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主治醫師 趙建紅

  臨床實踐觀察,女性便祕的患者較男性為多,國外歐美調查資料顯示,女性發生便祕的概率兩倍於男性患者。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主要與人體本能的膀胱―肛門反射相關。

  尿道和肛門括約肌的神經共同來源於相同的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和軀體神經,也就是說,膀胱與肛門受共同的植物性神經與軀體性神經支配。當排尿時,外括約肌電活動受到全部抑制,而內括約肌電活動增加,此時,為了防止大便溢位,內括約肌處於收縮狀態,該活動不受意識支配,完全屬於一種正常的生理反射。

  女性由於排尿為蹲位,因體位的不同,女性排尿時腹壓高於男性,為了防止直腸內糞便的排出,通過膀胱-直腸反射,其內括約肌的張力要高於男性,再加上女性尿道短,患有泌尿系感染的機會較多,常常發生尿頻,更加容易刺激內括約肌發生痙攣,久而久之,內括約肌出現失弛緩現象。此時,受直腸內括約肌反射的影響,內括約肌痙攣則直腸擴張,糞便儲存增多,水分被過渡吸收,從而出現便祕的發生。

  肛門疼痛為何容易產生便祕?

  很多患過肛腸疾病或經歷過肛門手術的患者可能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即無論何種原因,肛門一旦疼痛發作,大便即會出現乾燥難解。筆者分析其產生便祕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心理因素:由於患者懼怕排便加重肛門疼痛從而久忍大便,致使直腸內糞便停留過久、過多,糞便水分被直腸過度吸收,產生糞便硬結。

  ②反射因素:由於肛門的各種炎症刺激、創傷刺激(如術後)均會引起肛門隨意肌的強烈收縮(隨意肌受人體意識支配),隨意肌主要包括肛門外括約肌與其上方的恥骨直腸肌,這兩種肌肉受到刺激後同時壓迫內括約肌,最後引起內括約肌的肌張力增強。

  內括約肌位於外括約肌內側,兩塊肌肉宛如兩個活動的套管,可以在一定範圍內上下移動。內括約肌是消化道環肌層的延續,不受意識支配並具有消化道環肌的固有特性,即易痙攣性。當肛門各種因素引起疼痛時,外括約肌受到刺激先產生收縮,隨之內括約肌也產生收縮,如果肛門致痛因素能夠迅速消失,內、外括約肌收縮會慢慢放鬆;如果肛門致痛因素(如炎症不緩解)仍然存在,由於內括約肌的特性,最終產生痙攣,甚至出現增厚,此時,由於內括約肌的痙攣,導致直腸產生逆反射性擴張,糞便積存較之以前增加並且水分被過度吸收從而產生便祕,這就是內括約肌失弛緩性便祕的原因所在。

  為什麼要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

  生活中,常常會有人因為工作實在繁忙或由於條件不允許,即使產生了便意,也會通過人為地緊縮肛門直至最後使便意消失,在專業上這屬於“逆蠕動”反射,偶爾一次有意抑制排便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的影響,如果大腦皮層經常地抑制排便,一方面使直腸對糞便的敏感性降低;另一方面糞便在直腸、乙狀結腸停留過久,水分被過度吸收而使糞便乾燥,產生頑固性便祕。

  人體控制排便的最高“司令部”―大腦皮層對骶部脊髓排便中樞具有調節作用。當人為想抑制排便時,肛門外括約肌會發生強烈收縮,收縮的外括約肌壓迫內括約肌,使內括約肌攣縮,此時,由於平滑肌(胃腸道系統均為平滑肌)的固有特性,內括約肌攣縮則直腸反射性擴張,直腸空間加大,糞便更多地被保留於直腸內,由於直腸的擴張,直腸壁的張力降低,又會引起排便反射的刺激減弱或消失,糞便停留越久,水分被腸壁吸收的越多,所以越容易引起便祕,更有甚者患者根本沒有了便意。所以,有便即排,對於避免便祕非常有利。另外,由於排便活動是由大腦皮層參與的複雜性、協調性、時間性條件反射,所以,平時應該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不要輕易破壞自身規律,這不僅對排便非常重要,對維護自身的“生物鐘”穩定也至關重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