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副主任醫師 溫有全

  哮喘是小兒時期較為常見的一種以發作性哮鳴氣促、呼氣延長為特徵的肺部疾患。由於該病急性發作期症狀較重嚴重影響患兒的正常生活學習,從而倍受醫患關注。筆者近年採用疏邪、化痰、通腑、祛瘀、補虛等方法並結合臨床辨證分型治療該病收效頗佳,現將其體會 分述如下:

  1、邪犯肺衛型

  患兒常表現為惡寒發熱,有汗或無汗,流鼻涕,咳嗽氣喘,喉間有水雞聲,舌苔薄白微膩,脈多浮滑等。此乃感受外邪,使肺失宣降,痰阻氣道使然。治法以疏邪宣肺化痰。並根據感受風寒、風熱的不同性質,而分別以溫宣與清宣兩法。風寒喘惡寒而無汗,宜用溫宣法;風熱喘發熱而有汗,則用清宣法,,佐以化痰之品。達到邪去則肺氣自宣,肺宣痰化則喘自平。

  1.1基本方

  生麻黃3g,杏仁6g,前胡4g,半夏6g,陳皮4g,旋復花(包)、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各5g,白殭蠶5g,甘草3個。偏於風寒表實者加桂枝5g;偏於風熱者去麻黃,加桑葉、牛蒡子各6g,大貝母10g;若見發熱煩躁,舌紅苔黃者去蘇子、白芥子、半夏加生石膏15g,地龍6g,黃芩5g,生麻黃改用為炙麻黃,若喘促漸平,但仍有咳嗽者,去蘇子、白芥子、旋復花、萊菔子,加茯苓10g,冬花、紫苑各6g以善其後。

  1.2病例

  吳某,男,三歲。病起兩天,始則畏寒發熱,無汗,流鼻清涕,繼則咳嗽氣喘,喉間哮鳴,舌苔薄白微膩。證屬風寒外束,肺氣失宣,治宜辛溫解表,宣肺化痰。處方生麻黃1.5g,杏仁、前胡各3g,桔梗、蘇葉、薄荷各5g,法半夏5g,陳皮5g,旋復花(包)3g,生甘草3g,生薑1片。兩劑藥後寒熱已罷,哮喘亦平,仍有咳嗽。原方去蘇葉、薄荷、生薑,加茯苓、冬花、紫苑各6g,連副兩劑而愈。

  2、痰濁內阻型

  大多表現為氣逆喘急,痰涎上雍如潮,舌苔厚膩,脈沉滑。此型是無表邪,易與外感誘發者相區別。治以清化痰濁為主要法則。但在辨證時尚須注意臟腑相關,痰瘀同源的特點,治療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若伴見生有潮熱腹脹便結者,其喘多因腸胃積滯、腑氣不通因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之肅降,有賴於腑氣之通暢,倘大腸積滯不通,則可影響肺氣之肅降,痰雍便結而相互影響,致痰濁阻遏氣道而成。故治療不只注重肅肺降逆,還特別留意通腑清腸。以達肺氣宣、腑氣通,方可使哮喘緩解;若哮喘發作時伴見有面色青暗,口脣紫紺,舌質紫暗者,此喘非為痰之作祟,而與絡脈瘀痺,乃形成“痰加瘀血”,治療應注意運用活血化瘀之品。

  2.1基本方

  膽南星3g,枳殼、葶藶各6g,蘇子、芥子、萊菔子各5g,法半夏6g,陳皮3g,茯苓10g,杏仁6g,丹蔘6g,甘草2g。腹部脹滿,大便乾結,午後熱甚去膽南星、半夏、甘草,加生大黃(後下)6g,生石膏(先煎)12g,瓜蔞仁10g,面青脣紺,舌現紫暗或邊有瘀點者,去蘇子、芥子、萊菔子;加桃仁、紅花、鬱金各5g;痰涎雍盛者服用鮮竹瀝10ml。

