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治醫師 史進

  近日,美國感染性疾病學會(IDSA)發表了念珠菌病治療新指南[《臨床感染性疾病》(Clin Infect Dis)2009,48(5):503],替代2004年版本。2004年以來,新型抗真菌藥物如棘白菌素類和新型三唑類藥物問世,相關論文相繼發表。新指南採用這些成果,解答了念珠菌病治療中常見的15個問題。本報特邀專家就其中較重要的問題作一解析。

  1 念珠菌血症治療方案

  無中性粒細胞缺乏者

  a 對多數成人患者的初始治療,推薦氟康唑[負荷量800 mg(12 mg/kg);繼以400 mg(6 mg/kg),qd]或棘白菌素類(卡泊芬淨:負荷量70 mg,繼以50 mg/d;米卡芬淨:100 mg/d;安尼杜拉芬淨:負荷量200 mg,繼以100 mg/d)。對中重度感染或近期有唑類藥物暴露史的患者,推薦棘白菌素類;對輕中度感染且近期無唑類藥物暴露史患者,推薦氟康唑。兒童方案與成人相同(調整劑量)。

  b 若培養結果為對唑類敏感的念珠菌(如白念珠菌)且患者病情穩定,可用氟康唑替代棘白菌素類。

  c 對光滑念珠菌感染,推薦棘白菌素類。若無藥敏試驗證實,不推薦用氟康唑或伏立康唑。對初始治療採用氟康唑或伏立康唑的患者,若臨床症狀改善,複查血培養陰性,可繼續用唑類藥物完成療程。

  d 對近平滑念珠菌感染,推薦用氟康唑。對初始治療採用棘白菌素類的患者,若臨床症狀改善,複查血培養陰性,可繼續用此類藥物完成療程。

  e 若患者不耐受或得不到上述藥物,可用兩性黴素B[0.5~1.0 mg/(kg・d)]或其脂質體[3~5 mg/(kg・d)]。若培養結果為對唑類敏感的念珠菌(如白念珠菌)且患者病情穩定,可用氟康唑替代兩性黴素B或其脂質體。

  f 伏立康唑[400 mg(6 mg/kg),bid;繼以200 mg(3 mg/kg),bid]對念珠菌血症有效,但不優於氟康唑。僅對克柔念珠菌或伏立康唑敏感光滑念珠菌感染患者,才選用伏立康唑作為口服維持治療。

  g 對無明顯合併症的念珠菌血症患者,療程為血培養陰性且臨床症狀明顯緩解後維持2周。

  h 強烈推薦拔除中央靜脈插管。

  中性粒細胞缺乏者

  i 對多數患者推薦棘白菌素類(卡泊芬淨:負荷量70 mg,繼以50 mg /d;米卡芬淨: 100 mg /d;安尼杜拉芬淨:負荷量200 mg,繼以100 mg /d)或脂質體兩性黴素B [ 3~5 mg/(kg・d)]。

  j 對輕中度感染且近期無唑類藥物暴露史的患者,可選用氟康唑[負荷量800 mg(12 mg/kg);繼以400 mg(6 mg/kg),qd]。若懷疑患者合併黴菌感染,可用伏立康唑[首日400 mg(6 mg/kg),bid;繼以200 mg(3 mg/kg),bid]。

  k 對光滑念珠菌感染,推薦用棘白菌素類。脂質體兩性黴素B同樣有效,但價格較高並有潛在毒性。對已採用伏立康唑或氟康唑的患者,若臨床症狀改善,複查血培養陰性,可用唑類藥物完成療程。

  l 對近平滑念珠菌感染,推薦初始治療用氟康唑或脂質體兩性黴素B。對已採用棘白菌素類的患者,若臨床狀況穩定,複查血培養陰性,可用該類藥物完成療程。對克柔念珠菌感染,可選用棘白菌素類、脂質體兩性黴素B或伏立康唑。

  m 對無明顯合併症的念珠菌血症患者,療程為血培養陰性且臨床症狀明顯緩解、粒細胞缺乏緩解後維持2周。

  n 推薦將中央靜脈插管拔除。

  評析

  對念珠菌血症患者,無論有無粒細胞缺乏,新指南傾向於將棘白菌素類作為首選。絕大部分念珠菌體外對該類藥物敏感,僅少數近平滑念珠菌對其耐藥。

  對無粒細胞缺乏者,首選氟康唑,但傾向用於輕症且無唑類藥物暴露史的患者。在粒細胞缺乏者中,氟康唑常用於預防性治療,從而降低了其作為治療用藥的價值。

  對粒細胞缺乏者,首選脂質體兩性黴素B;對無粒細胞缺乏者,兩性黴素B或其脂質體只作為替代。

  指南強調根據培養菌種結果選擇藥物,可見對於血源性感染病原菌,鑑定到種的水平十分必要。但在調整藥物時應以臨床改善、真菌學清除為主要依據,體外藥敏結果只作參考。

  2 可疑侵襲性念珠菌病經驗性治療方案

  無中性粒細胞缺乏者

  a 經驗性治療與確診治療相同。初始治療推薦氟康唑[負荷量800 mg(12 mg/kg);繼以400 mg(6 mg/kg),qd]或棘白菌素類(卡泊芬淨:負荷量70 mg,繼以50 mg/d;米卡芬淨: 100 mg/d;安尼杜拉芬淨:負荷量200 mg,繼以100 mg/d)。對中重度感染、或近期有唑類藥物暴露史、或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感染患者,推薦用棘白菌素類藥物。

