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胃病,往往要針對不同胃病的需要和藥物作用機理的特點,選擇合理的用藥時間,才能獲得最佳療效。
飯前服多潘立酮(嗎丁啉)、甲氧氯普胺(胃復安)及西沙必利等,具有增強胃腸道蠕動、促進胃中食物消化以及協調食管、胃部和十二指腸運動的功能,對噁心、嘔吐、反酸、噯氣和食後悶脹等症狀均有良好的療效。它們宜在飯前半小時服用,待進食時,藥效恰好達到高峰,使整個上消化道在藥物的作用下能正常運轉。
飯後服某些鹼性藥物,如氧化鎂、氫氧化鎂、三矽酸鎂等,主要對過多的胃酸起中和作用,可在飯後1-3小時服用,但皆不宜久服,否則會引起鎂中毒。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飯間服,即指兩餐之間服。慢性胃炎及慢性胃潰瘍病患者常用硫糖鋁(胃潰寧)、米索前列醇(喜克潰)或麥滋林―S顆粒等治療,以保護胃粘膜。近些年來發現,隱藏在胃粘膜內的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有著不解之緣,於是醫生採用含有膠體枸櫞酸鉍、迪樂等對其進行治療。可是,由於這些藥物皆需與胃粘膜直接接觸才能發揮作用,故宜在飯間服。
睡前服,抗酸藥如西咪替丁(甲氰咪胍、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及奧美拉唑(洛賽克)等,均是強烈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它們不僅能緩解因潰瘍或胃粘膜糜爛而引起的疼痛,促使潰瘍癒合,而且可治療潰瘍病或胃粘膜糜爛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在疾病急性期,一般主張早晚各服一次,待病情緩解後,改為每晚服維持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