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來講,出汗是肺氣宣發的方式,即把人體代謝的廢物變化為汗液排出體內。如果身體的某個部位經常汗多,可能意味著健康出了問題。
1、額頭多汗:中醫認為可能是肝陽亢盛引起的,肝臟可能存在著健康隱患。肝陽亢盛同血壓、心臟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尤其是老年人額頭出汗較多要密切留意。枸杞具有滋陰腎潛肝陽之效,可取10~15克枸杞,用開水沖泡,日常飲用。
2、鼻子多汗:說明肺氣不足,需要調補肺氣。肺氣虛的人易在鼻翼兩側出汗,且汗液較涼,可在食療中服用人蔘黃芪老鴨湯,以起到補益肺氣的作用。
3、腋下多汗:多半是汗腺直徑過大,易形成腋臭,可做簡便有效的鐳射治療。飲食要清淡,少鹽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
4、頸部多汗:很少有人頸部會出汗。如果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全身內分泌失調有關,最好去醫院接受全面激素檢查。
5、背部多汗:說明心陽虛或心氣虛,代表著心臟功能低下或失調。此類人群除了注意保暖外,還可每天堅持用手對前臂掌側進行摩擦或拍打,用來調節心臟的功能。
6、胸口多汗:說明體內脾胃失和。多見於一些腦力工作者,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慾不振、睡眠差,屬於思慮過度,導致心脾虛。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可用黃芪、大棗泡水喝,以緩解症狀。
7、手腳多汗:
預示著脾胃氣虛或者精神緊張,需要服用補益脾胃的藥物或食物,比如歸脾丸、健脾丸、山藥粥等。還可嘗試經絡按摩,即從足三裡向下至踝關節,沿著脛骨外側用手交替敲打或摩擦。每天飯後可以按摩腹部,先順時針按摩30圈,再逆時針按摩20圈,儘量不吃冷食。如果出汗嚴重,說明臂叢神經有問題,需要手術治療。對於一般的手腳多汗,可以在溫水中加入白礬和五倍子各20克,每天浸泡手腳一兩次,每次半小時,也可用20克白礬和適量的白蘿蔔加水一起煮,然後把白蘿蔔搗成糊狀敷在手腳上,並用紗布包裹整晚。
8、私處多汗:私處多汗並伴有異味,可能是肝經溼熱或腎陰陽失常。建議飲食清淡,不吃冷食,如果私處氣味變重,要儘快去醫院做專門的檢查。
顏色味道有異需提防
1、“汗液呈現黃色,多是由於血液中一種被稱為膽紅素的物質濃度過高所引起,主要見於肝膽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肝硬化等。”胡斌說,從中醫看,白色屬肺,肺色外露則現白汗,多為心肺陽虛所致,常與心肺功能虛弱有關,“有時,疼痛劇烈如肚子痛,也可引起白汗淋漓。”
2、“汗液呈現紅色,多與內分泌功能紊亂有關,也可能是身體某部位在出血,也可能是位於面部和腋窩處產生色素的細菌所致。”馮志海介紹說,紅汗也可能是藥物所致,如服用碘化鉀等化學制劑,在極端的情況下,汗液也會變為青綠色,提示有膽汁外洩,如急性化膿性膽管炎。
如果汗液散發出尿味,並且汗幹後在面板上留下結晶物,說明是尿毒症等腎功能差的病人,“汗液假如帶有特殊的腥味,可能和熱證或溼熱證有關,多見於肝硬化、肝腹水病人,而糖尿病人的汗液會飄出香味來。”
辨明“汗質” 再調理
“中醫把異常出汗分為自汗和盜汗,”其中,自汗是指白天不因疲勞,或無明顯誘因而時時汗出,動輒益甚的症狀;盜汗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洩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自汗以氣虛較多,此類人群除了汗多外,還伴有發乏力、易感冒等症狀,可以取30克黃芪、50克浮小麥泡水喝,達到補脾益肺的作用。”在汗多的時候,如果五心潮熱、手心腳心發熱、顴骨發紅,是陰虛發熱的表現,“這樣的人大都是抽菸、喝酒、勞累過度之人,往往自汗或盜汗交替出現。可以吃些六味地黃丸或知柏地黃丸。”
“有些壯年人雖然能吃能喝,但舌苔較厚,大便乾結,也會出汗較多,此時應清洩肺胃熱,在臨床上可以服用當歸六黃湯。”馮志海說,假如經常感冒發燒並且多汗,而且常常是先冷後熱再發汗,則代表著營衛不和,需要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產後等失血過多造成血虛後,也會多汗,這時可服用補氣養益的八珍湯。對於小兒因缺鈣形成的佝僂病引發的汗多,可以服用龍牡壯骨顆粒,而女性因更年期出現的烘熱汗多,就要服用丹梔逍遙丸、甘(草)(小)麥大棗湯以及龍骨牡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