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動脈栓塞在沒有側支迴圈代償的情況下,將導致急性肢體缺血徵象:無脈(Pulselessness)、疼痛(Pain)、蒼白 (Pallor)、感覺異常蒼白 (Paresthesia)和運動障礙(Paralysis),即“5P”徵。上述現象的出現及其程度與缺血程度有關。
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發生在栓塞動脈節段的遠端動脈。有時由於血流的衝擊,栓塞遠側動脈可能觸及傳導性搏動。如栓塞不完全,可觸及減弱的遠端動脈搏動。此外動脈栓塞還將引起受累動脈的壓痛,一般發生在肢體缺血改變的近端。利用超聲多普勒聽診器或血流記錄儀,不能聞及正常的動脈音,或無動脈波形出現,是更可靠的檢查方法。
疼痛:
動脈栓塞後,大多數病人有急驟發生的肢體劇烈疼痛。疼痛部位始於栓塞處,以後逐漸延及栓塞的遠端肢體。疼痛部位可移位,當脫落的栓子騎跨在腹主動脈分叉處,表現為劇烈的腹痛;如栓子被血流衝至股動脈時,即轉變為股部疼痛。患肢有觸痛,肢體的主動或被動活動均可致痛,因而處於制動狀態。
蒼白、面板溫度降低:
由於栓塞動脈遠端供血障礙,面板呈蠟樣蒼白。如果皮下靜脈叢尚有少量血液,則在蒼白的面板底色上有大小不一的青紫斑。因血流量減少,致使淺靜脈癟陷。面板溫度改變與動脈栓塞的部位有關,當腹主動脈分叉段栓塞時,臀部及雙側下肢皮溫降低;髂動脈栓塞時,同側大腿皮溫下降,而股總動脈栓塞者於大腿中部以下皮溫降低;N動脈栓塞,小腿中段及其遠側皮溫降低。鎖骨下動脈、腋動脈栓塞,症狀涉及整個上肢;肱動脈栓塞,症狀涉及前臂;尺橈動脈或脛前、後動脈單支的栓塞,因有豐富的側支迴圈,症狀侷限且較輕。
面板溫度改變可有下列幾種檢測方法:
1、檢查者用食中指中節背側接觸患肢,自近端向遠端移動,可以覺察到患肢面板溫度降低的平面所在。
2、用同法對比雙側肢體同一平面的皮溫,可以查出患肢皮溫低於非栓塞側肢體。
3、利用面板測溫計對比測定雙側肢體,可以測出皮溫降低的程度和平面。
感覺和運動障礙:
當週圍神經已有缺血性損害時,肢體遠端可出現面板感覺缺失區,其近端有感覺減退區和面板感覺敏感區。栓塞時間長,已有周圍神經損害及肌組織的缺血壞死時,可引起指、趾運動障礙,手、足下垂等症狀。
檢查者用手觸控患肢面板,或用針刺的簡單方法即可測出患肢面板感覺障礙。被動活動患肢的指或趾,可以明確有無深感覺喪失。
組織壞死:
一旦動脈栓塞病程較長,終將發生不可逆的組織缺血壞死。除了末端動脈栓塞造成指或趾的乾性壞死外,主幹動脈阻塞時組織壞死範圍廣泛,肢體冰冷,色澤暗紫,並呈網狀青紫;面板出現水泡,內含血性滲出液;組織增厚、發硬。此時,已有明顯的全身症狀:神靡,高熱,寒戰,心率加快,甚至血壓降低等毒血癥狀。
動脈栓塞起病突然、急驟,進展迅速,主幹動脈一旦完全阻塞,遠端組織處於急性缺血狀態,多無足夠側支代償。因此,如不及時治療,勢必危及肢體生存。
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是手術治療的有效輔助方法。主要適用於小動脈栓塞,如上肢的尺或橈動脈遠端栓塞,下肢的脛、腓幹遠端動脈栓塞,通常有較好的側支維持血供。對於全身情況嚴重,或已處於瀕死狀態,不emphasized text可能忍受手術,或患肢已出現明顯的組織壞死徵象,手術已不可能挽救肢體等情況下,只能採用非手術治療。
1、一般治療:患肢減少活動。患肢注意保暖,最好室內有恆溫,禁止熱敷(即使溫度不高也易造成燙傷,並加重組織代謝),禁止冷敷,以免患肢血管收縮,動脈血流減少。並注意觀察生命體徵,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疼痛劇烈時可予對症處理。
2、抗凝治療:防止栓塞動脈內繼發血栓形成、心房內附壁血栓形成發展,以及靜脈血栓形形形成。急性期常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監測凝血酶原時原時間,一般控制在20s以內,控制高血壓,以免引起腦出血等嚴重併發症。慢性期可用雙香豆素衍生物如華法林,維持治療3~6個月,並監測凝血酶原時原時間。
