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技術的侷限性
在介入性椎間盤治療方法出現之前,開放手術是治療嚴重椎間盤突出症的唯一有效手段,介入療法給椎間盤突出症治療引入了微創理念。目前可供選擇的介入方法有膠原酶溶解、經皮切吸、鐳射汽化(PLDD)、等離子髓核成形、臭氧、射頻消融等。
但上述方法均屬於間接減壓,僅針對部分包容型突出病例,不能徹底清除病變髓核特別是壓迫神經的組織,無法修復破損的纖維環,壞死組織需靠人體自然吸收,時間長、痛苦大、複發率高。
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後路椎間盤鏡將微創理念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廣大骨科大夫逐漸認識到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湧現,微創技術必然是外科的發展方向。
然而後路椎間盤鏡(MED)的手術入路和治療過程與小切口開放手術相一致,都要實施椎板開窗、剝離肌肉和韌帶、干擾椎管、牽拉神經(程度比開放手術輕);易造成術中出血,干擾視野並增大風險;不能適用於極外側型突出和椎間盤源性疼痛的治療;術後瘢痕組織容易造成椎管及神經的粘連。
“椎間孔鏡技術”的出現,較好地克服了上述技術的不足,將椎間盤突出症的微創治療推向全新的高度,是目前最微創、最安全、最經濟的技術。
同時,該技術還在快速地發展中,目前已大量擴充套件應用於人工椎間盤和人工髓核置換、椎間孔鏡下的融合並配合經皮技術進行內固定、脊柱結核微創治療、以及頸椎椎間孔鏡微創治療等新領域,臨床療效和學術價值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骨科大夫專注於該技術的拓展。
二、椎間孔鏡技術簡介
1998年美國Anthony Yeung醫生(美國微創學主席)首創YESS技術;2002年德國Hoogland教授(歐洲微創學前任主席)在YESS技術基礎上提出THESSYS技術,使椎間孔鏡技術走向成熟。
單純椎間盤突出和部分脫垂型病例,採用In-Out技術,通過安全三角區進入椎間盤,摘除病變髓核後退至椎間孔外,清除脫出的碎片;中央型突出,壓迫椎管超過上關節突連線的病例,採用遠外側水平入路,直接摘除突出組織。
遊離型、黃韌帶肥厚、鈣化、椎管狹窄、神經孔狹窄等病例,採用椎間孔內入路,可摘除各種病變軟組織、清理骨質;脊柱外科大夫熟悉後路手術,所以部分病例也可採用椎板間入路,其手術方式與MED類似,但開口更小,對椎管和神經幹擾更輕。
三、椎間孔鏡技術優勢總結:
1、微創:通過側方入路到達目標區域,避免傳統後路手術對椎管和神經的干擾,不咬除椎板,不破壞椎旁肌肉和韌帶,對脊柱穩定性無影響。
2、目的直接:手術效果與椎間盤手術的黃金標準---顯微鏡下椎間盤切除術相一致;
3、適應症廣:能處理幾乎所有型別椎間盤突出,部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鈣化等骨性病變。窺鏡下使用特殊的射頻電極,可行纖維環成型和環狀神經分支阻斷,治療椎間盤源性疼痛。
4、併發症低:創傷小,形成血栓和感染的機率低;術後不會在後方重要結構處留下
瘢痕,造成椎管和神經的粘連。
5、安全性高:局麻麻醉,術中能與病人互動,不傷及神經和血管;基本不出血,手術視野清晰,大大降低誤操作的風險;
6、康復快:術後次日可下地活動,平均3―6周恢復正常工作和體育鍛煉。
7、病人滿意度高:立即緩解疼痛,大小便自理,護理簡單,口服抗生素即可,可行門診手術;面板切口僅7mm,符合美學觀點。
8、擴充套件範圍廣;結合經皮固定技術,可微創方式完成脊柱滑脫與不穩的融合及固定;此基礎平臺易於擴充套件至頸椎椎間盤內窺鏡手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