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人們往往認為它的主要表現症狀是頸肩手臂部疼痛,其實這只是部分型別頸椎病的少量症狀,頸椎病的症狀還遠遠不止這些,它分為許多型別,根據型別的不同有各自不同的症狀,診斷治療起來都極其複雜。
讓我們分別瞭解一下不同型別的頸椎病。
1、頸型頸椎病
表現為頭枕部及頸後部疼痛,患者感覺脖子僵硬、活動受限,頭頸只能限制在一定位置。
2、神經根型頸椎病
它是由頸椎的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原因,至使突向椎間孔的椎間盤和增生的骨質壓迫神經根所致,表現為頭枕部及頸後痠痛、頸肩疼痛並可向下放射到前臂和手指,輕者為持續性痠痛、脹痛,重者可如刀割樣、針刺樣,也有的患者表現為面板過敏,撫摸時即有觸電感,有的表現為麻木,觸控面板時如隔著一層厚布。一般30歲以上低頭工作者易發,這些人群在發病前,常先有頸肩痛反覆發作並逐漸加重的病史,進而發展到放射痛。也有些病人因外傷至病。咳嗽和大便時疼痛加重、頸肩背部肌肉緊張、有壓痛點等也是常有的症狀。
3、脊髓型頸椎病
此類頸椎病的特點是頸椎椎間盤突出或骨質增生引起一系列脊髓壓迫症狀。好發於40―60歲,其表現可以沒有頸肩痛症狀或頸部不適,直接出現手足無力、下肢行走不利、上肢手握力差、持物易墜落、細小動作失靈等。有時感覺四肢麻木,腳落地時似踩棉花,步態不穩、易跌倒。有的還表現胸或腰部有束帶感或負重感。重症者可出現二便失禁或尿瀦留,甚至四肢癱瘓。
4、椎動脈型頸椎病
常表現為頭痛頭暈還可有耳鳴、眼花、記憶力減退、聲音嘶啞、吞嚥困難、眼肌麻痺、視物不清,並可有心臟症狀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等。頭顱旋轉引起眩暈發作是本病的特點,也可突然暈倒。
5、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有交感神經興奮或抑制的症狀,如眼瞼無力、視力模糊、瞳孔擴大、眼窩脹痛、流淚等眼部症狀;心動過速或緩慢、心前區痛;血壓增高;四肢冰涼,區域性溫度下降,肢體遇冷出現針刺感,繼而紅腫疼痛;也可有血管擴張現象,出現手指發紅、發熱、疼痛感覺過敏等;還可有一側肢體的多汗或少汗;也可有耳鳴耳聾眼球震顫;有時也可見三叉神經痛,枕大神經痛,舌咽神經功能障礙等等。
6、食管受壓型頸椎病
頸椎增生向前突出過大可壓迫食管,產生吞嚥困難。
7、混合型頸椎病
兩種或兩種以上型別的頸椎病混合存在,可出現更多更復雜的症狀。
診斷和治療上的誤區
1、往往人們認為只有出現頸部疼痛或頸肩臂痛才可認為是頸椎病。
2、對於無明顯頸肩臂疼痛的病人多數被誤診而延誤治療,而到其他科就診,如心內科、五官科、神經科等。
3、認為頸椎病沒有好的治療方法、無法治癒。
4、治療方法只有靜養、鍼灸、牽引、按摩或手術等。
正確的診斷治療方法:根據頸椎病的各種症證結合X光、CT、核磁等檢查即可做出診斷並作出分型。在治療上應根據不同的型別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才能收到滿意的療效。
1、牽引
可採用坐位或臥位,頸前屈15-20°,每次牽引1小時左右,每日2次,至症狀消失。一般2-4周為一療程。此法是治療神經根型、交感型、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有效治療方法。
2、理療
可酌情選用偏振光照射、透熱、低頻脈衝、中藥或醋離子匯入治療等配合牽引,可獲較好效果。
3、推拿正骨療法
推拿按摩有利於改善區域性血液供應,鬆弛肌肉痙攣、止痛;正骨療法可矯正頸椎間關節紊亂,解除神經受壓,效果顯著,但對脊髓型頸椎病或頸椎管狹窄的患者要慎用,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4、鍼灸治療
鍼灸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消除氣血瘀滯、寧心安神、阻斷惡性迴圈的作用,從而達到鎮痛、改善症狀、促進恢復的作用。
5、藥物治療
西藥主要有消炎止痛類藥物、活血擴血管藥、改善腦組織代謝藥物、激素類藥物、利尿脫水藥、維生素類藥物、麻醉類及其他藥物;中藥主要為舒筋活血、通絡止痛的藥物,如紅花、當歸、桂枝、葛根等。
6、神經阻滯及痛點注射療法
通過阻止感覺神經和交感神經,可阻斷軀體和內臟血管性疼痛的神經傳導通路,阻斷疼痛的惡性迴圈,改善血液迴圈及抗炎作用,達到立竿見影的療效。
7、圍領和頸託
使頸椎維持制動,用於非臥床病人或治療間歇期。
8、手術治療
絕大多數頸椎病經過以上非手術綜合療法即可治癒或獲得顯著療效。但對於一些久治不愈的嚴重的頸椎病需手術治療。如脊髓型頸椎病可採取前路頸椎間盤及骨刺祛除+植骨融合術,後路頸椎管擴大成形術等。
9、頸椎病的預防:
(1)頭頸部跌傷、碰擊傷及揮鞭傷,均易發生頸椎病,如坐車打盹、體育運動準備活動不充分等都可引發頸椎病,應注意預防。
(2)糾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防止慢性損傷。生活中的不良姿勢是形成慢性勞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要防止經常使頸椎長期處於側彎、前屈等不良姿勢。
(3)合理用枕也是預防頸椎病的因素,枕頭是頸椎的保護工具,高度不合適的枕頭可使頸椎失穩,易發生關節錯位、進而誘發頸椎病。
(4)對已發生頸椎退行性變的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應注意頸肩部的保暖、不過度伸屈頸部,在與人談話、看電視、看書看報等時應儘可能正視,不要過度扭屈,以免誘發頸椎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