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醫養生觀念的普及,大家對中醫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但仍有不少朋友對找中醫看病感到無所適從。以下10條建議也許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要網診
經常有朋友在網上問:我孩子老感冒吃什麼中藥好?我想減肥用中醫怎麼調理?我親戚得了某某病,開個方子好嗎?事實上,這些問題都無法回答。中醫看病須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講求個體化辨證治療,絕不是說一兩個症狀或一半個病名便可以處方用藥的,只有經過全面的診斷和細緻的辨證之後,處方用藥才不致有失。所以,有病還是建議大家找當地有經驗的中醫當面診治。
就診準備
找中醫看病前,最好不要化妝,因為化妝會掩蓋真實的面色,從而影響望診的進行。也不宜吃帶有色素的食物,因為色素會使舌苔染上相應的顏色,從而不利於舌象的判斷。此外,就診前也不宜做劇烈運動,因為運動會使氣血和脈象發生改變,從而降低診脈的準確性。
就診資料
若以前做過檢查或曾找其他大夫看過,則建議帶上檢查報告或前面大夫所開藥方。有人擔心中醫不願看西醫檢查單或別人的藥方,其實不是這樣。一個好的中醫,既不會排斥西醫學的檢查方法,也不會無視其他醫生的診治記錄。相反,他們卻常常能從這些資料中獲取到更多關於疾病的資訊,從而對疾病做出更精準的判斷與更準確的治療。
就診流程
看病之前最好先在腦海裡將不舒服或最想治療的症狀按由重到輕的順序默想一遍,以免因緊張而“臨診忘言”。有的患者事先將這些情況寫在了紙上,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推薦使用。若是複診,則可先說經上次治療後減輕或消失的症狀,然後再說本次新增或變化不明顯的症狀。
開始就診
看診的時候,建議大家主動地陳述病情,先從最難受的主要症狀說起,其次敘述疾病的起因和治療經過等,或根據大夫的詢問簡明扼要地回答問題,以使問診能夠順利進行。伸舌頭時,要自然放鬆,因為緊張可能會使舌頭充血,從而影響舌診的準確性。把脈時,不建議多說話,因為說話可能會對脈象造成一定的影響。
飲食宜忌
拿到方子之後,大家最關心的便是平時飲食該注意些什麼了。一般情況下,均宜清淡、溫和、易消化的食物,涼、辣、油膩的不吃或者少吃。但也不絕對,事實上,除某些特殊疾病外,一個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想吃什麼就可以吃點什麼,但要做到好吃的不多吃,不好吃的也要吃。另須瞭解的是:這些都是病忌而非藥忌,即使不服藥,也是應當注意的。
煎藥方法
煎藥用具以砂鍋、陶罐或不鏽鋼鍋為佳,忌銅、鐵、鋁等易腐蝕器皿。一般情況下,煎藥前需將草藥浸泡半到1小時,然後酌量添水並開火煎煮,約開鍋半小時後倒出,再添水煎第二遍,然後兌一起(共約500毫升),分二或三次喝完。其他如先煎、後下、沖服等特殊煎服法遵醫囑即可。
自己煎藥
最好自己煎藥,不推薦煎藥機袋煎。為什麼呢?煎藥機袋煎一般只煎一遍,且煎前多不浸泡,更不分先煎後下,所以出來的藥汁清湯寡水,藥力極淡。更有甚者,藥汁若多則棄之,若少則兌水,所以療效較差。另外,也不推薦找人代煎,因為自己煎藥時,鼻能嗅其味,目能觀其形,耳能聞其聲,膚能受其薰,而心亦隨之而靜,亦是治療的一種過程,所以療效更佳。
服藥時間
一般情況下,根據疾病所在部位的不同,服藥的時間也應當有所區別。《神農本草經》中曾特別提到過:“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食而在夜。”這些都是很有道理並須謹慎遵守的。具體服法需遵醫囑。
藥後調攝 一般來講,服藥後均宜盡力避免各種容易引起疾病的因素,如六淫、七情等,且尤以斷絕五毒(怨、恨、惱、怒、煩)為要。大病初癒,也不宜過早行房、勞動或暴飲暴食,以防疾病發生反覆。其他如感冒需溫覆啜粥取汗等,則遵醫囑即可。總之,以自覺舒適平和為法,那麼病就容易痊癒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