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無為而治”與中醫養生道有較為深遠的影響。道學一直把“無為而治”、“道法自然”、“返樸歸真”、“清靜無為”作為修道的最高境界。老莊哲學是道教教義的起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念肇端於老莊哲學。老子《道德經?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即人類在進行各項生命活動的時候,其行為應該從效法自然、保護自然、服從自然、順應自然的目的出發,而不應違背自然、破壞自然、以改造和征服自然為快,人與自然應處於和諧、協調的關係之中,只有這樣,才可保持自然的和諧與生態的平衡,才不會招致自然界的懲罰,從而使自己“久視長生”,頤養天年,“度百歲乃去”。西漢道學名家嚴君平在《道德真經指歸?卷八》中亦謂:“有為之為,有廢無功;無為之為,成遂無窮――覽天地之變動,觀萬物之自然,以睹有為亂之首也,無為治之無也”。 嚴君平之道學明論是對老子“道法自然”的進一步詮釋和延伸。總之,綜合道家的觀點,事物只有在自然無為的狀態下才能按照自身的規律順利發展,齊家治國如此,修身養性(命)亦是如此。如果逆自然規律而動,抱著改造和征服自然為目的,人為干涉事物的發展規律,結果只會事與願違、自取其敗。因此,明智的人應該採取無為之道來養生處世。中醫養生學汲取道學“無為而治”的哲學精華,以“不妄作勞”作為養生的準則,主張人應該做“知其道者”,順從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來調養身體,從而形成了完整、系統富有科學意義的中醫養生理論。《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具,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在此把“不妄作勞”作為“盡終天年”的必備條件之一,可見其在養生學中的重要地位。具體言之,中醫養生“不妄作勞”的主要思想和方法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強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順應自然規律,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不能逆自然規律而動;二是不能恣情縱欲,房勞過度,亦即用情不妄、縱慾有度,否則,正如《千金方》言:“恣情縱欲,命同朝露”;三是食不厭精、飲食有節,如《內經》忠告:“飲食自備,腸胃乃傷”,“內傷脾胃,百病皆生”;四是注意勞逸結合,適度而止,如《素問·舉痛論》反對“過勞”,它告誡人們“勞則氣耗”,還有《靈樞?九針論》雲:“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所以,過勞是健康的大敵。
由上可知,在中醫學發展的歷史實踐中,道學(指道家及道教)對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道教哲學對中醫養生學的貢獻勿庸置疑,所以,中醫學哲學思想中一向有“醫乃道之緒餘”之說。實際上,古代醫家的“醫道通仙道”、“陽中之陽為高真”、“陽中之陽,天仙賜號”、“天地陰陽,五行之道,中舍於人。人得者,可以出陰陽之數,奪天地之機,悅五行之要,無終無始,神仙不死矣”的論述,已經表達出醫道相通的哲學思想,這也是形而中論承諾的哲學思想中必然推定出的結論。但是,道教哲學中也有一些消極思想,現代養生醫學若對道教哲學及道教養生思想進行揚棄,就一定能汲取其精華,促進中醫養生學的健康發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