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人工髖關節置換?
人工關節是人們為挽救失去功能的關節,而設計的一種人工器官,進而達到緩解疼痛,改善功能的目的。人們根據髖關節的結構特點而設計了與其功能相似的人工髖關節假體。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就是將已失去功能的髖關節切除和修整,放置相匹配的人工關節使其重新獲得功能。
二、什麼人,什麼時候需要做人工髖關節置換?
骨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和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是一組引起關節病廢的常見疾病,其中類風溼性關節炎發病率為0、3%,骨關節炎為3%。隨著社會的老齡化,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仍有逐年增高的趨勢。髖關節是其易侵犯的主要關節之一,當關節病變較嚴重時,關節面嚴重磨損破壞,甚至出現變形,導致關節疼痛,功能受限。當髖關節反覆疼痛且開始防礙正常行走,甚至出現跛行,行走距離逐漸縮短,有時上下樓梯或自椅子上站起時會產生或加劇疼痛,當這些症狀逐漸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時,口服抗炎鎮痛藥物等保守治療往往無效,可能需要作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來改善症狀。它的適應證主要包括晚期骨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和強直性脊柱炎等。此外,老年人股骨頸陳舊性骨折,髖關節半脫位、脫位,髖臼發育不良合併有嚴重的繼發性骨關節炎者,以及關節周圍的腫瘤(良性和惡性)切除後也可行人工髖關節置換來重建關節功能。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就是將已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以人工關節假體代替之,使其恢復正常平滑的關節面。它不僅能解除髖關節疼痛,而且能極大地恢復關節的功能,大大改善生活質量。使一些晚期關節嚴重破壞或長期臥床病人通過手術,重新獲得了站立和行走功能。經過40多年的發展,人工髖關節置換技術日臻完善,已成為治療嚴重髖關節疾病最為有效的方法,被譽為20世紀外科最為成功的手術之一。作為一種成熟的治療方法,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在歐美十分提倡,僅在1997年,2、6億人口的美國就實施全髖全膝置換術就達55萬例,而中國12億人口1999年僅做1、6萬例,這一巨大的數字反差顯示出人工關節置換術在中國巨大的病員潛力。
造成這一現實差距的原因是:
(1)由於科普宣傳嚴重不足,很多病人並不知道骨關節疾病帶來的關節功能喪失,可以通過關節置換得到徹底的治療,更有甚者,我們的很多基層醫院的醫生,同樣不知道這一技術的具體指徵,即什麼病人該選擇關節置換、什麼時候應該手術,這就造成了很多延誤了治療時機,喪失了治療機會。
(2)手術效果誤區,很多病人不肯到醫院就醫,很多人診斷很明確了,可當醫生和他們談到人工關節置換時,他們總是擔心治療效果而拒絕手術,除了不瞭解之外,最主要是他們知道或聽說一些治療效果不好的案例,經常聽病人說:“醫生,不是我不想手術,我們那裡XXX,我們小區或我們單位XXX開了這種手術後一直不好走路,我害怕”,患者的這種心理完全可以理解,可是他們不知道這裡面有個手術技術和手術經驗的問題,美國2004年美國關節學會對8 萬例人工關節的調查報告顯示,80%的病人手術是那些每年僅有20例左右關節置換經驗的醫生完成,美國尚且如此,中國這一現象更為嚴重,因而,一分為二的說,少數經驗不足的醫生造成手術失敗或效果不好,不能否定一項成熟的傳統的治療技術,關鍵是選擇什麼樣的醫院和什麼經驗的醫生,由於關節置換的特殊性,因此對手術醫生的專業技術要求優為高,至少應選擇關節置換專科醫生。
(3)經濟承受能力的制約,由於國產人工關節在材料、製做工藝、工具配置等多方面原因,造成臨床多數使用的為進口人工關節材料,價格昂貴,一般患者即使願意手術,也無力承受巨大的手術費用。
三、人工髖關節假體的固定方式,型別及使用壽命:
人工髖關節假體種類繁多,按其固定方式,可分為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體。前者一般用於老年人,後者更適合年輕患者。非骨水泥關節壓配式生物學固定假體,假體的表面多為鈦絲或羥基磷灰石塗層,有助於骨組織長入並和假體牢固結合,以獲得長期固定。關節的對合面由金屬股骨頭和聚乙烯塑料髖臼內襯組成,由於聚乙烯塑料易磨損,產生的聚乙烯顆粒可引起假體周圍骨組織吸收溶解,進而導致假體鬆動失敗,因而,近年來出現了以金屬對金屬以及陶瓷對陶瓷的人工關節對合面設計,以降低磨損,減少人工關節假體無菌性鬆動的發生。幾乎所有的病人均會問起:人工關節可以使用多長時間?是不是價錢越貴的假體使用的時間就越長?沒有人能夠確切知道關節假體到底能維持多長時間,多數醫生會告訴病人髖關節假體的壽命為10~15年。一般而言,假體壽命不能單純以材料的好壞而論,還取決於醫生的安裝技術、病人使用的愛惜程度等,就好比我們買了一雙鞋子,使用的越愛惜,保養的越仔細,穿的時間就越長;相反,再好的鞋子也不見得能穿的很久。
四、併發症及髖痛原因分析:
