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大人到小孩兒,感冒發燒的人數明顯上升,表現多為先“上火”,後“著涼”。“上火”常見發燒、嗓子疼、咯黃痰或有痰難咯出、口乾口苦、起口瘡、鼻子冒熱氣、便祕等,接著鼻子不通,流清/稠涕,頭痛、周身疼痛、乏力、不想吃飯等症狀相繼出現。
為什麼天冷了,反而“上火”的人多了呢?這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一是天冷人們活動少、代謝產物排出相對減少;二是人們進食火鍋、羊肉、鹽漬品、油炸品等肥甘厚味食物相對增多;三是外在氣溫降低,人體衛外氣機鬱閉,出汗少;四是過度使用暖氣;五是每到年底,常常工作忙、不能保證睡眠、情緒過度緊張或不平靜。這些原因都會造成體內痰溼內生,大便不通,氣血不暢,進一步鬱而化熱,而出現各種“上火”表現。內有積熱,外在氣溫低,體內外溫度差加大,就很容易感受風寒,從而造成“寒包火”感冒。
按理說“上火”了就要“下火”或“消炎”、“清熱解毒”,但實際卻不那麼簡單,臨床常見病人長期、反覆所謂“清熱瀉火、消炎解毒”的藥物,但卻只能下一時之火,隔幾天又犯,並且出現胃腸不適、關節疼痛、胸悶咳喘,甚至血壓升高、繼發心腦血管疾病等問題。“上火”總是有原因的,我們必須解除導致“上火”的原因才能達到真正的“下火”的目的,否則只是暫時“壓住”火,過幾天又“死灰復燃”。有“上火”跡象時,常可用防風通聖丸(半包到1包,日3次)、蓮花清瘟膠囊(2粒,日3次)、保和丸(每次20粒,日3次),服用1-3天,“上火”症狀會盡快消除,當然也就不會有感冒發燒等後患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防“上火”的根本法寶,即使是在冬天,也要每天堅持適度運動;冬季進補要因人而異,不可盲目進補,清淡溫和好消化的飲食原則不能丟;每天保持大便通暢,1天1-2次;避免過度保暖;保持順其自然、盡力而為、平和愉悅的心態。
患者趙某,男,6歲,於2013年3月10日主因“1個月內反覆感冒發燒4次”來診,每次發燒都到39.5℃,發燒時不出汗,咽痛紅腫疼痛、打鼾、咳嗽、咯黃稠痰,每次都用退燒藥、輸注頭孢等消炎藥後燒退,其它症狀基本消失,但不到1周就又重蹈覆轍。來診時發燒39.0℃,查扁桃體紅腫Ⅱ度、腺樣體肥大、血象高(白細胞:10.5w109/L),咳嗽、氣道有痰音,鼻塞、前額頭痛、晨起有口臭,2天未大便,吃飯差。舌質紅,苔厚膩黃,雙手指紋紫,脈滑數。辨證屬痰熱腑滯,外感風寒,治以清熱化痰通腑,疏風散寒通竅,處方:葦根30g生苡仁30g 冬瓜仁30g 神曲20g 杏仁10g 生麻黃10g 生石膏15g 全瓜蔞15g 炒二醜20g 殭蠶10g 蟬蛻6g 薑黃5g 蒼耳子10g炒麥芽30g 炒谷芽30g 炙甘草6g5付,1付藥煎2次,每次煎20分鐘,隔4-5小時喝1次,遍身汗出、體溫下降後適當延長服藥時間。服藥3付後,體溫降至正常,服完5付後,上症消失,為鞏固又來調整胃腸,鞏固5付。囑孩子飲食少葷多素,保持大便通暢。半年後隨訪,孩子未再發燒。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