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主任醫師 劉啟泉

  《黃帝內經》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數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概括了古人養生的至高境界。在養生上,我們應當努力挖掘中國傳統的養生方法,盲目地學習西方,只能是越學路子越窄。
  基於對疾病與健康的理解,我提出“宜淡、宜寬、宜動、宜靜、宜通”等五個養生理念,簡稱為“養生五宜”。如能以此養生,則可保有病易愈,無病強身。
  宜淡
  養生講究清淡。其一,飲食宜清淡,不要吃太多的肥甘厚膩。過食肥厚油膩的食物,易生熱、生溼、生痰,從而化生百病。其二,慾念宜清淡。人應當淡泊名利,以使內心清靜,心靜則內火少,內火少則熱病不生。飲食清淡,可減少食火;慾念清淡,可減少心火。食火與心火不生,則病無從來。
  宜寬
  養生要心寬。所謂心寬能容,心靜則安。人若能做到寬容待人,心寬對事,可以減少許多煩惱。《黃帝內經》說:“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見,養生當以心寬為第一要務。不為外物所動則心寬,心寬則五臟六腑皆安,五臟六腑皆安則身康體健矣。
  宜動
  常言道:“生命在於運動”,運動的目的是促進氣血迴圈。中醫認為:“氣血流動,則百病不生。”但是,運動也要因人而異,一般來說,養生運動不可過量,必須選擇適合自己的鍛鍊方法,並且要養成有序運動。動太多或不按時而動的話,會消耗身體的氣血。此外,陽氣不足或服補陽藥的患者也不建議劇烈運動,以免耗傷太多陽氣,不利於疾病康復。

  宜靜
  “養生在動,養心在靜”。不適宜劇烈運動的人,可以靜養。靜養,就是養心、養腦。古人說:“靜煉精氣神,養生在養心。”養心之法,靜坐最宜。通過靜坐,可使陰陽平衡,經絡疏通,氣血順暢,從而達到益壽延年之目的。
  靜坐的方法非常簡單:端坐,頭頸正直,下頷微收,背伸直,兩肩下垂,全身放鬆,閉目閉口,舌抵上顎,兩手交叉放於腹部,排除雜念,緩慢腹式深呼吸,意守丹田,徐徐靜養。每天隨時都可進行,慢性病患者建議每天靜坐2次,每次半小時,以養正氣。
  宜通
  宜通不僅是以上四宜的總結,也是以上四宜的效果。首先,氣血宜通。氣血調和,通則不痛;氣血壅滯,痛則不通。氣血通暢是身體健康的第一保障。其次,二便宜通。飲食入胃,經過運化,精氣上行,濁氣下行,糟粕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黃帝內經》說:“六腑以通為用”,道家認為:“若要不死,腸中無屎”,都體現了“通”的重要性。
  養生之道,既是防病之道,也是治病之道。懂得養生,何患生病?反之,即便生病,也應當從養生開始。世人都相信醫生能治病,豈不知,真正能治病的不是醫生,也不是藥物,而是我們自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