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壞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head,ONFH)分為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兩大類,後者主要由於長期大量應用皮質激素、酗酒以及血液功能異常引起。該病致殘率高,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多發病,已成為全球公眾關注的熱點。李子榮報道,我國ONFH每年新發病例在15到20萬之間,累積需治療的病例在500~750萬之間。日本、美國等國衛生部將此病列為未解決的難治性疾病,投入巨資研究,但仍有許多難題有待解決。目前,ONFH的治療仍是骨科一大難題。只有正確地掌握治療原則,針對各期採用相應方法,才能獲得最佳療效。骨壞死病人多較年輕,故應首先考慮儲存其自體股骨頭。目前,早期病例採取保守治療,如:中藥活血化瘀、降脂藥、高壓氧、血液淨化、介入、磁療等。
1、大體手術治療:按照世界骨迴圈研究學會(ARCO)的國際骨壞死分期標準,0~II-A 期者,可行鑽孔減壓術。II-B~III-B期者,適用於截骨術或骨移植術,包括帶血管蒂的骨移植。而III-C期及其以上者,可考慮作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許多因素都會影響手術的效果和預後。病變的範圍對預後起決定性作用,範圍越大,預後越差。股骨頭中部與外側病變比內側病變的預後為差。患系統性疾患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器官移植等,其預後較差,應考慮施以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但是,無論是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固定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用於治療ONFH的遠期療效均較治療其它疾病時為差。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適用於:
①老年病人;
②雙側病變,達國際骨壞死分期III-C 期及其以上者;
③疼痛嚴重,影響關節功能者。
2、微創技術治療P:微創技術(Minimally InvasiveTechnique)的概念是近代提出的。微創即指對生命體(主要是指人)的微小侵襲或損傷,廣義的微創技術應包括許多內容。而現指的微創技術是指微侵襲手術技術(MinimallyInvasive SurgeryTechnique),如應用關節鏡、椎間盤鏡、腹腔鏡、胸腔鏡等所實施的手術,小切口、微創傷所進行的手術。也習慣稱之為“微創手術”,即微侵襲手術。
“微創手術”的內涵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小切口、二是手術損傷微小,尤其是後者。小切口短,有美觀的優點。但是,如果切口小而內部損傷大則不能稱其為“微創手術”。那麼,現在用於治療ONFH的微創手術基本上至少包括3個方面:
①高科技手段、創新療效:通過小切口應用基因治療、組織工程等用於ONFH的防治。
②小型手術:原來已開展的小切口手術,如:鑽孔減壓術等。
③大體手術發展為微創手術:如關節鏡下行簡單的壞死骨去除加植骨術、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等。
(1)基因治療:人們已經注意到了將骨髓幹細胞用於基因療法和組織工程。ONFH的發病與多種基因相關,已經有一些基因療法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補償正向細胞因子及其受體以治療ONFH。如:張曄,曾炳芳等(2004)報道,以脂質體介導pCDNA3-Ang-1質粒轉染體外分離培養的兔(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與磷酸三鈣(TCP)陶瓷複合,修復兔液氮冷凍股骨頭壞死。楊操,楊述華, 杜靖遠等(2004)報道,將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真核表達質粒pCD rbFGF與膠原混合,或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真核表達質粒pCDhVEGF165 200μg與膠原混合,分別植入壞死的兔股骨頭內,術後2、4周股骨頭內血管生長,術後8周股骨頭內新骨形成,促進了股骨頭壞死的修復。這些均可應用微創技術來完成。
(2)組織工程:李子榮(2004)報告,對壞死體積大於15%的II期和III期早期股骨頭壞死,採用微創技術(即切口為5~7釐米),在導航引導下,將壞死骨清除,將自身骨髓(250~300ml)利用細胞分離器將幹細胞分離後,連同生骨材料(人造骨)作載體,打入壞死骨清除區,使新生血管和骨長入而達到儲存自身關節的目的。此方法的優良率為85%(II期)、50%(III期),從而使部分患者推遲或避免人工關節置換術。對介於早、中期的股骨頭壞死,用開放手術的方法,將複合骨生長因子和自體骨髓幹細胞的新型植骨材料,植入骨壞死區。既可刺激新骨形成,又增加了對軟骨下骨的機械支撐力,有效防止股骨頭的進一步塌陷。創傷輕微,切口僅為3~5cm,不損傷關節囊血液迴圈,關節活動功能好。對年輕病人中早期股骨頭壞死的治療有很大價值。
(3)鑽孔減壓術:鑽孔減壓術也稱核心減壓術、岩心減壓術、髓芯減壓術。僅有60%的病例有效。
(4)植骨手術:通過大轉子外側小切口,鑽出一個通道,達股骨頭軟骨下,植入遊離腓骨,或打壓植骨(自體鬆質骨)。也有人報告結合關節鏡進行植骨手術。但是這些植骨方法(非帶血運骨)的臨床效果尚待進一步觀察。
(5)小切口微侵襲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在美國已有很多髖關節中心通過小切口施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此手術越來越普遍的原因是由於病人關節功能的明顯改善,預計將會更加流行。病人能夠更早、更好地恢復功能,獲得舒適。術後6周時很少有人再使用輔助裝置。術後10周時,病人的單肢狀態已經恢復到正常的90%。這應歸功於手術切口小,關節周圍肌肉損傷非常小,使得術後肌肉力量和關節功能恢復很快。Berger(2001)採用雙切口。多數醫師樂於採用後外側單切口(Sculco,2001;Dorr,2002;Hartzband,2002)。國內多數醫師也樂於採用後外側單切口。後外側單切口必須位於大轉子的後緣。身材較高病人的切口可長至8~10cm,身材較矮者僅需5~6cm。通過此切口被切開的肌肉主要是臀大肌,從髖關節後部於股骨附著處鬆解短外旋肌群,不要分離臀中肌和臀大肌上部肌纖維神經經過的區域。小切口並不明顯增加手術難度,從切開面板到關閉傷口,通常只需要1小時便可完成。而一套特殊的牽開器和磨鑽是必要的。
微創手術應嚴格選擇適應證:選擇病人應胖瘦適中,髖臼杯選用非骨水泥型,股骨假體可選用非骨水泥型或骨水泥型。以下病例不適宜此手術:肥胖、肌肉特別發達、強直性脊柱炎累及髖關節、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脫位等需對髖臼作特殊處理、需鬆解軟組織、晚期股骨頭壞死在髖臼或股骨頭內側有巨大骨贅等,均難以施行此手術。施術醫師應有豐富的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經驗,否則容易損傷重要神經和血管,假體位置安放也會出現問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手術導航系統,在微創手術導航系統引導下進行減壓和壞死骨的清除,可大大減小手術創傷。手術導航系統用於人工髖關節置換微創手術中,則可明顯提高安放假體的準確性,放置髖臼杯的誤差可在1º以內,外展角可準確保持為45º、前傾角20º,避免了微創手術顯露視野小而發生假體位置不良。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