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的大眼角長出一塊魚肉樣組織,這是什麼東西呢?這就是翼狀胬肉。因為它的形狀很象昆蟲的翅膀,故得此名。祖國醫學稱它為攀睛。翼狀胬肉一般長在大眼角的比較多見,有時可長到角膜上,擋住瞳孔,使視力下降。翼狀胬肉是怎樣形成的呢?它的原因至今還不清楚,一般認為本病與長期野外工作,受風沙、塵土、冷、熱刺激及日光照射有關。同時工作過度勞累、睡眠不足和結膜的慢性炎症也是誘發因素。近年來也有人認為,翼狀胬肉與內直肌的節制韌帶發育過強及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
翼狀胬肉就其形態而言可以分為3個部分:長在角膜上,是胬肉的尖端,叫做頭部。向後呈扇形展開,稍隆起,位於角膜結膜交界處的叫頸部。伸展到結膜表面的寬大部分叫做體部,在它的上面有許多新生血管。
翼狀胬肉可分為以下兩種型別:
(1)進展型:胬肉的頸部寬大,新生血管多,充血,肥厚,體部呈三角形向兩側伸展,頭部明顯隆起,長入角膜表面,甚至遮擋瞳孔。
(2)靜止型:胬肉長到角膜緣上就停止了,它不充血,微紅色,頭部扁平,頸及體部較薄,處於相對靜止狀態,但不自行消退。
另外有一種假性翼狀胬肉,它可以生長在角膜緣任何一個部位,一般比較小,表面呈灰白色,但也有較肥厚的。常常由於外傷、角膜邊緣潰瘍、結膜的化學或熱燒傷形成瘢痕組織,形成後一般不再生長。它和前面兩種翼狀胬肉性質上完全不同。
常用的翼狀胬肉防治方法有以下兩種:
(1)藥物治療,對靜止型者,胬肉未侵入角膜,又不影響視力,可不必治療。合併有沙眼或慢性結膜炎者,可應用抗生素或糖皮質激素眼藥水點眼,如0.25%氯黴素或0.5%可的鬆眼藥水,每日3~4次。
(2)對進展型胬肉或胬肉長入角膜影響視力者,應當到醫院行胬肉切除,翼狀胬肉按傳統方法進行手術後,複發率較高,約為30%─40%。手術的刺激造成多形核白細胞的趨化和聚集(它們可釋放血管生長因子),這就是術後產生新生血管和復發的原因。由於翼狀胬肉發病率很高,且傳統手術方式術後複發率較高,故世界眼科界對該手術進行了深入研究,不斷改進和完善了手術方法。
現多采用顯微鏡下切除翼狀胬肉加自身結膜瓣轉移術或角膜緣幹細胞移植術,術中徹底切除胬肉,並使切除部位的角膜表面光滑。因為只要角膜光滑,無角膜小靨,就不會形成淚液池和淚液瀦留,也就將復發的因素減少到最小限度。同時進行自身結膜移植,消除了產生新生血管的刺激因素,從而阻止了翼狀胬肉的復發。此外,術後滴用絲裂黴素眼液,抑制DNA和成纖維細胞的增生,也可防止胬肉的復發。
預防翼狀胬肉主要是儘可能避免煙塵、風沙及陽光刺激,注意眼部衛生,翼狀胬肉的發生與紫外線的損害密切相關,長期暴露於紫外線及強烈光線的眩光和反射的戶外工作者或喜愛戶外活動的人,戴上防紫外線的眼鏡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患沙眼或其它型別結膜炎應及時治療,同時應注意睡眠充足,生活規律,避免大便乾燥等全身情況的調整。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