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及原則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洩減少所致的一組疾病
*當血尿酸持續高濃度或急劇波動時,尿酸鹽就會結晶沉積在組織中,引起痛風的症狀和體徵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臨床診斷並不困難,在滑液或痛風石中證實有尿酸鹽結晶是確診的“金標準”
*間歇期可無明顯症狀。痛風石形成是病程進入慢性期的標誌,此期可發生關節軟骨及骨質侵蝕破壞。
*痛風患者的腎臟病變可有尿酸鹽腎病、尿酸性尿路結石等
*痛風患者應控制飲食
*急性期可使用秋水仙鹼、非甾體抗炎藥或糖皮質激素,迅速控制症狀
* 間歇期及慢性期應長期使用降尿酸藥物,控制血尿酸在正常水平
(高尿酸血癥是指血清尿酸男性大於417μmol/L,女性大於357μmol/L)
二、各期特點及診治
(一)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急性發作常有下列誘因存在:
⑴大量飲酒或進食富含嘌呤的食物;
⑵勞累過度或關節勞損;
⑶情緒激動或精神刺激;
⑷受冷受潮;⑸手術或創傷;
⑹藥物誘發如應用利尿劑;
⑺癌腫化療或放射治療等。
多起病急驟,首次發作常始於凌晨,通常只累及外周個別關節,約50%病例第一跖趾關節為首發關節。在整個病程中,約90%以上病人均有第一跖趾關節受累。關節區域性疼痛、皮色潮紅,甚至發亮,有時可見靜脈擴張和瘀斑,活動受限。區域性症狀迅速加重,數小時內可達高峰,以至病人輾轉反側,難以忍受。常常伴有全身不適,甚至惡寒顫慄,體溫升高。
高熱者可達39℃以上,伴心動過速,因此常被誤診為感染性疾病丹毒等。初次發作後,輕者在數小時或1~2日內自行緩解,重者持續數日或數週後消退。炎症消退後,區域性面板呈暗紅、偏微紫色,面板皺縮,伴有脫屑和輕度搔癢,以後逐漸恢復。
除趾關節外,四肢關節均可受累,但大多數為下肢關節,越是肢體遠端關節受損,其症狀也愈典型。關節受累的分佈及其組成比,國內報道879例依次為第一趾(58.7%),趾(11.7%),掌指、指間(8.9%)、踝(8.7%)、膝(3.9%)腕(2.8%),其他關節少見。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緩解後,常在1年內復發。復發頻度個體差異較大,據1289例分析結果,1年內復發佔62%,1~2年16%,2~5年11%,10年4%,未復發7%。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負重。暫緩使用降尿酸藥物,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動,延長髮作時間或引起轉移性痛風。
⑴秋水仙鹼(colchicine):可抑制炎性細胞趨化,對制止炎症、止痛有特效。應及早使用,大部分患者於用藥後24小時內疼痛可明顯緩解,口服給藥0.5mg/h或1mg/2h,直至出現3個停藥指標之一:
①疼痛、炎症明顯緩解;
②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
③24小時總量達6mg。若消化道對秋水仙鹼不能耐受,也可靜脈給藥,用0.9%氯化鈉溶液將秋水仙鹼1mg稀釋到20ml緩慢注射(>2~5分鐘)靜脈給藥起效迅速無胃腸道反應,單一劑量不超過2mg,24小時總量4mg。值得注意的是秋水仙鹼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十分接近,除胃腸道反應外,可有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肝細胞損害、脫髮等,有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⑵非甾類抗炎藥(NSAIDs):比秋水仙鹼更多用於急性發作,通常開始使用足量,症狀緩解後減量。可以使用吲哚美辛、雙氯芬酸等。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胃腸道症狀,也可能加重腎功能不全,影響血小板功能等。活動性消化性潰瘍者禁用。有胃病的可以使用萘丁美酮分散片(對胃刺激較小)
