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科 副主任醫師 孫志偉

   

  揭示疾病的本質探索疾病發生髮展的規律,就必須研究和認識疾病的發生原因和條件。針對病因而採取的防治方法是最積極有效的方法。這是我們醫學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致病因素與人體抗病能力是引發疾病的兩個重要原因,致病因素是外因,也就是祖國醫學所說的邪氣。人體抗病能力是內因,也就是祖國醫學所說的正氣。祖國醫學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然而,現代醫學體系仍是以著名的結構性原則為前提,主要是按器官與組織在結構上的相似性和生理功能把人體分成若干個系統,如:神經、呼吸、消化、迴圈、泌尿、內分泌、免疫、生殖、造血、運動等系統。人們習慣於按個各系統來研究人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隨之而來的是我們對疾病的概念也必然是在以結構為主的各系統上,如:迴圈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診斷、治療多著眼於各系統和器官上,醫療機構的設定也是按器官、系統分為內、外、婦、兒、口腔、眼、耳鼻喉、面板…這種思路和方法雖然有很多優點,使現代醫學得到迅猛發展,使人類對許多疾病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便於患者就醫,但也存在著不足,尤其是現代醫學分科越來越細的今天,它容易使醫生的思路侷限,由於學科之間的交流較少,造成我們對疾病的整體認識和診治能力減弱,有許多疾病甚至是常見病長期處在原因不清、機理不明的狀態。脊柱醫學及其脊柱相關疾病理論的出現,在病因學方面給了我們新的啟示,它打破了以往的分科界限,從一個新的角度揭示了許多常見病及疑難病的發病原因及診治規律。

  脊柱相關疾病是從脊柱生物力學角度研究脊柱與疾病關係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是病因學方面的重大進展,雖然它從正式命名到現在僅僅 21年,但由於它揭示了許多常見病和疑難病的病因和發病規律,而且臨床治療效果好,實用性強,大部分治療方法屬於自然療法或綠色療法範疇,患者容易接受。所以越來越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重視。這個學科的產生,有著深遠的歷史和實踐基礎,這是醫學發展的必然,是對許多常見病發病規律的一種新的認識。起初是源於臨床實踐,許多臨床醫生,在治療脊柱疾病時,偶然治好了許多似乎與脊柱無關的內臟疾病,在千百年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只是用現代科學手段系統研究的人較少。祖國傳統醫學中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俞穴及四肢的許多俞穴與內臟器官有著功能上的聯絡,並在臨床上採用捏脊和點穴、鍼灸等療法,治療小兒腹瀉、消化不良、胃病、痛經等,均收到良好的臨床效果,傳統醫學的臟腑經絡理論對此已有系統論述,由於是經驗的總結,比較抽象,很久以來,並沒有引起現代醫學界的重視。

  現代醫學自 1927 年、 1929 年、 1958年,先後有國外的學者報道了頸性心絞痛的文章,他們在採用手法治療頸椎病時,意外的發現病人的心絞痛症狀得到明顯改善。 1966年國外的一位醫生,通過一系列心電圖檢查、運動試驗、血液酶學測定和血管擴張藥的應用,證實頸性心前區疼痛確實存在。當時並沒有意識到脊柱應力異常的整體作用,只考慮到頸椎增生刺激椎旁交感神經結的因素,並沒有引起重視。自上世紀70年代起,我國少數學者開始系統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4 年在我國召開了首屆全國脊柱相關疾病學術研討會, 1991年召開了第一屆國際脊柱相關疾病學術研討會,大量臨床與基礎研究證實,許多常見病和疑難病的發病與脊柱應力異常有關。

  一些發達國家的醫學界,對該領域已非常重視,他們在基礎研究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研究發現:很多內臟慢性疾病的病因,與脊柱應力異常有關,並提出和呼籲,再也不能不重視占人體體重 60%的肌肉和骨頭的應力異常對健康的影響。診治疾病不能只考慮內臟。矯正脊柱治療和保健,在一些發達國家,已比較普及。我國現代醫學界雖然從事這方面研究工作的人不多,但開展的較早,多是臨床方面的研究,開展基礎研究工作的醫學院校為數不多。但非常可喜的是:現代醫學研究及實踐的結果:脊柱不同節段應力異常對內臟的影響,與我國傳統醫學經絡理論中的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分佈有許多是不謀而合(如:心俞、肺俞、膽俞、胃俞、腎俞…), 這並非偶然。我國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和門派眾多,有千百年的歷史,有堅實的臨床實踐基礎和經驗。這也是中醫經絡理論走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脊柱應力異常引起脊神經損傷導致的肢體疼痛、麻木、運動障礙,通過現代醫學的查體和輔助檢查,很容易得到客觀依據而被認識和接受,同樣是脊柱應力異常引起的內臟神經損傷導致的內臟功能障礙,雖然大量臨床實踐已證實它的存在,卻由於缺乏更客觀的檢查手段和量化指標,所以不易被人所認識。

  文獻統計:脊柱相關疾病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已引起越來越多臨床醫生的關注、重視和探索,相關的臨床報道逐年增多,文獻涉及到神經、迴圈、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內分泌等系統的70多種疾病,範圍廣泛,它為傳統意義上的許多慢性病、疑難病的診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從治療手段上看,多采取以推拿整脊手法復位為主、配合穴位按壓、鍼灸、牽引、穴位注射、中藥內敷外用的綜合療法來進行治療;從療效評估來看,除患者症狀、體徵等軟指標外,部分醫生已開始利用現代化專科檢查方法如以電子胃鏡檢查結果來評估脊柱源性消化潰瘍的臨床療效,這些都是可喜的進展。當然,臨床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大多數臨床文獻還僅僅是一種描述性的報道,未設定有效的對照組比較或僅只做了治療前後的病情比較;在臨床診斷和評估標準上,不少研究均未能採取相關學科目前國際、國內公認的標準,從而影響了其結果報告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這些不足都將寄希望在今後的臨床研究中逐步地加以提高和完善。

  綜上所述,脊柱相關疾病的實驗研究,相對於治療報道雖然較少,且大多隻集中在脊柱相關的心血管疾病和內分泌疾病領域,但仍取得了不少令人鼓舞的進展和成果,為脊柱相關疾病的臨床研究提供了許多可靠的客觀依據。

  脊柱相關疾病的研究近年來蓬勃發展,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為許多傳統意義上的慢性病和疑難病開創了新的防治途徑。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它的完善和成熟仍將任重而道遠,筆者認為今後的研究工作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去加以重視:首先,脊柱相關疾病來源於臨床,所以必須以臨床為本,不斷在臨床中去加以探索發現和總結,擴大脊柱相關疾病的範圍;其次,在臨床研究中,醫生要加強科研意識,積極吸取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此來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再次,脊柱相關疾病涉到多個學科,所以我們要加強同不同學科醫生之間的協調、溝通、合作和學習,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促進自身的發展;最後,要重視和加強實驗研究,為脊柱相關疾病的臨床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和理論基礎,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如果沒有完善的基礎研究,是很難有足夠的說服力來立足於現代醫學之林的。我們深信,隨著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和進步,脊柱相關疾病學這門年輕而充滿希望的學科必將迎來飛躍性的發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