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國際部(心外科) 副主任醫師 楊帆

  肺淤血的定義

  是指肺部區域性靜脈血液淤滯,通常由左心衰竭引起,左心腔內壓力升高,阻礙肺靜脈迴流,造成肺淤血以及肺間質B出。臨床表現為氣促、缺氧、發紺,咳嗽時咳出大量漿液性粉紅色泡沫痰液[1]。
體外迴圈可伴隨一種特有的良性、可逆性肺淤血現象,
常誤診為支氣管痙攣,發生於體外迴圈開始或者主動脈開放後,對支氣管擴張劑、正性肌力藥無效,逐漸減少流量可使氣道壓力逐漸降低。

  發生率

  國內外文獻檢索未發現報道。對於體外迴圈心臟手術,發生率預計在10-20%左右。

  發生機制

  體外迴圈時,肺靜脈血流緩慢。引起肺靜脈血流運動的驅動力與靜脈血流運動的阻力不匹配。肺靜脈血流的驅動力為肺動脈平均壓-左房平均壓,肺靜脈血流的阻力為血流在肺靜脈內的阻力,根據泊肅葉氏定律:R=
8?L/πr4,
血流阻力與血液的粘滯係數(η)成正比,與血管長度(L)成正比,與血管半徑(r)的4次方成反比[2]。體外迴圈期間,特別是全流量模式下,肺動脈壓力相對較低,而肺靜脈,特別是肺小靜脈因內徑小而受到較高阻力的支配,肺靜脈血的驅動力不足以對抗血流阻力而導致肺小靜脈血液淤滯,甚至發生血流靜止。這種現象可被右心繫統開啟後的肺靜脈滯留氣體而加劇,而且這種氣體滯留量還與是否開啟胸腔有關。一旦轉流流量減少肺動脈壓力增加並呈現搏動壓力,而心房心室運動後左房壓力亦呈現搏動改變,肺小靜脈血流開始運動,肺靜脈血流運動加速,肺靜脈淤血可在短期內改善。

  臨床表現

  體外迴圈全流量下可伴隨一種特有的良性、可逆性肺淤血現象,
發生在體外迴圈開始或者主動脈開放後,表現為儲血槽液麵減少或者不能維持,氣道壓力逐漸增高,潮氣量8ml/kg時氣道峰壓可達30-40cmH2O,常誤診為支氣管痙攣,但對支氣管擴張劑、正性肌力藥均無效。食道超聲可見心室充盈空虛,二尖瓣、主動脈瓣不運動或者與心電訊號呈現一定比例的運動,動脈血壓無波形或搏動波低平,常規減流量可致停機困難,而逐漸減少流量可使氣道壓力逐漸降低,儲血槽液麵恢復,心臟充盈,瓣膜等比例開放,動脈波形明顯,血壓上升。

  診斷與鑑別診斷

  支氣管痙攣,左心衰,藥物過敏,氣道分泌物增加,灌注肺,麻醉機故障,瓣膜卡瓣和魚精蛋白反應等。患者術前並無支氣管哮喘或心源性哮喘病史,無誘發支氣管痙攣的因素,聽診無顯著乾溼羅音,支氣管擴張劑和或強心藥物反應不明顯,並在主動脈開放後,氣道壓力呈現時間依賴性增高,無過敏相關藥物及面板黏膜表現,氣道分泌物可少許增加,但吸引分泌物後不能改善氣道壓力增高的程序,沒有大量肺滲出致嚴重低氧血癥的表現,檢查麻醉機無故障,減少流量後逐步改善並且超聲證實瓣膜活動良好。高氣道壓力停機並給與魚精蛋白時可與魚精蛋白反應相混淆,可待平穩停機後給於魚精蛋白。另外魚精蛋白的典型反應是給藥後氣道壓力逐步升高,可有心率減慢、血壓降低和肺動脈壓增加等現象,對正性肌力藥物反應有效[3]。

  處理措施與預後

  預後一般良好。處理主要是麻醉醫生需要認知這種現象並及時診斷,並不需要使用太多的支氣管擴張劑和延長轉流時間,正確的處理應該是逐步減少流量並嚴密監測氣道壓力,給予足夠的肺靜脈排氣時間和耐心等待肺動靜脈血流恢復其術前匹配模式。
避免心臟過度充盈,維持心肌收縮力與收縮頻率,超聲觀察瓣膜開放狀態、左室充盈狀態,氣道壓力開始降低並維持一定時間後,繼續減少流量,直至氣道壓力恢復至基礎水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