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肩背軟組織疼痛的手法治療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本組286例中男171例,女115例;年齡29歲~68歲;有外傷史17例;有誘因急性發作87例,慢性發作199例,頸椎管內無菌性炎症,以痛為主的216例,頸椎管內慢性無菌性損害,機械性壓迫,以麻為主伴有疼痛的70例,並頸椎管外慢性軟組織損害如提肩胛肌附著處、肩胛骨脊柱緣菱形肌起止點、岡上下肌、大小圓肌的疼痛236例。
2、臨床症狀:患者病發初始均有頸肩背部的輕度損害,上肢手指麻木,慢性發病者均有頸肩背僵、板硬或習慣性落枕,繼而出現頸肩背部疼痛加重,甚至出現難以忍受的劇痛,夜不能寐,手指發脹,握力減退。有53例出現雙下肢足趾麻木、腿軟無力、行走困難、步態不穩,其中17例出現程度不同的雙下肢發沉,行走時似踩棉花樣感,8例間有胸部束帶感,二便正常。
3、體徵: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頸椎功能活動受限,頸肩背多處軟組織壓痛。頸椎間接叩擊試驗陽性112例,頸椎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104例,頸椎後伸試驗陽性83例,舉臂耐力試驗陽性173例,伸臂牽拉試驗陽性71例,動力位霍夫曼氏徵陽性21例。
4、影像學檢查:X線片檢查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消失變直,或反張後凸畸形,頸椎後上下緣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形變小,動力片可見頸椎節段性滑移,後縱韌帶骨化,椎管與椎體矢狀徑比值小於75%19例,動力性頸椎管狹窄42例,本組病例均作CT或MRI檢查,頸椎間盤突出126例,其中單節段突出84例,多節段突出42例,並硬膜囊和脊髓受壓61例,繼發性頸椎管狹窄44例。
治療方法
1、頸椎前屈位引伸歸擠手法治療:
①患者仰臥位,頸後部墊枕,病變在上頸段時高度約10°,中頸段20下頸段30°。如左邊是患側,向左微側屈旋轉,醫師站在患者頭上方,右手從病人頸項部插入,掌心朝上,中指抵壓在患病節段的後小關節或橫突部(兼治水平位移和前後位移),大魚際和拇指分別夾攏頸部(患病節段的橫突),小魚際及手的尺側卡在病人頭部枕後粗隆,左手腕部屈側對準病人下頜部,囑病人全身放鬆,助手站在病人的遠端,雙手緊握病人的左踝部,上下同時對抗牽拉,醫師指下可感覺關節鬆動並聞及彈響,手法即告成功。該手法五次為一療程。
②患者端坐位,軀幹向後緊靠椅背,首先用2條專用布帶將雙肩固定於椅背,手法放鬆頸項肩背的肌肉,然後調整頸椎前屈角度,病變在上頸段前屈約10°~15°,中頸段15°~30°下頸段大於30°。助手站在患者一側,一隻手托住下頜,另一隻手放置在枕後粗隆部,雙手沿調整好的前屈角度用力將頭顱向上用力托起,醫師站於患者身後,雙手呈握空拳狀,分別放置在頸的兩側。
以右側為例,左手拇指指腹按在病變節段後小關節處,右手拇指向左頂在下一節段頸椎棘突的端側,在助手向上托起的瞬間,醫師隨之左拇指向前上頂推,右拇指向左速頂重推,治療左側時,左右手拇指交換位置,以同樣的手法實施。醫師指下可感覺關節鬆動並聞及“咯吱”響聲,手法即告成功。該手法每一病變節段實施治療一次,適用於頸椎2~7前後水平位置異常。
2、頸椎牽引定點旋扳整復鬆解手法
患者坐位,頸椎牽引20 ~ 30分鐘,角度依據上中下頸椎病變節段分別取:前屈10°、20°、30°,重量8kg~10kg,以右側為例,助手立於患者背後固定雙肩部,患者在牽引狀態下充分側屈,醫師右手托起患者下頜,其拇指置於患者右面部顴弓部,餘四指放置於患者左面頰。
左手拇指按壓棘突右偏的小關節的下方隆起處,餘四指放置於左肩,頭頸向右旋轉至彈性限制位,瞬間快速旋轉,左拇指同時向前內方施壓。聞及小關節彈響聲與指下跳動感,將頭部復正,繼續維持5分鐘牽引,治療結束。該法適用於頸椎2~7角度位置異常。
3、頸椎側方歸擠整復鬆解手法
患者仰臥位,以右側為例,頭部向健側旋轉45°,患側在上,頭部水平位,醫師彎腰站立於患者頭部方向,臉朝向患者,左手掌置於患者健側臉頰,掌心不要貼壓患者耳朵。右手的指掌關節推開有病變的C2-5關節突附近的軟組織後頂在患側有病變的C2-5關節突上,手掌微向無名指方向側屈,手肘貼近身體。
醫師左手微向患者頭頂的方向牽引並拉開C2-5健側的關節。右手在患者呼氣將近之時,瞬間發力,完成整骨鬆解,發力的方向是由後向前。該法適用於頸椎3~7水平位置異常。
上述手法整復鬆解治療依據病變階段的多少而定。同側同一階段一般不超過2次。手法治療後可對症藥物治療,輔助頸椎牽引,鞏固、維持療效。
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標準: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釋出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治癒:主要臨床症狀基本消失,陽性體徵轉為陰性。好轉:主要臨床症狀明顯改善,部分陽性體轉為陰性。無效:主要臨床症狀無明顯改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