  2.2病例

  劉某,女,8歲,患哮喘3年餘,此次發作1周,乃因飲食不節,復感外邪而起。其證咳嗽氣逆,喘急痰鳴,聲如拽鋸,嘔吐粘痰,腹部脹滿,午後熱甚。大便兩日未解,小便黃少,舌紅苔黃膩。此為痰熱阻肺、熱結胃腑,治宜通腑降逆,瀉肺平喘。處方生大黃(後下)6g,生石膏(先煎)15g,杏仁6g,瓜蔞仁10g,葶藶子、蘇子、萊菔子、旋復花(包)、炙麻黃、枳殼各6g,焦山楂10g,生甘草1.5g。兩劑藥後頻轉失氣,旋解粘液大便兩次,腹脹已消,喘促頓平。繼以調理法治療三天,而病癒。

  2.3病例

  李某,男,三歲。一年前始得哮喘病,每遇著涼其喘必作,四季皆可發作。此次發病已4天,在當地診治,用中西藥不效,而來診。證見咳嗽喘促,喉中哮鳴,憋氣難以平臥,喘甚時面色青暗,口脣紫紺,舌質紫暗,苔白膩而潤,證屬痰濁內伏,氣滯血瘀,痰瘀交阻,治當痰瘀同治,喘庶可平。處方:蘇子、芥子、萊菔子、地龍、鬱金、桃仁、紅花、杏仁各5g,陳皮3g,旋復花(包)5g,炙麻黃3g,甘草2g,桂枝2g,兩劑。

  藥後喘促痰鳴明顯減輕,紫紺亦消,繼以原方加減調治周餘哮喘告平。

  3、虛實錯雜型

  證見肌肉鬆弛,精神不振,咳嗽氣喘,動則尤甚,喉間哮鳴,面色s白或是萎黃,舌淡苔膩,脈細無力等。此候既有外邪客肺、痰涎雍肺的標實證,又有肺脾腎不足的本虛證。筆者認為此型多見於先天不足或素體虛弱之患兒,治療本著“未發以扶正氣,既發以攻邪氣為急”的原則,再據其證候,運用攻補兼施、標本兼顧的方法,一面宣肺化痰,降氣定喘以治其實;一面健脾益腎,斂納並施以治其虛。此外還須辨清寒熱以及陰陽偏頗,而隨證加減施治,才能使喘得以平復,

  3.1基本方

  山芋、熟地、胡桃肉、黃芪各10g,五味子、法半夏各6g,陳皮3g,茯苓、炙麻黃、杏仁各6g,甘草、紫河車粉(另衝)各2g。偏陽虛者加附子片5g,補骨脂3g;偏陰虛者加沙蔘10g,麥冬5g;脣紺舌質紫暗加桃仁、紅花各5g;發熱者加銀花、連翹各10g;熱盛便祕加生大黃(後下)5g;熱痰加瓜蔞10g,川貝6g,地龍5g;寒痰加膽南星2g,芥子5g。

  3.2病例

  王某,女,10歲。哮喘反覆發作8年,加重一週。刻診:咳嗽、哮喘兼作,動則喘甚,不能平臥,痰多色白,精神不振,胸悶氣促,納食不馨,二遍正常,舌淡苔白而潤,脈沉細。證屬肺脾腎素稟不足,久病正虛,當以健脾益腎宣肺化痰。處方:山芋10g,熟地6g,胡桃、黃芪各10g,炙麻黃、杏仁、蘇子、法半夏、五味子、茯苓各6g,陳皮3g,甘草2g。五劑,另紫河車粉20g,每服2g,每日兩次。

  藥後哮喘顯著減輕,精神大振,飲食增進。囑繼服原方10劑,隔日1劑,以資鞏固。

  體會

  哮喘的發病多因內有伏邪(素體肺脾腎三藏不足痰涎留伏),經外邪引動(氣候變化、寒溫失調、接觸異物、過食生冷鹹酸等物)而發,古人提出“未發以扶正氣,既發以攻邪氣為急”的治療大法值得我們借鑑,筆者以為根據不同的證型而採用疏邪、化痰、通腑、祛瘀、補虛等方法相結合進行治療較單純選用一種治法效果更好。另外,久病一定要顧及脾腎,在不留邪的前提下佐以扶正固本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