⑶糖皮質激素:通常用於秋水仙鹼和非甾體抗炎藥無效或不能耐受者。ACTH 25μ靜脈點滴或40~80μ肌肉注射,必要時可重複;或口服潑尼鬆每日20―30mg,3―4天后逐漸減量停藥。較新的國內上市的有倍他米鬆磷酸鈉注射液。
(二)痛風間歇期
痛風急性發作緩解後,一般無明顯後遺症狀,有時僅有發作部位面板色素加深,呈暗紅色或紫紅色、脫屑、發癢,稱為無症狀間歇期。多數患者在初次發作後出現較長的間歇期,可持續6月-2年(少數5-10年),但間歇期長短差異很大。
此期雖然通常無明顯症狀,但血尿酸水平常常增高,如不注意控制血尿酸,以後的發作會越來越頻繁,每年會發作數次,症狀持續時間延長,以致不能完全緩解,且受累關節增多,少數患者可有骶髂、胸鎖或頸椎等部位受累。甚至關節周圍滑囊、肌腱、腱鞘等處尿酸鹽沉積,症狀漸趨不典型,逐漸進入慢性期。大量飲水而且是鹼性蘇打水,定期複查血尿酸並控制在正常範圍非常重要。
(三)慢性痛風石期
痛風石多在起病10年後出現,是病程進入慢性的標誌,可見於關節內、關節周圍、皮下組織及內臟器官等。表現為腎臟尿酸鹽結石和全身各關節囊尿酸鹽沉澱(如圖)。慢性關節炎期:尿酸鹽反覆沉積使區域性組織發生慢性異物樣反應,沉積物周圍被單核細胞、上皮細胞、巨噬細胞包繞,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結節,稱為痛風石。
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見於足趾、手指、腕、踝、肘等關節周圍,隆起於皮下,外觀為芝麻大到雞蛋大的黃白色贅生物,表面菲薄,破潰後排出白色粉末狀或糊狀物,經久不愈,但較少繼發感染。當痛風石發生於關節內,可造成關節軟骨及骨質侵蝕破壞、反應性增生,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出現持續關節疼痛、腫脹、強直、畸形,甚至骨折,稱為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
尿酸鹽腎病:尿酸鹽結晶沉積於腎組織,特別是腎髓質和錐體部,可導致慢性間質性腎炎,使腎小管變形、萎縮、纖維化、硬化,進而累及腎小球血管床。表現為腎小管濃縮功能下降、夜尿增多、低比重尿、血尿、蛋白尿、腰痛、水腫、高血壓,晚期腎功能不全等。
值得注意的是痛風患者腎臟病理檢查幾乎均有損害,臨床上大約1/3患者出現腎臟症狀,可見於痛風病程的任何時期。除尿酸鹽慢性沉澱引起的腎損害外,急性高尿酸性腎病值得關注:多見於繼發性高尿酸血癥,主要見於腫瘤放療化療後,血、尿尿酸突然明顯升高,大量尿酸結晶沉積於腎小管、集合管、腎盂、輸尿管,造成廣泛嚴重的尿路阻塞,表現為少尿、無尿、急性腎功能衰竭,尿中可見大量尿酸結晶和紅血球。
(四)間歇期和慢性期的治療:
旨在控制血尿酸在正常水平。降尿酸藥物分為兩類,一類是促尿酸排洩藥,另一類是抑制尿酸生成藥,二者均有肯定的療效。為防止用藥後血尿酸迅速降低誘發急性關節炎,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至治療量,生效後改為維持量,長期服用,使血尿酸維持在327µmol/l(5.5mg/dl)以下。
促尿酸排洩藥:抑制近端腎小管對尿酸的重吸收,以利尿酸排洩。由於大多數痛風患者屬於尿酸排洩減少型,因此可首選本類藥物,適用於腎功能正常或輕度異常(內生肌酐清除率<30ml/min時無效)、無尿路結石及尿酸鹽腎病患者。用藥期間服用鹼性藥物,如碳酸氫鈉1~2g ,每日3次;或鹼性合劑10ml, 每日3次,使尿pH保持在6.5左右(但不可過鹼,以防鈣質結石形成),並囑大量飲水,保持尿量。