隨著人工髖關節手術開展越來越多,併發症成了制約其療效的主要因素。這些併發症包括:脫位、感染、血管神經損傷、靜脈栓塞、假體周圍骨折和無菌性鬆動等。其中以感染最具破壞力,所幸它發生率較低。關節假體無菌性鬆動是最常見的遠期併發症,也是造成人工關節失敗的主要原因。髖關節假體鬆動時,患者常常出現髖關節疼痛,不穩和髖關節乏力等症狀,往往需要行人工髖關節翻修術,即第一次關節置換術失敗後的再手術。與初次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相比,翻修手術要更困難、更復雜。相對來說,手術成功的機會也會降低。有一些患者手術後會出現髖關節疼痛,手術後3個月內的髖痛可能與組織創傷水腫、感染炎症、人工關節假體安裝過緊、關節的不適應等有關。晚期髖痛要考慮到假體的無菌性鬆動和晚期深部感染,前者疼痛的特點是活動後疼痛加鋸,後者是靜息痛,即休息時仍感覺到疼痛。疼痛的部位也很有關係,一般腹股溝部位的疼痛多與髖臼側病變有關;而大腿痛則多與股骨側病變有關。少數患者手術後的疼痛表現為大腿痛,常見的原因可能與股骨假體遠端過緊或過小,有微動存在有關,約有三分之一的大腿痛原因不明。
五、術後康復及注意事項:由於上述的原因,術後功能康復鍛鍊和正確使用關節才顯的尤為重要。功能鍛鍊的最佳時間在術後半年以內。一般術後2-3天就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肌肉力量和關節活動鍛鍊,術後10-14天傷口拆線,即可出院,出院後按醫生指導的方案進行扶拐行走和上、下樓梯功能鍛鍊。一般髖關節屈髖不宜大於90度,避免兩下肢做二郎腿交叉動作;不要彎腰屈髖拾東西或坐低位馬桶;上、下樓梯或從座椅上站起時,最好能用手輔助支撐,以減少這些動作對關節假體的損害。此外,我們也希望病人能保持理想體重,遇到傷口腫痛加劇,有分泌物、聽到關節有異常聲響或是關節受傷造成行走困難時,應立即返院檢查。當有牙疾需找牙醫治療,面板上有任何傷口發炎或需接受其它手術時,宜應用抗生素治療,以免細菌進入關節,導致嚴重感染。
六、小切口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技術: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已經有四十餘年的歷史。近年來,隨著人工關節置換理念的不斷更新和完善,人工關節材料和工藝不斷改進和提高,人工髖關節置換後的使用壽命已經發展到了比較令人滿意的程度,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因而成為最為成熟、最為可靠的外科技術之一。但是對老年人進行常規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仍有較大的手術風險,術後肢體的功能恢復也較慢。如何保證圍手術期的安全,減少手術創傷及輸血,儘早恢復日常工作和生活已經成為進一步完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關鍵環節。近年來我們採用人工髖關節小切口微創置換技術是一項非常有實用價值的新技術、新方法。它主要是通過手術中控制性降壓、手術解剖入路的改進、專門定製的安裝工具及手術中精細的操作,達到創傷小、出血少的目的。其主要方法有單一切口和雙切口技術,前者包括前入路和後入路兩種方法;後者往往需要在X線透視機監護下操作。
和傳統的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相比,它具有以下優點:
1、切口小、創傷小、出血少。微創置換遵循的原則是以最小的創傷,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術中儘可能減少對肌肉、肌腱等軟組織剝離和破壞,減少病人手術中及手術後的痛苦。一般人工髖關節置換的切口長達16~22釐米,而小切口約6~8釐米;前者出血較多,多在800毫升以上,大多數需要輸血,後者平均出血低於400毫升,一般情況下不需要輸血,因此也避免了輸血自身帶來的感染問題。
2、關節功能恢復快。一般人工髖關節置換需住院3~4周, 然後是3~4個月的康復;而據美國RUSH大學的研究報告,採用小切口微創置換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3~5天,康復時間為1~2月,而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採用雙切口微創技術,85%的患者可以在術後第一天出院回家,15%的病人第二天出院,明顯縮短了術後關節功能恢復所需要的時間。
3、圍手術期併發症少,降低了手術風險。人工髖關節置換的病人多為老年人,由於手術創傷以及老年人自身器官不同程度的疾病和退化,如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硬化、冠心病、心率失常、肺功能減退等因素,因此,對老年人進行常規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仍有較大的手術風險,特別是危及生命的較凶險的併發症,如心肌梗塞、腦梗塞及肺梗塞等。小切口置換由於其創傷小,因而相應降低了有手術損傷帶來的這類併發症。
4、疼痛輕,切口美觀,病人滿意度高。手術疼痛及切口的大小一直是病人及其家屬擔心的問題,由於小切口減少對肌肉、肌腱等軟組織剝離和破壞,因而術後疼痛較輕;同時小切口疤痕小,外觀美觀,也較能為患者接受,據美國的臨床調查研究顯示,超過68%的人工髖關節置換病人在乎其手術切口的大小和是否美觀。
5、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由於縮短了住院時間,減少輸血或不輸血,因而降低了病人的經濟負擔。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