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脊柱外科 主治醫師 陳聰

  骨折癒合與功能鍛鍊

  骨折的治療與別的疾病治療不同,它突出的特點就是治療週期比較長,長時間的臥床、牽引、區域性鋼板和鋼針的內固定,石膏、夾板的外固定,肢體長時間的制動等等,使骨折鄰近的關節長期不能活動,極大地影響了區域性的血液和淋巴迴圈,導致骨質疏鬆,關節周圍的軟組織發生粘連、攣縮,肌肉廢用性萎縮,使患肢出現關節僵硬或強直、肢體彎曲、無力等功能障礙。這時如得不到正確及時的功能鍛鍊,肢體功能障礙就不能恢復,便會成為永久性的殘疾。那麼,何為功能鍛鍊?在骨與關節的損傷中,除醫生治療外,患者自己鍛鍊、按摩、伸縮肌肉、活動關節來恢復肢體的正常活動就叫功能鍛鍊。

  (1) 功能鍛鍊的目的:在於恢復軀幹和肢體各部關節固有的功能,防止由於出血而產生的關節攣縮、韌帶短縮、肌肉僵硬、滑膜粘連等不利於關節活動的各種改變。即使關節周圍已有血腫、水腫、機化,通過活動也可以使疤痕鬆弛、軟化,不再影響關節活動,所以功能鍛鍊在可能的範圍內應儘早進行。

  (2) 功能鍛鍊的方法:要強調自主性的功能鍛鍊,要反覆不間斷的進行,鍛鍊中要循序漸進,耐心細緻。其活動範圍要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次數由少到多,切不可採取粗暴的被動性活動。在鍛鍊時以損傷部位如骨折、脫位、軟組織斷裂處不發生疼痛、腫脹為原則。

  (3) 功能鍛鍊的要求:以達到恢復原有的肢體生理功能為目的。對上肢要求靈活機動,達到恢復功能,對下肢要求堅固穩定恢復負重、行走。

  骨折固定後為什麼要進行功能鍛鍊?

  骨折治療的原則是“復位、固定、功能鍛鍊”。多種形式的功能鍛鍊,能使病人減少併發症,順利癒合,儘快地恢復工作和生活能力。有人用“三分治療,七分鍛鍊”來形容功能鍛鍊。那麼功能鍛鍊到底有哪些意義呢?

  (1) 促進消腫,防止關節粘連和僵硬:骨折後,骨折處的軟組織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水腫,使得靜脈和淋巴都回流受阻,因而會出現傷肢腫脹,該腫脹若不及時消除,可導致相應軟組織粘連,甚至變硬。這種粘連可發生在肌肉與肌腱內,肌腱與滑膜間以及關節內,從而影響肌肉收縮和關節活動,造成關節僵硬粘連,活動障礙。通過肌肉主動收縮的功能練習,可促進靜脈和淋巴迴流,促進血腫吸收,腫脹消退、減少關節液滲出。從而防止了因關節本身及軟組織粘連所造成的關節僵硬。

  (2) 促進骨折癒合:傷肢肌肉的反覆舒縮活動,可使骨折縱向擠壓力加強,骨折縫隙變小,骨折部更為穩定,可以改善骨折部的營養,骨折端骨能力的增強促進了骨折的癒合。功能練習還可以矯正微小的骨折錯位,也有利於骨折的癒合。

  (3) 促進血液迴圈:功能鍛鍊可以促進血液迴圈,預防血栓形成。長期臥床病人,肌肉由於沒有舒縮活動,血迴圈會變慢,使組織的新陳代謝降低,傷病的癒合過程延長,由於創傷血管壁本身的損害,血液在受損的血管內緩慢流動時容易形成血凝塊,稱為“血栓”。小的血栓可自行溶解,如果血栓較大,從血管壁脫落下來,隨血液進入全身迴圈,可引起心、腦、肺重要器官梗塞,嚴重的可能造成病人猝死。

  (4) 減少併發症:經常活動鍛鍊,可以預防骨、關節、肌肉等併發症,如骨質疏鬆,骨折遲緩癒合,關節粘連,關節囊攣縮,關節僵直及肌肉萎縮等多種併發症。

  為了使病人戰勝傷病,最大範圍的恢復機體功能,只有在醫務人員指導下堅持進行科學的功能鍛鍊,才能取得最佳治療效果。

  骨折病人什麼時候進行功能鍛鍊?