  b 若患者不耐受或得不到上述藥物,可用兩性黴素B[0.5~1.0 mg/(kg・d)]或其脂質體[3~5 mg/(kg・d)]。

  c 經驗性治療應只針對存在侵襲性念珠菌病危險因素、伴無已知原因所致發熱的重症患者,且應基於對危險因素的臨床評價、侵襲性念珠菌病血清學標誌物和(或)非無菌部位的培養結果。

  中性粒細胞缺乏者

  d 推薦脂質體兩性黴素B[3~5 mg/(kg・d)]、卡泊芬淨(負荷量70 mg,繼以50 mg/d)或伏立康唑(6 mg/kg,bid;繼以3 mg/kg,bid)。

  e 氟康唑[負荷量800 mg(12 mg/kg);繼以400 mg(6 mg/kg),qd]和伊曲康唑[200 mg(3 mg/kg),bid]可作為替代。

  f 還可選擇兩性黴素B,但毒性較大。

  g 若唑類藥物曾被用於預防性治療,則不宜用於經驗性治療。

  評析

  無粒細胞缺乏患者與粒細胞缺乏患者的經驗性治療方案差距較大。

  對於前者,首選氟康唑和棘白菌素類,兩性黴素B或其脂質體作為替代。目前很難界定對此類患者行經驗性治療的臨床標準,應儘量根據危險因素、血清學檢查結果、廣譜抗生素療效、念珠菌定植情況綜合判斷,避免過度應用導致毒性反應和耐藥。

  對於後者,儘管經驗性治療可降低真菌感染致死率,但也應儘量減少接受經驗性治療的患者數量,應充分利用血清學和影像學診斷方法,使經驗性治療轉為靶向治療。對此類患者,除念珠菌感染外,還應考慮黴菌感染的可能,應選用可同時覆蓋兩者的藥物,包括脂質體兩性黴素B、卡泊芬淨或伏立康唑。兩性黴素B毒性較大,氟康唑抗菌譜窄,均不宜選用。對米卡芬淨、安尼杜拉芬淨和泊沙康唑經驗較少。

  3 念珠菌病高危者的預防性治療

  a 對肝、胰腺和小腸移植患者,推薦在術後預防性選用氟康唑[200~400 mg(3~6 mg/kg),qd ]或脂質體兩性黴素B[1~2 mg/(kg・d)],至少用7~14天。

  b 對ICU患者,推薦預防性應用氟康唑[400 mg(6 mg/kg),qd]。

  c 對化療導致粒細胞缺乏患者,在化療後粒細胞缺乏期推薦預防性使用氟康唑[400 mg(6 mg/kg),qd]、泊沙康唑(200 mg,tid)或卡泊芬淨(50 mg/d)。口服伊曲康唑(200 mg/d)也可作替代,但患者耐受性較差。

  d 對接受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在粒細胞缺乏期推薦預防性使用氟康唑[400 mg(6 mg/kg),qd]、泊沙康唑(200 mg,tid)或米卡芬淨(50 mg/d)。

  評析

  侵襲性念珠菌病好發於肝、胰腺和小腸移植患者,其中肝移植患者風險最高。儘管尚缺乏研究證據,專家認為對小腸移植患者也應行預防性治療。對其他實體器官移植患者則不需進行預防性治療。

  預防性用藥可顯著降低ICU患者侵襲性念珠菌病的發生率,但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並未顯示出優勢。

  對接受化療和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在粒細胞缺乏期應予預防性抗真菌治療,可選用氟康唑、泊沙康唑和棘白菌素類藥物。

  4 氣道分泌物分離出念珠菌的意義

  a 氣道分泌物有念珠菌生長很少提示侵襲性念珠菌病,因此對此類患者不應行抗真菌治療。

  大量前瞻性和回顧性研究包括屍檢均表明,對於侵襲性念珠菌病,呼吸道分泌物(包括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培養有念珠菌生長的預測價值極低,不應作為開始抗真菌治療的依據。

  評析

  念珠菌性肺炎和肺膿腫極罕見。診斷需要組織學證據。研究證實,氣道分泌物常可分離出念珠菌,是氣道或口咽部定植菌,無致病意義。

  新指南明確指出,不應僅依據氣道分泌物分離出念珠菌而開始抗真菌治療。此類患者不需接受抗真菌治療。

  5 其他注意事項

  a 所有念珠菌血症患者均應接受眼科檢查,一般在疾病控制後或粒細胞缺乏糾正後進行。目的在於及時發現並干預眼內炎,推測有無組織播散,判斷是否須延長療程。

  b 在血培養陽性24小時內開始抗真菌治療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v 治療後應每日或隔日一次複查血培養,直至結果陰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