苯溴馬隆是一新型促尿酸排洩藥。50mg,每日1次,漸增至100mg,每日1次。主要副作用:胃腸道反應如腹瀉,偶見皮疹、過敏性結膜炎及粒細胞減少等。
抑制尿酸生成藥:抑制黃嘌呤氧化酶,阻斷黃嘌呤轉化為尿酸,減少尿酸生成。用於尿酸產生過多型的高尿酸血癥,或不適於使用促尿酸排洩藥者,也可用於繼發性痛風。代表藥物是別嘌醇100mg,每日1次,漸增至100mg~200mg,每日3次。300mg以內也可每日1次,超過300mg分次口服。
一日最大劑量800mg。主要副作用:胃腸道反應、皮疹、藥物熱、骨髓抑制、肝腎功能損害等,偶有嚴重的毒性反應。對於腎功能不全者,應減量使用。應定期檢查肝腎功能、血尿常規等。
相對而言促尿酸排洩藥物的副作用明顯少於抑制尿酸生成的藥,而且程度也輕,因此抑制尿酸生成的藥是次要考慮的藥物。
(五)腎損害的治療
腎臟病變的治療:除積極控制血尿酸水平外,鹼化尿液,多飲多尿,十分重要。對於痛風性腎病,在使用利尿劑時應避免影響尿酸排洩的噻嗪類利尿劑、速尿、利尿酸等,可選擇螺內酯(安體舒通)等。碳酸酐酶抑制劑乙醯唑胺(acetazolamide)兼有利尿和鹼化尿液作用,亦可選用。降壓可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避免使用減少腎臟血流量的β受體阻滯劑和鈣拮抗劑;其他治療同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腎損害。
對於尿酸性尿路結石,大部分可溶解、自行排出,體積大且固定者可體外碎石或手術治療。對於急性尿酸性腎病,除使用別嘌醇積極降低血尿酸外,應按急性腎功能衰竭進行處理。慢性腎功能不全,處理同其他終末期腎病。
三、痛風的誤診漏診
在國外,由於痛風比較多見,醫師常將非痛風疾病診斷為痛風。而在國內,由於痛風比較少見,常易將痛風診為非痛風疾病。痛風性關節炎在急性期以誤診風溼性關節炎為最多,發作間期以類風溼性關節炎為常見。
外科醫師常將痛風誤診為丹毒、蜂窩織炎、化膿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等,關鍵是應用青黴素治療有效,這是導致長期誤診的重要原因。 對於痛風合併的尿酸性尿路結石,由於結石症可以為痛風的首發症狀,故易誤診為單純尿路結石,而漏診痛風。痛風結節破潰流出白堊樣物,則誤診為骨髓炎或結核性膿腫。
四、附表:
常見食物嘌呤含量表
分類
食物類別
食物舉例
高嘌呤食物
(150-1000毫克/100克)
畜肉類
肝、腸、胰、心、肚、胃、腎等動物內臟,濃湯汁
水產類
魚類(沙丁魚、鳳尾魚、鯖魚、鯊魚、海鰻、帶魚、鯧魚等海魚,魚皮、魚卵、魚乾等)、貝殼類(哈蜊、淡菜、乾貝等)、蝦類(海蝦、蝦米、海蔘等)
豆類和菌藻類
黃豆、扁豆、紫菜、香菇等
其他
酵母粉等
中嘌呤食物
(25-150毫克/100克)
畜禽肉類
豬、牛、羊、狗等畜肉,雞、鴨、鵝、鴿、鵪鶉等禽肉
水產類
魚類(草魚、鯉魚、鱈魚、比目魚、鱸魚、刀魚、鱔魚、河鰻等)及其製品(魚丸、魚翅等)、螃蟹、香螺
豆類及其製品
幹豆類(綠豆、赤豆、黑豆、蠶豆等)、豆製品(豆腐、豆腐乾、腐乳、豆奶、豆漿、豆苗、豆芽等)
蔬菜類
菠菜、筍(冬筍、筍乾等)、蘆筍、鮮豆類(四季豆、毛豆、蠶豆、虹豆、豌豆)、海帶、金針、銀耳、花菜、龍鬚菜、蘑菇等
其他
花生、腰果、杏仁、芝麻、栗子、蓮子等
低嘌呤食物
(<25毫克/100克)
主食類
精細米麵及其製品(麵包、糕點、餅乾等)、各種澱粉
奶蛋類
奶類及其製品(鮮奶、乳酪、酸奶、奶粉等)、蛋類及其製品(雞蛋、鴨蛋、鵪鶉蛋等)
蔬菜類
青菜、雞毛菜、白菜、捲心菜、萵筍、莧菜、茼蒿菜、芹菜、芥菜、韭菜、韭黃、番茄、茄子、瓜類(黃瓜、冬瓜、絲瓜、南瓜、倭瓜、西葫蘆、苦瓜等)、蘿蔔(白蘿蔔、胡蘿蔔等)、土豆、芋艿、甘薯、荸薺、甘藍、橄欖菜、柿子椒、辣椒、洋蔥、大蒜、蔥、姜、木耳等
水果類
各種鮮果及乾果、果醬、果汁
飲料
淡茶、碳酸飲料(蘇打水、汽水、可樂等)、礦泉水等
其他
各種油脂和糖類(本身不含嘌呤,但應適量選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