  合理的功能鍛鍊不僅可以使病人儘快擺脫病態心理,建立戰勝傷病的自信心,還能促進全身及區域性血液迴圈,改善組織的營養狀況,加快傷病癒合時間,還可以加強體能和體力的恢復,以適應今後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骨科病人在功能鍛鍊一般為三個階段,即早期、中期和後期。三個時間的鍛鍊重點各有側重。

  (1) 早期鍛鍊:早期的鍛鍊是指病人受傷後2周以內。這個階段受傷肢體一般都有腫脹明顯,疼痛等症狀。骨折斷端雖然復位但沒有癒合,很不穩定,容易再生移位。這時鍛鍊重點應放在肌肉鍛鍊上。具體做法是在關節活動 的情況下主動地進行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上肢肌肉的鍛鍊是用力握拳和充分屈伸活動手指,反覆交替進行,下肢肌肉的鍛鍊是收縮和放鬆股四頭肌,用力使踝關節跖屈,背伸及伸屈活動足趾,早期鍛鍊能促使受傷肢體消腫。

  (2) 中期鍛鍊:中期的鍛鍊是指病人受傷後3~6周內,這個階段受傷肢體腫脹逐步消失,骨折處的骨痂已逐步形成或成熟,骨折斷端已比較穩定,接近了臨床癒合。這時期應該在保證繼續肌肉鍛鍊的前提下開始做較大幅度的關節活動,以逐步恢復肢體的功能。但要特別提醒注意的是關節活動不能太劇烈,太粗暴,同時要限制各種不利於骨折連線和穩定的活動。

  (3) 後期鍛鍊:所謂後期是指病人骨折已達臨床癒合,外固定一般已經去掉,關節活動範圍也已經逐漸恢復正常。這階段鍛鍊機體珠功能。對於仍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礙的肌肉和關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鍛鍊。

  骨折病人怎樣開展功能鍛鍊?

  骨折患者復位固定後,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有利於骨折癒合和修復。而在骨折的修復過程中,只有使膨體關節進行適當的活動,採取動靜結合進行功能鍛鍊才能促進骨折的修復。骨折病人怎樣進行功能鍛鍊呢?功能鍛鍊可以分為主動鍛鍊和被動鍛鍊兩種。主動鍛鍊:在鍛鍊的過程中,發揮骨折病人的主觀能動性以自己鍛鍊為主。如上肢肱骨幹骨折固定後,進行功能鍛鍊時,應從手指的伸屈和握拳活動開始,逐步加強肌肉的收縮,兩星期後進行上、下關節的活動。注意不要讓前臂左右搖擺,過度下垂,防止骨折移位及骨不連線。被動鍛鍊:是指骨折病人固定後不能自己有效地進行主動鍛鍊,必須由醫護人員或親屬幫助病人進行功能鍛鍊。如因脊髓或周圍神經損傷,長期不恰當的外固定或患者懼怕疼痛不敢活動所致的關節僵硬,可進行被動功能練習,如按摩、伸屈關節,動作要輕柔,切忌粗暴,以免發生軟組織撕裂傷或骨化性肌炎,影響功能的恢復。

  鍛鍊的方法又可分為持重性和非持重性鍛鍊。非持重性鍛鍊指一般在骨折臨床癒合前,如指(趾)伸屈等。所謂持重性鍛鍊指在骨折臨床癒合後進行,如上肢捏拿物品、下肢負重行走。有的骨折可在外固定保護下進行,如小腿脛腓骨骨折,行外固定架固定後,即可下地行走鍛鍊,有利於骨折的癒合。

  功能鍛鍊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骨科病人的功能鍛鍊是治療工作 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它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體育活動,不能憑個人興趣愛好,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功能鍛鍊是一門科學,它需要科學的指導,嚴格的管理,周密的安排,認真的實施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因此在進行功能鍛鍊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功能鍛鍊應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要根據病人的傷病程度,身體素質,治療方法及傷病的不同階段,制定出長期的科學鍛鍊計劃。

  (2) 功能鍛鍊應自骨折復位固定後開始,直至骨折癒合功能恢復到最大程度為止。在骨傷病治療及康復的過程中,功能鍛鍊將貫穿始終,應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病人要有長期堅持的思想準備,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功能鍛鍊不是娛樂,它單調枯燥,有時還要忍受疼痛,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和堅韌的毅力,也不會取得滿意的效果。

  (3) 功能鍛鍊以主動練習為主,被動練習為輔。適當的被動練習是可以增加關節的活動度,但只有主動鍛鍊才可防止肌肉萎縮,恢復肌肉的張力以及增加關節的活動度。鍛鍊要循序漸進,運動強度、運動量、運動時間都要因病制宜,因人而宜。必須嚴禁反覆強力的被動關節活動,否則不但無益,反而會使關節周圍骨化以致喪失活動功能。

  (4) 必須加強重點關節功能鍛鍊,但又不能忽視相鄰的關節,臺肱骨髁間骨折,雖然加強肘關節功能鍛鍊是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視肩關節、腕及手部關節的功能練習。

  (5) 隨時注意觀察病人活動鍛鍊後身體的各種反應,及時發現問題,隨時修正鍛鍊計劃,調整運動量,以求獲得最佳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