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顱底腫瘤治療的個性化選擇
(一)、個性化治療的社會基礎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思維模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以人為本,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減低醫療成本成為醫生追求的目標。由以前單一手段治療,追求手術的大、快、全切腫瘤變為多種手段、多門學科聯合治療。用微創手術減少併發症,降低致殘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解決病人的痛苦作為治療目的。
不片面追求腫瘤全切,而要依據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選擇性給予放療、化療。因此,治療方式、手術入路的選擇要依據術者擅長的手術入路和技術、病人的全身狀態、家庭經濟狀況、病人和家人的心理狀態及有無特殊要求等綜合考慮,個性化選擇治療方案成為當前社會醫師的職責所在。
(二)、個性化治療的物質基礎
1、個體差異性
不同的種族、年齡、性別、職業,腫瘤的發病率、發病部位也不同,對治療的耐受程度、敏感性、處理、預後均有差別。
2、腫瘤的差異性
不同的腫瘤其間有個體差異性,即腫瘤的異質性,包括基因異質性、功能異質性、解剖異質性、空間異質性和時間異質性。基因異質性是指從腫瘤分子病理學水平闡析腫瘤的性質並且推測其預後,一些指標包括O6-甲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MGMT)、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等能夠揭示腫瘤的生物學特性。
功能異質性又與腫瘤的生物特性密切相關,不同的腫瘤其生物活性即不同,臨床表現也相差甚遠,對周圍結構的破壞、侵襲或擠壓方式不同,治療處理和預後也有區別,比如垂體腺瘤的侵襲性與CD147、Galectin-3(gal-3)和微血管密度(MVD)的高表達有關。
解剖異質性指腫瘤常常好發於其特定的解剖部位,如腦膜瘤,好發於顱底中央區硬膜內;脊索瘤好發於斜坡區;垂體腺瘤、顱咽管瘤好發於鞍區;三叉神經纖維瘤多見於半月節前的叢部和半月結構;軟骨肉瘤、骨軟骨瘤好發於顱底,破壞顱底向顱內外發展;海綿狀血管瘤侷限於一側的鞍旁間隙等。
空間異質性指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腫瘤發病率,腫瘤的發病型別,對相同的治療有不完全相同的反應。時間異質性指腫瘤細胞增殖週期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同一種腫瘤也不盡相同。由於腫瘤的生物原特性不同,在治療策略的選擇上也要重視。
二、顱底腫瘤治療的合理化選擇
顱底腫瘤治療方式要依據病情、全身狀況、家庭要求等綜合因素合理選擇,有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治療、中藥治療、免疫治療等手段。不是確診腫瘤後即需立即手術治療,也不是不考慮副作用直接給予放療和化療,更不是擔心積極治療會帶來新的併發症或副作用,又走向另一個極端,為片面地追求安全放棄了治療。
以垂體腺瘤為例,泌乳素腺瘤不論大腺瘤還是巨大腺瘤,首選溴隱亭治療,通過一段時間治療,不僅能使腫瘤體積縮小,還使PRL水平明顯下降。當PRL水平保持正常至少兩年,腫瘤體積能縮小超過50%,然而停止治療後可導致腫瘤體積的增大和高泌乳素血癥的復發,因此對泌乳素腺瘤患者藥物治療時,如藥物減量或停用後必須進行嚴密隨訪。
松果體區生殖細胞瘤,因其所在解剖位置的複雜性,它與中腦以及重要大血管如大腦內靜脈、基底靜脈、大腦大靜脈相毗鄰,開顱手術的風險較大,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而且容易蛛網膜下腔播散,但對放射治療敏感,因此在定向放療同時,需配合全腦放療和化療。
對於直徑小於3cm聽神經瘤,首選顯微手術治療,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飛速發展,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應用及術後護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腫瘤全切率高達98%,並且術後面神經、三叉神經、耳蝸神經的保留率顯著提高。Samii曾報道1000例聽神經瘤的手術治療,腫瘤全切率為98%,蝸神經解剖保留率為68%,功能保留率為39%。
面神經解剖保留率為93%,功能保留率為73%。Pollock報道了87例單側聽神經瘤的治療效果,將病人分為手術組和伽瑪刀組,其中40例行顯微手術治療,47例接受了伽瑪刀治療,經比較發現,治療後延遲面神經障礙發生率在手術組和伽瑪刀組分別為52%和23%。
由此而見,儘管顯微外科手術依然是聽神經瘤治療的首選方法,但由於伽瑪刀治療在聽神經、面神經和三叉神經功能儲存方面顯示的效果,而且長期隨訪顯示了比較高的腫瘤生長控制率,因此伽瑪刀不失為治療小型聽神經瘤的另一有效手段。因此對於顱底腫瘤的治療要進行個體化設計,根據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大小、部位、生長方式、血液供應情況、影像學特徵及家屬和本人要求等,選擇一種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