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牽涉性腿痛,多見於老年人,他們的腰部並沒有特別嚴重的疼痛和不舒適,只是覺得活動不靈便。腿痛的特點是隱痛不適,白天輕晚上重,X光片上只顯示長了程度不同的骨刺;
二是下肢動脈功能不全,這種腰腿痛的特點是,行走時加重,休息片刻後迅速消失;
三是下肢供血障礙,它的疼痛規律是活動時不加重,休息後也不減輕,只有經常變換姿勢和體位才能緩解;
四是老年脊柱強硬,檢查可發現胸椎、腰椎各方向的活動都達不到正常範圍,腰背部肌肉發僵。腰和腿持續隱痛不適,休息後反而加重,活動時才感到輕鬆;
五是退行性脊椎滑脫,這是老年人得的一種病,腰腿的疼痛不適只有在溫暖的環境或熱敷後才能緩解,休息不活動時反而加重。
1、 靜息痛與動態痛
腰椎管外軟組織損害由於肌痙攣、肌攣縮變性粘連的病理性改變,若人體長期處於某種體位,尤其是靜臥狀態,勢必加重缺血性損害,最終導致病損處軟組織無菌性炎症的加劇。如適當的活動或行走,使腰部軟組織的血供獲得改善,疼痛可以逐漸緩解。
腰椎管內硬膜囊外和神經根鞘膜外脂肪結締組織的炎症反應,採取制動的臥姿下(脊柱無縱向壓力)才能減輕炎症反應。任何直立狀態下的活動只能使神經鞘膜外軟組織無菌性炎症加劇,因為突出的間盤或增厚的黃韌帶都是硬膜囊和神經根的刺激物。越是運動越會加劇疼痛,有時表現為運動之後突發疼痛,僅在靜臥時疼痛緩解。
2、腹壓增高對疼痛的影響
椎管內病變由於腦脊液壓力的增高而對神經根或硬脊膜產生直接加壓作用,當神經處於激惹狀態時,如用力排便、咳嗽、噴嚏等加劇疼痛。佩戴腰圍減輕腰脊柱軸向壓力則會抵消部分增高的腹壓,從而緩解由此引起的疼痛。
椎管外軟組織損害所致的疼痛受到腹壓變化的影響較小。
3、日間疼痛變化
腰椎管外軟組織損害性疼痛:晨起腰腿痛明顯,甚至凌晨時刻因痛醒而不能平臥,須起身活動後方能緩解疼痛,白晝一般工作與活動無妨礙。
腰椎管內病變疼痛:晨起無痛或輕微疼痛,下床活動後或下午或晚上疼痛最為明顯,坐位姿勢也使疼痛更快加重。
4、下肢疼痛性質的不同
坐骨神經痛(牽涉痛或放射痛)均源於椎管內椎竇神經所支配的硬脊膜、後縱韌帶、黃韌帶區域受刺激所引起牽涉痛,神經根受累導致的放射痛,或椎管外肌肉、韌帶損害所致神經幹枝的刺激引起放射痛及其本身損害區域引起牽涉痛。
椎管內病變出現的多為或僅為單節段,往往累及下肢遠端的神經感覺分佈區域,痛麻並存的機率極高。
椎管外軟組織損害出現的下肢放射痛,但下肢遠端(足部)的感覺缺失較為少見。臨床上牽涉痛出現的機會極多,而下肢痛的部位較模糊,傳導至足部不多見,一般為腰部或臀部向下肢後外側放散至s窩處。
5、搬提重物的影響
當腹壓升高,尤其是在腰部持重時,胸腹部肌肉強力收縮,可使椎體靜脈叢內靜脈壓極度升高,可增加受累的硬脊膜與神經根的壓力而加劇腰背痛和下肢痛。相當多的病例在主訴中均因腰負重而使疼痛發作,而且不易自行緩解。椎管外軟組織損害雖然也難以持重,但影響程度要小,一般經休息制動後疼痛可自然消失。
6、病程演變特點
椎管外組織損害性疼痛可突然發作,但一般在短期內即可緩解,且間歇期(緩解症狀)長,自限性明顯,一般不需特殊處理。
椎管內病變引起腰腿痛突發頻繁,間歇期隨發作次數增多而逐漸變短,發作期長,一般須2-6周經專門治療方能緩解。腰腿痛症狀如果時輕時重,反覆發作。甚至也無明顯的誘因,發作頻度愈來愈高,間歇期縮短。發作由開始自行緩解轉而不能緩解,應考慮腰椎管內外混合型病變所致。提示兩類不同損害導致腰脊柱的穩定性破壞,也是病情嚴重性的表現。
7、馬尾神經損害
是椎管內病變的特點,腰椎管狹窄症,椎間盤巨大突出或椎管內腫瘤均可導致馬尾神經壓迫性損害。發病初起為缺血性侷限性蛛網膜炎,功能性損害,臨床表現為非典型的下肢麻刺感或沉脹痛,幾乎所有病人出現間歇性跛行,如此症狀迴圈出現。馬尾損害嚴重時,邁臺階或上下階梯時出現扳足。膀胱直腸功能障礙,由排尿無力、便祕,繼而發展為大小便失禁,患者會陰部與肛周的感覺減退或消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