和其它疾病一樣,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其實這和美國人對待疾病的態度很相似,很多美國人認為,得病,不管是平常的感冒,還是癌症,都是人生命中的一部分,都要以正常的心態對待。
跟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癌症只是一種慢性病
對於怎樣看待癌症這一問題,何裕民教授回憶起與臺灣同行的一段難忘的談話。
2000年前後,何教授在中醫藥研究所任所長時,一位臺灣腫瘤學界同行來訪,雙方相談甚歡。談到興致高時,這位來自臺灣的醫生說:“癌症只不過是一種慢性病,”“一種可以治癒的慢性病。”這樣的論斷,讓何教授當時一愣。他繼續說:“不是嗎?我手頭有許多活過了5年,活得很好的患者!”何教授很快也反應過來:對啊,我的門診中至少有7成患者已過了5年,且總人數上千啊!這不是慢性病又是什麼呢?況且,這些患者當時都是被宣判為壽限不過幾月到一年的“死緩”患者,但現在都好好的活著!
隨後,兩人來勁了,一起交流了許多例項。並一致認為,對多數腫瘤患者來說,他們患的只不過是一種與冠心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疾病,比較棘手,治療有一定難度,但絕非不治之症。這位同行甚至認定:惡性腫瘤有時還比冠心病、糖尿病等要好得多。不少腫瘤患者5年以後可完全穩定,甚或治癒,不再需要定期用藥。而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只能終身服藥。
由於有過這麼一次令人愉快的交流,再加上一些重要的醫學人士或組織也不斷表達對癌症的新認識,何裕民教授在不同場合表達了這麼一種顛覆性的新觀點:“對於老年人來說,癌症只不過是種慢性病。”何教授指出,癌症是衰老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一種生理異常,或者說生理過程,就像衰老一樣。因為當時有海外屍檢報告提示,80歲以上老年人中,出現惡性腫瘤的機率很大,有1/4老年人身患癌症,卻無任何不適,且死於癌症以外的其他因素。並且,由於人的年齡越大,腫瘤的自然發展就越慢,威脅和危害就越小,因此對老年腫瘤患者來說,它不但只是一種慢性病,而且越老風險就越低了。
癌症的發生是一個慢性過程
現代研究證實:癌症的發生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經歷多個階段。從正常細胞到演變成癌細胞,再到形成腫瘤,通常需要10至20年,甚至更長。只有當危險因素對機體的防禦體系損害嚴重,修復能力降低,細胞內基因變異累積至一定程度,癌症才會發生。
因此,儘管絕大多數癌症患者的病情會呈進行性發展,但也跟大多數慢性病一樣,有一個較長的潛伏期,在短時間內不會發作,從發作到死亡還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而且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患者也並不會迅速走向死亡。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把癌症當作一種慢性病看待,理論上是有依據的,臨床上是可行的。
而且,人們所熟知的“癌症”這一名詞,並非代表一種單一的疾病,它實際上是200多種疾病的統稱。並不是所有癌症都會危及生命,它們當中有些很嚴重,但有些(或者說大多數)並不構成生命威脅。以前列腺癌為例,根據美國康涅狄格大學醫學中心教授彼得?阿爾伯森的研究,即使不對其進行治療,絕大多數患者也能存活20年以上。
世界衛生組織的新定義
“癌症是一種慢性病”的看法也得到了國際上的普遍認可。自2006年起,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權威機構紛紛改弦易轍,把原來作為“不治之症”的癌症重新定義為可以治療、控制、甚至治癒的慢性病。中國醫學科學院資深腫瘤內科權威孫燕院士曾明確指出,“其實對於普通人而言,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癌症,也許就像糖尿病一樣,僅僅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慢性病而已。只要加強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再加上越‘瞄’越準的新藥,癌症並沒有那麼可怕。”
癌症只是一種慢性病!這對“癌症是不治之症”、“癌症等於死亡”等陳舊認識而言,是一種徹底的顛覆。過去,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由於錯誤觀點的誤導而精神崩潰,或由此而追求過度治療而殞命。今天,我們更應該理直氣壯地接受、傳播這一正確觀念,徹底甩掉恐癌的心理包袱!