抗凝治療主要併發症是出血,常見皮下淤血、創口滲血或血腫,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甚至腦出血。肝素可用魚精蛋白對抗,一般魚精蛋白1mg對抗肝素1mg,肝素在體內半衰期短,注射肝素後間隔時間越長,所需魚精蛋白劑量越小。如繼續出血,可輸新鮮血或血漿及凝血酶原複合原複合物,應用雙香豆素類衍生物抗凝者,可肌注或靜滴維生素K 10~50mg。
3、溶栓治療:成敗關鍵是早期用藥。發病後3天內用藥,療效好,發病後6~7天,血栓機化,溶栓療效差。發病3天內,可用尿激酶25萬U/次,2次/d,外周靜脈注入。也可經栓塞動脈近端血管內直接注入或採用導管溶栓。
溶栓治療前後應瞭解病人有無溶栓治療禁忌證。發現注射部位出血或血腫,鼻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等,應立即停藥,並輸新鮮血或纖維蛋白原,必要時應用纖溶抑制劑。
4、祛聚治療: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常用藥物有腸溶阿司匹林、雙嘧達莫、右旋糖酐4酐40、依前列醇(前列環素)、複方丹蔘等。可單獨使用或兩種藥物合用(如右旋糖酐4酐40與複方丹蔘合用等),抗血小板療法的出血作用少見,對抗凝或溶栓療法有禁忌時,可酌情選用抗血小板療法。可監測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有條件可行血栓彈力圖檢查,判斷體內血小板數量及功能。
5、擴血管療法:直接或間接作用於周圍血管而增加血流。血管擴張藥在治療血管痙攣性疾病比治療血管壁結構改變而引起的缺血性疾病更為有效。近來,許多新的擴血管藥物如前列腺素E1、前列環素等應用臨床,並取得一定療效。也可用交感神經阻滯或硬脊膜外麻醉,解除動脈痙攣,促進側支迴圈建立。
6、其他:高壓氧艙增加血氧分分壓及血氧飽和飽和度,一定程度上改善肢體缺血。
手術治療:
1、取栓術:
動脈栓塞後6~8h肌組織尚未壞死栓子尚未與血管內膜粘連,內皮細胞亦無嚴重損傷,是手術取栓的最佳時間,即使病程已較長,肢體已有1個或幾個趾(指)瀕於壞死,但無明顯大片壞死,如果取栓術能恢復主幹動脈和血流,仍應手術以達到降低截肢的目的。
取栓術有2種方法:
Forgarty球囊導管取栓術:手術途徑視栓塞部位而定。一側股動脈或髂動脈栓塞,可經同側股動脈切開插入Forgarty導管取栓;主動脈騎跨栓塞,應從雙側股動脈分別插管取栓;上肢動脈栓塞可經肱動脈插管取栓。Forgarty球囊導管取栓術避免了直接暴露栓塞動脈的操作,減少了手術創傷並縮短手術時間,又能通過導管向栓塞的近、遠端動脈順向或逆向插管,取出繼發血栓;手術可以在局麻或神經阻滯麻醉下完成,無疑對全身情況嚴重的病人極為有利。
動脈切開取栓術:操作時應注意首先遊離手術遠端動脈並阻斷之,以免手術過程中栓子向遠端遊移。然後遊離栓塞近端動脈、阻斷近端血流後方能切開動脈取栓。
2、截肢術:當肢體已有明確的組織壞死時,為防止毒血癥的嚴重後果,應根據壞死範圍,選擇不同平面的截肢術。
術後處理:
取栓術後,不應忽視心血管疾病及全身狀況的監護和治療。對栓塞時間較長者,術後宜抗凝治療,以防止血栓形成。手術後早期,遠端動脈搏動可能仍較弱,一般在2~3天后可恢復有力的搏動。如果動脈搏動遲遲未能恢復,並有遠端組織供血不足的徵象,應作進一步檢查明確是否有遠端動脈閉塞,應積極處理。當取栓術後,肢體急驟腫脹,提示已有筋膜間隔綜合徵存在,需要及時作筋膜間隔切開減壓。動脈血流重建術後,出現缺血後再灌注損傷的臨床表現,是取栓術後造成死亡的原因之一,多發生於主幹動脈栓塞時間較長者,經取栓術後大量毒性產物進入迴圈造成代謝改變,表現為酸中毒、高鉀血癥、腎功能衰竭。正確地處理。腎功能衰竭,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仍有可能挽回生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