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炎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不同型別的甲狀腺炎的總稱。
主要的幾種甲狀腺炎如下:
(1)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
(2)亞急性甲狀腺炎。
(3)無痛性甲狀腺炎。
(4)急性甲狀腺炎。
(5)硬化性甲狀腺炎。
以上各種甲狀腺炎,以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最為多見,亞急性甲狀腺炎次之,無痛性甲狀腺炎佔第三位,其它2種甲狀腺炎少見。下面將分別敘述前三種甲狀腺炎的特點。
一、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
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又稱橋本病或橋本甲狀腺炎。目前認為本病與自身免疫有關,也稱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本病多見於中年婦女,有發展為甲狀腺功能減退的趨勢,臨床上較為常見。
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認為本病病因與自身免疫有關。本病患者血清中抗甲狀腺抗體、包括甲狀腺球蛋白抗體與甲狀腺微粒體抗體常明顯升高。甲狀腺組織中有大量淋巴細胞與漿細胞浸潤。本病可與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時並存如惡性貧血、乾燥綜合徵、慢性活動性肝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本病患者的淋巴細胞在體外與甲狀腺組織抗原接觸後,可產生白細胞移動抑制因子。上述情況均可在Graves病與特發性粘液性水腫患者中見到,提示三者有共同的發病因素。因此,Graves病、特發性粘液性水腫與本病統稱為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病。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病也可發生於同一家族中。
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的發生與HLA-DR3和-DR5有關。
促使本病中甲狀腺損害的機制,迄今尚未明確。可能由於T淋巴細胞、尤其是抑制性T淋巴細胞的遺傳性缺陷,對B淋巴細胞形成自身抗體不能發揮正常抑制作用,導致甲狀腺自身抗體的形成。抗體-抗原複合物可沉著於細胞基底膜上,啟用K細胞(殺傷細胞)而發揮其細胞毒性作用,造成自體甲狀腺細胞的破壞。
臨床表現:本病起病緩慢,甲狀腺腫為其突出的臨床表現,一般呈中度瀰漫性腫大,仍保持甲狀腺外形,但兩側可不對稱,質韌如橡皮,表面光滑,隨吞嚥移動。但有時也可呈結節狀,質較硬,易與甲狀腺癌相混淆。甲狀腺區域性一般無疼痛,但部分患者甲狀腺腫大較快,可出現區域性疼痛與壓痛。早期病例的甲狀腺功能尚能維持在正常範圍內,但血清TSH可增高,說明該時甲狀腺儲備功能已下降。隨著疾病的發展,臨床上可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或粘液性水腫的表現。本病偶可出現壓迫症狀如呼吸或嚥下困難等。但也有部分患者甲狀腺不腫大,反而縮小,而其主要表現為甲狀腺功能減退。
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也可出現一過性甲狀腺毒症,少數病人可有突眼,但程度一般較輕。本病可與 Graves病同時存在。
診斷和鑑別診斷:凡中年婦女,出現甲狀腺瀰漫性腫大,質地堅韌,不論其甲狀腺功能如何,均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性。如血清甲狀腺微粒體抗體與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明顯增高,則基本可確診。過氯酸鹽釋放試驗陽性也有助於本病的診斷。對可疑病例宜作甲狀腺針刺活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
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患者的甲狀腺有時可出現多個結節,質地較硬,應與甲狀腺癌作鑑別。後者血清抗甲狀腺抗體常陰性,必要時可作甲狀腺針刺活組織檢查。少數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患者可出現甲狀腺區域性疼痛,並出現結節,紅細胞沉降率加速,應與亞急性甲狀腺炎鑑別。後者常自行緩解,甲狀腺攝碘率常明顯降低,經潑尼鬆治療後,臨床症狀常迅速消失,一般不難鑑別。
治療:早期病人如甲狀腺腫大不顯著或症狀不明顯者,不一定予以治療,可隨訪觀察。但若已有甲狀腺功能減退,即使僅有血清TSH增高而症狀不明顯者,均應予以甲狀腺製劑治療。一般採用幹甲狀腺片或左旋甲狀腺素(L-T4),劑量視病情反應而定。宜從小劑量開始,幹甲狀腺片20mg/d,或L-T425~50μg/d,以後逐漸增加。維持劑量為幹甲狀腺片60~180mg/d,或L-T4100~150μg/d,分次口服。部分病人用藥後甲狀腺可明顯縮小。療程視病情而定,有時需終身服用。