癌症的治療並非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決戰,與癌症長期共存也是一種戰略――
抗癌之戰需要全新思維
喜歡戰爭影片的人都知道,將軍與戰鬥在第一線的戰士的思維是不盡相同的。前沿陣地裡的戰士只能保持一種勇往直前的姿態,他們要以鋼鐵的意志、以血肉之軀去廝殺,容不得任何惻隱、慈悲的雜念,只有你死我活的拼搏。而將軍的境界卻大不一樣,他們“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縱橫捭闔,敵友無常,一會兒如猛虎雄獅,強令部屬不惜一切代價拿下某個戰略要津;一會兒又是“菩薩面目”,談而不戰、圍而不殲,不戰而屈人之兵。
如果把人類與癌症之間的較量看成是一場戰爭,那麼,我們需要的正是將軍的大局觀念,而不是士兵的匹夫之勇。
魯莽的代價
現今對癌症的治療,很多時候是隻要患者還有一口氣,就不惜高昂的醫療費,動用手術、放療、化療等一切手段,要將所有癌細胞“斬盡殺絕”。
人們也正在為輕率、魯莽的過度干預付出沉重的代價。譬如抗生素的濫用,過度化療與放療,譬如被各種醫療器械和藥物折騰得毫無尊嚴的死亡過程。很多中晚期癌症患者在過度治療之後,不僅沒能延長生命,剩下的日子反而過得十分痛苦。更為沉重的是,為了挽救生命,有的患者家庭甚至整個家族傾家蕩產,最終患者帶著負罪感離去,給親人留下沉重的經濟負擔。治病是為了救人,如果患者的生活質量非但沒有因治病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而惡化;生存期也沒因治病得到延長,那麼,患者又何苦為治病最後落得人財兩空呢?
我們在驅趕、殺滅癌細胞的同時,往往在製造出新的更沉重的痛苦,我們在驅趕著死神,卻也同時驅走了生命終結時的那一份安詳和寧靜,讓通往天堂與地獄的歸途充滿著恐懼。
這樣的治療理念,與戰爭中前線戰士勇往直前、你死我活的拼搏何其相似,但卻不是最佳戰法,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抗癌戰略的顛覆
在與癌症進行抗爭的戰鬥中,我們需要捨棄一些“戰士思維”,吸取更多的“將軍思維”。即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中走出,追求你受到有效控制,我仍活得很好!只要體內的癌細胞不進一步發展,就與它“和平共處”、“帶癌生存”。不一定非要弄得斬盡殺絕,你死我活。試想,一位癌症晚期的80歲老人,治癒希望已經很小了,卻還要進行大劑量的化療,結果往往是錢花了,罪受了,人也沒了。與其這樣,還不如進行保守治療,以減輕痛苦,提高生存質量。
臨床中有數以千例的癌症患者,不能說體內已無癌腫,也許檢查提示體內仍有癌症存在,只不過多年來十分穩定,並無發展。與此同時,他們的生活及生存質量都很不錯,有滋有味地活著!這能說不是很大的成功嗎?至少這些患者自己認為自己在對抗癌症過程中算是幸運者,成功者。
近年來,人們研製腫瘤藥的出發點也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從以往熱衷於減滅癌細胞轉為抑制癌細胞生長,其中腫瘤內科的靶向藥物更是異軍突起,通過精準靶向治療,準確地作用於癌細胞,阻斷腫瘤生長通道,抑制癌細胞增殖,減小對機體的破壞,讓患者在總體生活質量無不良影響的前提下,將病情穩定在較長一段時間裡,生活如許多慢性病患者一樣幸福。
總之,中晚期老年癌症患者的治療重點應該放在調動患者本身的積極因素、抑制腫瘤發展、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上。讓癌症患者飲食起居同於常人,病情穩定,5年、10年長期生存,人與癌“和平共處”,甚至逐漸康復,未嘗不是患者長期利益的最大化。
“我命由我不由天”,預防癌症的鑰匙,就在您自己手上――
防癌,關鍵在自己
近日,國際抗癌聯盟(UICC)在日內瓦舉辦的國際腫瘤大會上,公佈了一項世界性調查結果。該結果顯示,人們對癌症存有很多誤解。
誤區一:低估酒精的致癌作用。
該項包括29個國家、29925名成年參與者的國際性調查顯示,人們往往低估酒精的致癌作用,有42%的人認為飲酒不增加癌症危險。在高收入國家,59%的人認為蔬菜水果攝入不足比過量飲酒更危險。而事實上,研究結果顯示,蔬菜水果的保護作用不及酒精的危害作用。
誤區二:精神壓力和空氣汙染的危害作用被誇大。
調查還顯示,57%的人認為精神壓力的致癌作用比酒精強,78%的人認為空氣汙染是比酒精更強的致癌危險因素。而實際上,並沒有證據顯示精神壓力是癌症的危險因素;空氣汙染與過量飲酒相比,也只是一個較弱的危險因素。
這兩條看似普通的調查結果,卻反映出人們對癌症認識的巨大誤區。國際抗癌聯盟候任主席希爾認為,人們普遍把癌症的病因歸咎於自己無法掌控的因素,誇大了環境因素(生活壓力、空氣汙染等)的致癌作用,低估了行為因素(過量飲酒、肥胖)引發癌症的危險。
通過這幾年的健康宣教,人們已普遍認識到酒精、菸草的危害。但是依然有相當比例的人把喝酒當作一種灑脫,把吸菸當作一種氣派,甚至提出了喝酒、吸菸照樣長壽的謬論。
大多數人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癌症並非不可預防。您每天的行為習慣,就是是否患癌的重要決定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預防癌症的金鑰匙!少抽一支菸,少喝一杯酒,均衡飲食,適當鍛鍊――預防癌症就這麼簡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