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兒童5歲前發生過喘息
喘息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其病因多樣,具有異質性。嬰幼兒喘息是目前患兒就診及住院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我們經常碰到患兒因喘息住院治療好轉出院後,不到一週就再次因喘息發作而就診。該現象在冬季尤為明顯。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1/3兒童<5歲前至少有過一次喘息。5歲及以下兒童反覆喘息是兒科醫師面臨的十分常見的臨床問題。有資料指出,嬰幼兒喘息約2/3在6歲前消失,其餘1/3反覆發作並大部分進展為哮喘。一項來自美洲及歐洲的多中心大型國際研究顯示,l歲以內的嬰幼兒偶發喘息(<3次喘息發作)發生率為14.9%~38.6%,反覆喘息(≥3次喘息發作)發生率為12.1%~36.3%。其中,5歲以下兒童反覆喘息的就診率及再診率最高,尤其是1歲以內的嬰幼兒。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l歲以內喘息的危險因素同樣影響學齡前兒童的喘息發作及持續喘息情況,因此,明確嬰幼兒喘息的原因對於防止持續性喘息至關重要,而早期對嬰幼兒喘息進行有效干預可以降低其日後發展為兒童哮喘的可能性。
病毒感染是常見病因
嬰幼兒反覆喘息的常見原因是哮喘及毛細支氣管炎。嬰幼兒喘息中有部分是哮喘,其主要病因是各種過敏原。5歲及以下喘息患兒發展為持續性哮喘的風險評估可通過哮喘預測指數(API)。主要危險因素包括以下幾種:父母有哮喘病史,經醫生診斷的特應性皮炎,有吸入變應原致敏的依據。次要危險因素包括:有食物變應原致敏的依據,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4%,與感冒無關的喘息。如API陽性,則建議按哮喘規範治療。
許多嬰幼兒喘息與病毒感染有關,感染後氣道高反應持續至少3周,也有的患兒可達6~8周。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急性期有咳嗽喘憋症狀,治癒後仍然反覆發作咳喘。羅運春等隨訪發現,68.20%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急性期治癒後仍出現反覆喘息,喘息發作以病後1~2年最為頻繁,最多者可達10餘次。支原體感染也是引起喘息的重要原因之一。嬰幼兒喘息還與早產兒、父母吸菸、氣道內異物、胃食管返流、支氣管淋巴結核、免疫功能低下等有關。
發作時都要積極治療
在嬰幼兒階段,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喘息,在喘息發作時均應進行積極治療。吸入型糖皮質激素(ICS)是目前治療慢性氣道炎症常見、有效的藥物。≤5歲的兒童控制喘息的初始治療首選ICS。2014年《糖皮質激素霧化吸入療法在兒科應用的專家共識》推薦,對於重度喘息患兒,應該給予布地奈德混懸液(1毫克/次)和支氣管舒張劑(β2RA、M受體阻滯劑)聯合吸入。如病情需要可每20分鐘1次,連續3次,同時給予全身糖皮質激素如注射甲基潑尼鬆龍1~2mg/kg・d或口服潑尼鬆龍1~2mg/kg・d,連續1~3天。
隨病情緩解,藥物種類及劑量不變,吸入的間隔時間可逐漸延長為4、6、8至12個小時。中度喘息患兒急性期時,同樣給予上述聯合用藥,2次/d,連續2~3d。嬰幼兒喘息緩解期霧化吸入治療年齡<3歲,但預測可能發展成哮喘的高危兒,需儘量爭取長期布地奈德混懸液的霧化吸入,劑量從1mg/d開始,逐漸減量,每1~3個月調整一次治療方案,直至最小有效維持量。療程個體化,酌情給予3、6、9或12個月吸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