伴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患者,應予以抗甲狀腺藥物治療,但劑量宜小,否則易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一般不採用放射性碘或手術治療,否則可出現嚴重粘液性水腫。糖皮質激素雖可使甲狀腺縮小與抗甲狀腺抗體滴定度降低,但具有一定副作用,且停藥後可復發,故一般不用。但如甲狀腺迅速腫大或伴有疼痛、壓迫症狀者,可短期應用以較快緩解症狀。每日潑尼鬆30mg,分次口服。以後逐漸遞減,可用1~2個月。病情穩定後停藥。如有明顯壓迫症狀,經甲狀腺製劑等藥物治療後甲狀腺不縮小,或疑有甲狀腺癌者,可考慮手術治療,術後仍應繼續補充甲狀腺製劑。
二、亞急性甲狀腺炎
亞急性甲狀腺炎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多見於20~50歲成人,但也見於青年與老年,女性多見,3~4倍於男性。
病因:本病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發病時,患者血清中對某些病毒的抗體滴定度增高,包括流感病毒、柯薩奇病毒、腺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臨床表現:本病起病一般較急。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首先出現乏力與全身不適,並出現甲狀腺部位疼痛,可放射至下頜,耳部,或枕骨部,但有時也可以沒有疼痛。同時,還可以出現全身症狀,包括畏寒,發熱,食慾下降等。不少病人還可出現心悸、神經過敏等甲狀腺毒症的表現,但持續時間較短,一般不超過2周。體格檢查可發現甲狀腺輕度腫大,常出現結節,質地中等,有明顯壓痛,位於一側,經過一定時間可消失,以後又在另一側出現。本病大多僅持續數週,可自行緩解,但可復發,整個病程可持續數月,一般為2~3個月,少數患者也可遷延至1~2年,但一般均能完全恢復而不影響甲狀腺功能。部分病人可出現一過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狀較輕,發生永久性甲狀腺功能減退者很少見。
診斷和鑑別診斷: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其臨床表現與實驗室檢查。患者有甲狀腺腫大、結節、疼痛與壓痛,伴有全身性症狀,紅細胞沉降率明顯加速,甲狀腺攝碘率明顯降低一般低於10%,診斷常不難確定。
但有時早期患者的主要症狀為“咽部”疼痛,可被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等,當出現甲狀腺區域性症狀時,診斷才得以明確。有時甲狀腺腺瘤內突然出血,也可出現甲狀腺部位疼痛,但常迅速減輕,甲狀腺攝碘率不降低,紅細胞沉降率不增快。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有時起病較急,可有區域性疼痛與壓痛,可與亞急性甲狀腺炎相混淆,但前者常呈瀰漫性甲狀腺腫大,紅細胞沉降率不明顯增快,而甲狀腺球蛋白抗體與微粒體抗體常明顯增高。有時甲狀腺癌也可出現區域性疼痛與壓痛,同時由於甲狀腺組織被破壞而甲狀腺激素進入血迴圈抑制TSH分泌,甲狀腺攝碘率降低,可誤診為亞急性甲狀腺炎,應加以鑑別。必要時可作甲狀腺針刺活組織檢查或嚴密隨訪。
治療:輕症病例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非甾體抗炎藥即卟以控制症狀。阿司匹林0.5~1.0g,日2、3次,口服,療程一般在2周左右。症狀較重者,可給予潑尼鬆20~40mg/d,分次口服,症狀可迅速緩解,體溫下降,疼痛消失,甲狀腺結節也很快縮小或消失。用藥1~2周後可逐漸減量,療程一般為1~2個月,但停藥後可復發,再次治療仍有效。有甲狀腺毒症者可給予普萘洛爾以控制症狀。如甲狀腺攝碘率已恢復正常,停藥後一般不再復發。少數病人可出現一過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如症狀明顯,可適當補充甲狀腺製劑。有明顯感染者,作有關治療。
三、無痛性甲狀腺炎
又稱亞急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是近年來才被認識的一種甲狀腺炎,其患病的原因還不十分清楚,可能與免疫功能障礙有關。因其發病前沒有病毒感染病史,發病時無甲狀腺疼痛,故本病與亞急性甲狀腺炎明顯不同。因本病發病期有一過性的甲狀腺功能改變,病後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故與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亦有所不同。
臨床表現:早期有甲亢的表現,約持續2-5個月,然後甲亢消失。部分病人甲亢消失後即獲得痊癒;部分病人甲亢消失後還可發生甲減,持續一段時期後恢復正常而痊癒。發病過程中無甲狀腺疼痛。查血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甲狀腺微粒體抗體正常或增高,血沉增快。甲亢期血T3、T4增高,但甲狀腺吸131碘率減低。甲減期血T3、T4降低,甲狀腺吸131碘率減低。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後血沉正常,血T3、T4及甲狀腺吸131碘率均恢復正常。
治療:可以用強的鬆等腎上腺皮質激素,劑量和方法與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用藥相似。如果不用藥,本病也可以恢復正常。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