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膝關節的穩定性是由其周圍的骨性結構、韌帶、關節囊和肌組織等來維持。膝過伸現象存在於腦卒中後的偏癱患者,多因患側下肢肌力不足、平衡協調能力下降、原始運動模式出現以及不正確的鍛鍊方式等造成,且一旦出現將很難糾正。據統計,約75%的腦卒中患者會出現下肢的功能障礙,而膝過伸又是康復訓練中出現的一種常見現象,尤以在社群中進行康復的後遺症期患者發生率較高。由於此不良步態影響到患者的步行能力,要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膝過伸將必須得到重視。 膝過伸也被稱為膝反張或膝反屈畸形,又稱“瑣膝”現象,即在行走或站立過程中,患側下肢在支撐期出現膝關節過度伸展(膝伸展角度大於5°),身體重心後移,患側髖關節過度屈曲,身體出現後傾趨勢的現象。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康復中心華東
1 腦卒中後膝過伸的原因
普遍認為,腦卒中後膝伸是股四頭肌肌力弱,無法完全支撐體重;屈膝肌肌力弱,支撐期時不能保持膝關節的正常屈曲角度;股四頭肌痙攣,膝關節不能輕度屈曲等。方法:
1.1 股四頭肌肌力弱,不足以支援體重 當站立或行走時因患腿在支撐期伸膝不穩,患者常用前傾上身的代償方法,使身體重心達膝關節的前方,被動伸直膝關節以增加其穩定性,便導致膝過伸的發生。
1.2 屈膝肌(N繩肌)肌力弱 支撐期時不能保持膝關節的輕度屈曲0°~15°。
1.3 原始運動模式出現 股四頭肌高度痙攣,使膝關節出現過伸展,且不能主動屈曲,合併踝關節背伸無力或腓腸肌痙攣導致的足下垂,迫使患肢出現偏癱步態。
1.4 踝關節以上本體感覺減退或喪失,前後肌群收縮不協調導致膝過伸 膝關節周圍肌梭和腱器官發出的本體感覺神經衝動由Ⅰa 纖維傳入脊髓,一是直接興奮該肌的運動神經元,同時通過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的活動,抑制拮抗肌的活動,使主動肌和拮抗肌相互配合、制約,完成協調動作。當患側肢體因本體感覺障礙而出現互動抑制障礙時,患者則不易準確獲得患膝位置覺和不能抑制過高的股四頭肌肌張力,導致患膝屈伸協調功能障礙,出現膝過伸。
至於膝過伸的本質性原因,現有文獻仍無明確報道。
2 腦卒中後膝過伸的訓練方案
2.1 抗阻肌力訓練
2.1.1 早期分離與抗阻運動訓練 由於膝過伸一旦出現將很難糾正,所以,預防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腦卒中3周內的患者,下肢康復治療循序漸進且及早進行分離抗阻訓練,包括正常體位擺放、伸髖、屈膝、患肢負重及膝關節屈曲0°~15°控制等,訓練強度為1次/d,40~60min/次,5次/周,總療程6個月。結果顯示,康復組患者的膝過伸發生率顯著低於不進行康復訓練的對照組(P<0.01),治療顯效率顯著高於對照組(P<0.05)。
病程不超過2周、下肢各肌群肌力<2級、不能站立的腦卒中患者,康復組經早期膝關節穩定性訓練(包括患側下肢的牽張、關節壓縮等促進膝關節深感覺恢復的訓練以及加強股四頭肌、N繩肌、脛前肌等肌力的訓練,並配合中頻電治療),待患側下肢肌力達3級後再進行站立訓練,經3個月治療後,康復組膝過伸發生率顯著低於只進行常規訓練的對照組。
2.1.2 N繩肌抗阻訓練 針對腦卒中後可獨立行走且膝關節不穩、不伴有感覺認知障礙的患者,在抑制上肢和軀幹肌痙攣的情況下,進行N繩肌最大向心性等張屈膝、末端等長抗阻訓練,每次抗阻持續10s,每2次練習間隔30s,重複練習20min,每日1次,配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療程60天。經等速肌力測試顯示,患側屈/伸膝肌力比值在各種角速度下均顯著高於治療前,即N繩肌肌力增強,膝關節穩定性改善。
2.1.3 強化脛前肌 採用生物反饋,讓患者主動做踝背屈訓練,通過視覺反饋,使患者不斷往高的閾值努力,達到主動鍛鍊的效果。如果沒有生物反饋,可用中頻電刺激,刺激脛前肌,並增加負重訓練。
2.2 針刺法
2.2.1 毫針飛法 取50mm毫針,將毫針斜刺入陽陵泉、伏兔、委中、承山,每穴行鍼兩分鐘,每日1次,15天為1療程,休息3天,共治療2個療程。由肌電圖H反射中表明,利用毫針飛法治療後,膝過伸痙攣爆發的波幅減低、時程縮短、爆發頻率明顯減少,潛速率減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
2.2.2 針刺配合康復技術治療 取30號1. 5寸不鏽鋼針,選樑丘、血海、足三裡、陽陵泉,均直刺;中犢鼻向上斜刺,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後接G6805電針儀,選疏密波,電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1 h,1次/天,10次1個療程,配合以膝關節屈曲0°~15°範圍內控制為主的康復訓練。結果顯示,52例中風患者膝過伸治療總有效率為98%。
2.3 下肢矯形器 腦卒中後如不存在嚴重的膝關節深感覺障礙,經過早期正規的康復訓練,多可預防膝過伸的形成。一旦形成且經過康復治療效果不理想者,最後則不得不使用矯形器的病例也有報道。
有人提出,用長下肢矯形器控制膝關節和踝關節的角度,膝鉸鏈使膝關節角度保持輕度屈曲位 10°~20°,抑制膝過伸;也有人提出偏癱早期使用長下肢矯形器,使患者從發病就開始進行姿勢反應的促通,預防肌肉萎縮,強化健側下肢肌力。普遍認為,使用阻止踝關節跖屈的AFO,腦卒中患者站立時可有效防止膝過伸。
2.4 對於腦卒中患者本體感覺的缺陷,首選早期進行關節牽拉、擠壓等方法促進其恢復;如果本體感覺喪失,治療師可加強其功能性步態訓練,或利用視覺、聽覺等補償,例如一種肢體載荷指示器的生物反饋裝置,當腳接觸地面時提示患者,提供強化訓練時肌收縮力量的資訊。
膝過伸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為提高其生活質量,膝過伸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目前,針對腦卒中後膝過伸的研究,尚未明確報道其本質的原因,就現有的總結看,腦卒中後膝過伸的原因可分為下肢肌力弱、原始運動模式、下肢本體感覺缺陷等,且踝關節以上本體感覺缺陷與股四頭肌力弱的原因尤為突出。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方法也大都提倡循序漸進,早期促進分離運動,恢復本體感覺,待下肢肌力足以支撐體重且出現下肢分離運動時,繼而進行站立及行走等訓練,切忌下肢肌力在達到3級(Lovett肌力6級分法)以前過早站立行走;如果患者已經出現膝過伸現象且經康復訓練無改善,則可選擇適當的下肢矯形器矯正步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