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喉科 主任醫師 楊長東

  我科2004~2006年在鼻內鏡下行鼻中隔成形術125例,均獲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25例患者中,男性97例,女性28例,年齡15~81歲,平均34.6歲。按偏曲部位分類“C”型偏曲98例, “S”型偏曲12例,鼻嵴或棘突15例;按症狀分類以鼻塞為主66例,以頭痛為主22例,以流膿涕為主13例,外傷11例,打鼾、憋氣7例,反覆鼻出血3例,耳悶1例,合併鼻竇炎鼻息肉66例,合併變應性鼻炎樣症狀11例。全部病例均經過詳細的鼻內鏡檢查,鼻竇CT掃描,合併鼻竇炎鼻息肉者術前常規抗炎、激素治療。

  1.2手術方法。先切除方形軟骨後上部分及部分偏曲的篩骨垂直板:再切除偏曲的犁骨和上頷骨鼻嵴。對於偏曲較重的方形軟骨,可以在偏曲最明顯處切除一條形軟骨,進一步減

  少鼻中隔張力。對一些區域性棘突者在棘突前作切口,切除棘突,糾正偏曲。術後油紗條填塞鼻腔3天。

  二、結果

  125例患者術後鼻塞、頭痛等症狀消失,66例合併鼻竇炎鼻息肉的患者術後隨訪1年,未見覆發。近期觀察鼻癢、打噴嚏等變應性鼻炎樣症狀基本消失。最長1例有變應性鼻炎樣

  症狀患者術後隨訪3年,未見覆發。所有病例未發現鼻中隔穿孔,3例以鼻出血為主要症狀的鼻中隔偏曲術後隨訪1年以上未再見出血。7例以打鼾、憋氣為主的患者,行鼻中隔成形術及相關鼻腔手術,未行鼻部手術以外的處理,術後症狀明顯緩解。

  三、討論

  對125例患者研究發現“C”型偏曲佔78.4%,最常見的偏曲部位位於方形軟骨的後上方與篩骨垂直板接合處及方形軟骨下端與犁骨、上頷骨鼻嵴處,手術時沿方形軟骨分離黏膜至方形軟骨和篩骨垂直板交界處,斷開軟骨與篩骨垂直板處時見軟骨與篩骨垂直板交錯,說明該處有張力,咬除部分骨質,張力即可解除,咬骨時應少量多次,忌扭轉大塊骨組織,以免切除過多的骨性鼻中隔,最大限度保留鼻中隔的支架;方形軟骨與犁骨和上頜骨鼻嵴交界處也常交錯成嵴狀突起,此處黏膜較薄且張力大,分離時極易發生黏膜撕裂,術中在作前端弧形切口時,我們體會從鼻腔頂一直切到鼻底部。

  從鼻底向上分離與前端切口會合,這樣分離嵴突處黏膜時能有效的防止該處黏膜撕裂,從而保持一側黏膜的完整性,術中在充分剝離鼻中隔及鼻底黏膜的基礎上,切除部分方形軟骨及偏曲的犁骨和上頷骨鼻嵴,保留方形軟骨呈斜“U”形軟骨瓣,鼻中隔張力可以完全解除,偏曲的鼻中隔得到矯正。有2例高位鼻中隔偏曲患者手術中因擔心去除高位篩骨垂直板致鼻樑塌陷,術中僅切除方形軟骨後上部分及小塊高位篩骨,解除了該部位張力,復位中隔高位仍偏曲,術後1年複查發現鼻中隔高位偏曲消失,是否是在鼻中隔張力解除後,骨對應力的反應具有自動反饋特性的作用下,使鼻中隔再塑形,值進一步研究。

  本組研究發現:

  ①能使鼻中隔偏曲得到滿意的矯正,解除患者的鼻堵、鼻源性頭痛PJI

  ②有利於鼻竇炎鼻息肉的有效治療;

  ③有效減輕患者的過敏症狀p1;

  ④有效治療鼻出血。本組外傷患者11人,檢查外鼻塌陷畸形,鼻中隔脫位偏曲,軟

  骨突入鼻腔,黏膜撕裂,鼻堵。CT檢查見鼻骨及鼻中隔粉碎性骨折。手術中發現鼻骨上下浮動,若不行鼻中隔成形術,去除鼻中隔對鼻骨的張力,在去除鼻腔填塞的紗條後,鼻骨在鼻中隔張力作用下移位,從而使外鼻畸形,鼻骨復位失敗,也不能解除鼻堵等症狀,因此對此類患者,應同期行鼻中隔成形術,才能獲得滿意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