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患病多自我講述不清,臨床最常見症狀是:發熱、咳嗽、頭痛、嘔吐、腹瀉、腹痛表現。這些只是症狀,而不是疾病;有些症狀對患兒的身體是保護反應,並非是壞事。要明確病因,才是解決辦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才是上策。
1、發熱:發熱是機體對致病因子的一種防禦反應。是正氣與邪氣交爭的外在表現。是身體自身免疫的反應。一般發熱小於38.5度,以下是安全的。發熱體溫高低與疾病輕重無直接關係;要看孩子的精神狀態、一般情況如何?伴發那些症狀等。一般感染髮熱,是機體產生抗體的過程;如疫苗注射後多發熱就是如此。高熱時,大於39度,應鬆衣透氣,溫水擦浴散溫,多飲水,清淡飲食,而後遵醫用藥。
2、咳嗽:咳嗽是機體為排除氣道分泌物或氣道異物而產生的保護性發射。不同疾病咳嗽的方式,咳痰的性質不同。很多情況咳嗽並非壞事,是排除異物病菌的反應。咳嗽時要多飲水,空氣清新,溫度、溼度適宜,18―22度,溼度55%―65%,尋找病因系統治療。
3、頭痛:頭痛是神經症狀表現,與頭暈在小兒難以分清,可見腦內、腦外病變;眼源性、鼻源性、耳源性;疲勞,情緒波動均可引起。因此要看頭痛的性質、部位、持續時間、用藥和休息的影響。明確病因是器質性、功能性或精神性引起。不可盲目使用止疼治療。
4、嘔吐:嘔吐為反射性吐出胃內容物,一方面可將消化道有害物質排除,保護機體;另一方面,劇烈嘔吐可出現水電解質失衡、營養障礙,危害機體。嘔吐時要防止窒息,少食多餐,流質易消化飲食;觀察嘔吐性質、性狀、氣味、伴發症狀等,對症對因治療。
5、腹瀉:腹瀉是大便的次數、性狀、數量發生改變,可由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氣候因素引起。有時是腸道內病毒、細菌排除體外的表現,亦可由冷、熱刺激腸蠕動增加的反應。要看大便有無血液、黏液、膿液;泡沫樣、肥皂樣、果醬樣、稀水樣等表現;有無少尿、精神差、脫水等併發症,以制定治療方案。
6、腹痛:腹痛在兒科臨床很常見,可見於小兒內科胃腸道炎症疾病,亦可見於小兒外科闌尾炎、腸套疊、腹膜炎等疾病,更常見小兒胃腸神經功能紊亂、腸痙攣等疾病表現。要看腹痛表現是急性、慢性、陣發性表現;併發症狀是哪些?腹痛和體位有哪些關係?一定要找到病因,萬不可急用止痛藥。否則!誤診,誤治!延誤病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