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康復科 住院醫師 趙慶祥

  腰椎間盤退變中常伴有終板骨軟骨炎, 是引起下腰痛的原因之一。椎體終板骨軟骨炎 ( end-plate

osteochondritis)簡稱/ 椎體終板炎, 是一種發生於軟骨的無菌性炎症。臨床極易漏診誤診。影像診斷亦不夠重視,X線、CT 對軟骨顯示能力有限。腰椎間盤退變中椎體終板炎早期的影像診斷有助於臨床醫師選擇及時有益的治療途徑。

  軟骨終板組織學上為薄的透明軟骨, 在發育期, 它是椎體上下面的骺核, 椎體高度的增長與其密切相關,

  生長完成後, 骺核停止骨化, 留下了這層軟骨板, 即終板。其在椎上、下各 1個, 平均厚約為 1mm, 為一扁圓盤狀結構, 其周緣較厚, 中央較薄, 且前緣薄於後緣, 兩側厚度基本一致, 在 T2W I 呈稍低訊號, 在 T1W I尤其抑脂梯度小角度激發上呈稍高訊號。它的作用是承受壓力、保護椎體, 只要軟骨終板保持完整, 椎體一般不會因壓力而產生骨質吸收現象。軟骨終板是一個多成分的組織系統, 具有防止髓核突入椎體、控制椎間盤營養滲透和承接緩衝負荷的作用, 既與椎間盤共同擔負脊柱的活動和承受功能, 又可維持椎間盤的正常形態和生理功能, 與椎間盤退變密切相關聯; 兒童和青少年的軟骨終板由透明軟骨組成, 成年退變時轉變為鈣化的軟骨和骨。形態學改變為訊號異常、變薄、裂變和缺失。

  同時軟骨下骨組織生化組成也發生著量和質的變化, 如代謝產物的滯積和纖維化等。

  腰椎Modic改變:1987 年 de Roos 等首先注意到椎體終板及軟骨下骨在 MRI 上的退變性改變。 1988 年Modic 等通過對 474 例慢性腰痛患者的研究 ,首次定義這種現象為 Modic 改變 (Modic changes)並將其分為三種類型。T1加權像上終板及終板下骨表現為低訊號,而T2加權像上則為高訊號,組織學表現為水腫,並與終板裂縫和軟骨下骨骨髓血管化增加有關,同時合併有顯微骨折現象,命名為modicⅠ型退變; 終板在T1加權像上訊號明顯升高,而在T2加權像則與正常骨髓訊號相等或輕度升高,組織學上表現為骨髓脂肪變性或骨髓缺血壞死,命名為modic Ⅱ型。這種終板退變通常平行於椎間盤的邊緣,並可向椎體內擴充套件2~10 mm,有時甚至會累及到椎體的50%。在矢狀位上,通常自前方向後方延伸,但少數僅僅累及椎體的前或後一部分。 在T1加權像及T2 加權像上均表現為低訊號,組織學表現為終板及終板下硬化骨,為modicⅢ型退變。 對Modic退變在年齡和腰椎節段的分佈進行了觀察,發現退變多集中發生於40~80歲的年齡段內,而在L4~5和L5~S1發生率最高。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