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療法適應範圍或適應症概述
頸源性眩暈系因頸椎退行性改變或外傷使脊椎內外平衡失調,引起頸動脈顱外段即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出現以眩暈為主要症狀的臨床綜合徵。Rya和Cope與1955年提出了頸源性眩暈這一概念。在我國40歲以上發病率較高,在眩暈疾病中佔有很大的比例。
二、【診斷標準】
1、既往頸部損傷或疾病的病史;
2、眩暈即視覺旋轉、模糊,常因頭頸部活動及體位改變等因素而
3、頸部的疼痛;
4、頸部扭曲試驗陽性;
5、X線檢查具有頸椎曲度改變或者不穩定表現。
三、技術簡介及操作方法誘發,可伴有頭痛、噁心、嘔吐、耳鳴及枕頸部疼痛和上肢麻木等症狀;
枕椎肌包括頭後大直肌、頭後小直肌、頭上斜肌、頭下斜肌4對小肌肉,這4對肌肉雖小,卻發育良好,位置深在,均起止於枕骨的下項線與寰椎後弓、橫突樞椎棘突。其中頭後大直肌起自樞椎棘突,止於下項線的外側部;頭後小直肌起自寰椎後結節,止於下項線的內側部。頭上斜肌起自寰椎橫突,止於下項線外側部的後方;頭下斜肌起自樞椎棘突,止於寰椎橫突。筆者在臨床中發現,枕椎肌在頸源性頭暈中起關鍵作用,在治療頸源性頭暈中,只要找到枕椎肌4對肌肉與骨連線處的勞損點,用刃針鬆解即可達到治療的目的。
治療時,患者俯臥於治療床上,頸椎儘量屈曲,額頭接觸床面。雙上肢自然下垂於治療床兩側,醫者站立於治療床頭前面,俯視患者後枕部,在患者下項線至頸1橫突部用碘伏消毒,醫者清洗雙手,帶一次性無菌手套。用左手拇指指腹觸控頭小直肌、頭大直肌、頭上斜肌在枕骨附著點,細心體會,能夠觸控到綠豆大小的硬性結節,左手拇指指腹觸控到結節後,固定結節,右手持一次性刃針刺入結節中心,直抵骨面,感覺指下結節散開消失。
用左手拇指指腹觸控樞椎棘突兩邊,在頭後大直肌、頭下斜肌位於樞椎棘突的止點處,比較樞椎棘突兩側肌肉張力,在肌肉張力高的一側尋找硬性結節點,同樣用左手拇指固定結節,右手持刃針從結節中心點刺入進行鬆解,左手拇指指腹下感覺硬結消失為止;在患者兩側寰椎橫突尖處用左手拇指指腹尋找硬性結節點,找到後同樣用左手大拇指固定,右手持刃針刺入,要求針尖刺入抵骨。治療時注意出血,頭部血循豐富,一定多按壓針孔預防出血過多,以免引起患者恐慌,如果個別患者出現皮下血腫情況,一定做好解釋工作,幾天後可自行消除,不必過多處理。整個治療一定在乾淨衛生的治療室進行,治療室空氣應每天嚴格消毒,防止感染等其他情況發生。囑患者後期加強項背肌功能鍛鍊,少低頭,勿勞累。
【治療週期】
隔3天治療一次,3次為療程,1個療程後評定治療情況。一般1個療程即可完全解決症狀。
四、關鍵技術環節
在本治療中,準確找到枕椎肌4對小肌肉與骨連線處的勞損點是本療法的關鍵,勞損點一般為米粒大小的硬性結節,醫者一定要熟悉枕椎肌解剖,熟知4對小肌肉的起止走形。用刃針切割時一定要抵骨才能徹底鬆解結節點,才能夠預防復發。
五、禁忌症及注意事項鑑別診斷:
【禁忌症】
1、不符合符合頸性眩暈診斷標準者;
2、年齡在75歲以上的;
3、嚴重心臟病、腦血管、血友病患者;
4、懷孕3月以上不適宜俯臥位的;
【注意事項】
1、治療前應充分與病人溝通,避免產生緊張情緒;
2、治療中積極與患者交流,防止暈針情況發生;
3、囑咐患者治療後區域性不要受涼,24小時區域性不要溼水,預防感染;
4、高血糖患者,應控制血糖在7.1以下後再進行治療;
5、患者一定要注意保護頸椎,避免頸椎遭受勞損或外傷。
【鑑別診斷】
1、美尼爾病:美尼爾病是因為內耳淋巴代謝失衡,淋巴分泌過多或吸收障礙,引起內耳迷路積水、內耳淋巴系統膨脹、壓力升高,使內耳末梢感受器缺氧和變性所致。美尼爾病多發於青中年,發作時伴有耳鳴、耳聾、噁心、嘔吐。其引起的眩暈屬周圍性眩暈,其特點是眩暈發作有規律性,伴有水平性眼球震顫;緩解後可毫無症狀;
2、腦動脈硬化:腦動脈硬化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出現在40歲以上,逐步出現大腦皮層功能減退症A狀,如頭暈、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等,其症狀消長與頸椎活動無明顯關係。腦動脈硬化症往往是全身性動脈硬化的組成部分,故可能伴有眼底動脈、主動脈、冠狀動脈或腎動脈硬化的徵象。
3、神經衰弱綜合徵:神經衰弱無任何神經系統體徵,精神因素可能為其主要病因,頸椎X線片顯示正常。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