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妊娠期免疫接種問題
1、球蛋白類毒素、滅活疫苗可以用,如:狂犬疫苗、腦膜炎疫苗、乙肝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破傷風抗毒素等
2、活疫苗孕期不推薦使用,一般在孕前使用,間隔最好3個月以後再受孕,如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水痘疫苗、黃熱病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風疹疫苗等
二、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相關問題
1、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嬰傳播:上一代將乙型肝炎病毒傳播到下一代稱為母嬰傳播。
(1)宮內傳播:宮內感染報道不一,有的文獻報道甚至高達40%,目前比較有權威的報道認為真正的宮內感染<5%,這種傳播方式尚缺乏有效的預防措施。
(2)產時傳播:胎兒經過產道時吞嚥含HBsAg的母血、羊水、陰道分泌物、或母血漏入胎兒血液迴圈所致。
(3)產時傳播:於哺乳及和母親密切接觸有關,當母血中HBsAg、HBeAg及抗HBc均陽性時(即所謂的”大三陽”),母乳中HBV-DNA出現率達100%產時傳播和產後傳播是主要的垂直傳播方式,而且是可以預防的。
2、母親HBsAg陰性但父親和其他家庭成員HBsAg陽性的新生兒相關問題
(1)儘管有報道在精液中可檢測到HBV-DNA,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精液能引起下一代慢性HBV感染。
(2)如果新生兒出生後主要由HBV攜帶的家庭成員照顧,新生兒除接種疫苗外,最好注射100 I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3、HBsAg陽性母親母乳餵養儘管報道乳汁中可檢測到HBsAg和HBV-DNA,但新生兒採取正規的乙型肝炎病毒免疫阻斷後,文獻報道母乳餵養並不增加新生兒感染HBV的風險。
4、乙型肝炎攜帶者孕晚期使用免疫球蛋白預防宮內感染的可行性
(1)我國學者1995年首先提出HBV攜帶孕婦於孕晚期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預防宮內感染。
(2)方法:孕28周開始每4周注射一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400 IU,分娩前再注射一次
(3)其機理認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使孕婦體內的病毒量降低。
(4)問題:HBV攜帶者肝臟每天釋放1010~1012病毒,而血液中HBsAg含量是HBV的1000~10萬倍,上述用法怎麼可能降低病毒載量。其後的研究也證實孕晚期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與常規暴露後預防的嬰幼兒的慢性HBV感染率相似。因此,孕晚期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預防宮內HBV感染這一觀點缺乏充分根據,不能應用於實際預防。
5、孕期使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療的可行性
(1)許多研究表明對孕期各時段使用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均能有效降低血清病毒載量,使用治療劑量的藥物能降低乙型肝炎孕婦的母嬰傳播率且對胚胎無明顯的毒性反應。
代表藥物:拉米夫定
(2)由於拉米夫定引入孕期抗病毒治療時間不長,尚未見其遠期安全性的報道。
6、使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療的幾點建議
(1)建議孕前使用,待患者病毒含量降低或陰轉後停藥,停藥1-3個月受孕。
(2)對於病毒載量很高,肝功能異常的孕婦,如不進行適當的治療,妊娠可能難以維持者,建議抗病毒治療。
(3)僅為病毒攜帶者,但病毒載量不高的孕婦,不建議使用。
(4)病毒載量很高,但病情穩定、肝功能正常的孕婦,可向其交代用藥的利弊,根據孕婦和家屬的意見,適當放寬抗病毒治療的指徵。
(5)抗病毒治療的時機可根據孕婦病情,儘量避免孕早期用藥。
(6)治療前應與孕婦及家屬充分溝通,做到知情選擇。
三、孕期影像學檢查的安全性
1、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已經成為許多疾病診斷的必需手段,也是檢查胎兒的必需工具。
目前婦產科學界已經達成共識,認為孕期超聲檢查包括多普勒檢查對胎兒是安全的,並且應儘可能取代X線檢查作為胎兒影像學檢查的首選方法。
2、X線檢查:
X線檢查對胎兒的影響與X線的輻射量和暴露時機有關;大量X線輻射可能引起流產、畸形等,但醫學輻射檢查的機體吸收劑量極低;在受精後2周前或20周後,單次X線攝片檢查不會對胎兒造成損害,因此,在受精後2-20周非必需的X線檢查應慎重或延期進行。
3、核磁共振檢查:
目前核磁共振檢查對胎兒的影響尚不明確,儘管多數研究顯示其對動物胚胎髮育無影響,仍有少數研究認為孕早期暴露於核磁共振檢查的磁場中可能對動物胎兒有致畸作用。因此,孕婦在早孕期行此檢查仍需慎重,對早孕期的婦女,只有當該檢查關乎到對疾病的處理決策時才可使用。核磁共振檢查對中晚期妊娠的胎兒是安全的。
4、其它:
1、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藥物:與X線和核磁共振檢查不同,前者會在人體記憶體留一段時間,因此,接受過放射性核素檢查的婦女在一定時間內要避免懷孕,具體時間依據放射性核素的種類而定。
2、電熱毯、微波爐、電視、手機及電腦等:對胎兒的有害影響尚無證據。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