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手術:做不做?誰來定?
第一種情況是緊迫或者救命的手術,這時仍舊是醫師起到主導作用,但患者和家屬有選擇權。例如惡性腫瘤、脊柱骨折脫位、嚴重神經損害(足下垂、馬尾神經損害--大小便困難或者 肌肉萎縮)。
第二種是功能性手術(例如一般的神經根型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患者的問題是軀體難受,這種難受不影響生命,但影響工作、生活。也就是現在常講的“生活質量下降”。這時,從醫學角度講“嚴重影響工作生活,保守治療無效則手術”。從患者角度講應當最重要保守治療方法是臥床休息,適應症明確時還可輔以牽引、理療、藥物治療等。如果實在難受,則可選擇手術治療。
1、在臨床工作中常常見到,片子上病情嚴重,應該手術;而患者自己僅僅是片子不好,自己沒有任何不適。這時,手術的性質是“預防性”--避免症狀加重、避免癱瘓。患者和醫師共同面臨的問題是:手術也有風險,保守治療也有病情加重甚至癱瘓的風險--孰重孰輕、難以分辨。這時,醫師的職責是告知手術與否的利弊,由患者和家屬決定“命運”。
2、臨床上還能夠經常看到,不同患者的片子上病情嚴重程度類似,而症狀上相差甚遠。例如,同樣程度的腰椎間盤突出,有的患者已經很痛苦,也有的患者僅是稍有不適。此時也是患者憑著自己的感覺,判斷難受程度(只能本人說清,別人無法替代),決定手術還是保守。不是由片子決定是否手術。
3、臨床上還能看到,患者的“難受”程度相仿,但患者本人的態度卻截然不同。例如同樣的腰椎滑脫、同樣只能走200米,有的患者覺得還能生活自理,這就“夠了”,選擇保守治療;有的患者對此不能接受,因為他(她)還想旅遊、逛公園。也就是說,不同的人,生活態度不同、生活質量要求不同,如何治療是因人而異。此時手術的風險是手術併發症;而保守治療沒有真正有效的辦法,因此只能延緩病情進展,面臨的問題是再過3~5年,到那時候手術風險更大--因為身體老化+伴隨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由於運動量小導致心肺功能下降)。此時各種治療的風險與效益,需要患者本人衡量,家屬協助參謀,醫師提供資訊。
第三種是美容性手術(不嚴重的畸形、良性靜止的腫瘤)。完全是患者決定。
下面就講一講最為常見的第二種情況,醫療中稱為“擇期手術”。
術前您所需要做的:
要不要做手術的決定權完全掌握在您的手裡,而您所要做的就是做出最終的選擇。因此,手術前儘可能周全地考慮做和不做之間的優缺點和您將可能面對的風險和利益,以及手術成功的概率,這些對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術前應該學習和了解所有的關於您目前身體狀況(診斷)和所推薦的手術的情況(術式)。儘可能地去問醫師一些相關情況的問題,以確保讓您自己心裡明白這個手術為什麼需要做、將怎麼做、術後恢復過程、預期效果。您可以請教您的醫生,看看他(她)是否能給您提供任何的書面資訊或者告訴您去看一些與手術有關的資料,比如書啊,小冊子啊,網址啊,或者視訊等等,以便幫您更清楚地瞭解您的病情和即將做的手術的情況。
如今大部分的脊柱手術被認為是安全的,但是您仍然需要認真地跟您的醫生討論手術可能帶來的一些相關的風險。任何手術都會伴隨有一定比例的併發症(如傷口感染、麻醉意外等)。很多脊柱手術也伴有額外的風險,如神經根損傷導致的肢體麻木、脊髓損傷導致的癱瘓或大小便困難等。
在您同意做任何的手術之前,請務必瞭解手術帶來的所有可能出現的併發症。您需要“在風險與效益之間權衡利弊”。
當您面對手術的風險而退卻的時候,您也一定要考慮到如果不做手術,您也可能要面對的風險,比如持續性的疼痛,神經可能會進一步損傷,甚至導致終身殘疾等等。而對於這些,您自己要清楚地明白是什麼影響了您的生活質量,而如果不做手術的話,這些又將對您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如果您決定了手術,您需要準備:術前應該調整身心狀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合併症應該控制好,利血平、阿司匹林等藥物停用一段時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