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門失遲緩症並不常見,在國內該病佔同期食管疾病的1.9%~5.5%。賁門失遲緩症病因未完全明瞭,目前認為其發病機制是由於食管下端括約肌Auerbach神經節數量減少或萎縮導致其鬆弛異常、食管體蠕動減弱所引發的疾患。臨床表現包括吞嚥困難,未消化食物的反流,胸痛和體重下降等。
以往治療賁門失遲緩症的方法包括平滑肌鬆弛劑的藥物治療、氣囊擴張和胸腹切開手術三種方式。
1、藥物治療:常用藥物如阿托品、普魯苯辛、硝酸甘油、亞硝酸戊酯、鈣泵拮抗劑等。但這些藥物作用小且短暫,一般作為姑息性減緩症狀的治療手段。
2、氣囊擴張:氣囊擴張短期有效率高,痛苦較輕,是一部分無法耐受開胸、開腹手術患者的非手術治療措施.。但氣囊擴張失敗率很高並有10%~20%的併發症,如食管穿孔;同時氣囊擴張對年齡小於40歲的患者有效率低於50%,對青少年患者幾乎無效,而且氣囊擴張後影響手術操作,使得手術更加困難。
3、手術治療: 1913年Heller手術的問世,成為迄今廣泛採用的基本手術。 Heller手術要點是經胸或腹暴露擴張、狹窄的病段食管,根據狹窄長度,沿食管縱軸垂直切開食管端肌層約6-7cm,胃底端約1cm,並在粘膜外剝離被切開的肌層,使達到食管周徑的1/2。外科的手術治療較藥物和氣囊擴張有效,隨機比較手術及氣囊擴張的有效率為95%和65%。但由於傳統開胸開腹手術帶來的手術創傷和併發症,使得相當一部分患者更樂於行氣囊擴張而不是手術,因此以往Heller手術一直被認為是賁門失弛緩症的最後治療手段。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