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是面板科常見的久治不愈的疾病之一,屬於“頑癬”範疇。其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確,目前推測可能與遺傳、免疫功能紊亂、代謝障礙、精神創傷、居住環境潮溼、外傷感染、某種食物或藥物刺激等有關。發病常與季節有關,有夏季增劇,秋冬自愈者;也有冬春復發,入夏減輕者。男性多於女性。
該病的臨床特徵為出現大小不等的丘疹,紅斑,周圍有炎性紅暈,基底浸潤明顯,表面覆蓋多層乾燥的銀白色鱗屑,邊界清楚,好發於肘、膝關節伸側和頭部或身體任何部位呈對稱性發生,少數患者手指(腳趾)甲和黏膜亦可被侵及。
西醫學認為由於角質細胞過度增殖,各種生化代謝紊亂導致老化的表皮細胞還沒有脫落,新的表皮細胞又冒出來,於是分化不完全的表皮細胞迅速堆積,開始為粟粒大小紅斑,很快表面就出現銀白色鱗屑,輕輕刮之,即可剝下,隨著受損細胞的擴大皮損可向四周擴張,與其相互融合,最後逐漸形成大小不等的斑片。
根據以上這些臨床表現,特別是皮疹的特徵及組織病理的特點一般不難確診。需與脂溢性皮炎;玫瑰糠疹;扁平苔蘚;毛髮紅糠疹;副銀屑病相鑑別。
銀屑病相當於中醫學的“牛皮癬”;“白H”;“庀風”;“松皮癬”。歷代醫籍均有詳細論述,如《諸病源候論》言:“乾癬但有醫郭,皮枯索癢,搔之屑出是也。”《外科證治全書》曰:“白H(一名H風),面板燥癢,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漸至肢體枯燥拆裂,血出痛楚。”《醫宗金鑑》亦言:“癬瘡,其名有久,一曰乾癬,搔癢即起白屑,索然凋枯……五曰松皮癬,狀如蒼松之皮,紅白斑佔相連,時時作癢。”等等。
中醫學認為此病多由於七情內傷、氣機壅滯,鬱久化火,以致心火亢盛;或因飲食失節,過食腥發動風食物致脾胃失和、氣機不暢、鬱久化熱,又外受風邪夾雜燥熱之邪客於面板;或因風、熱之邪結果於機體而引起邪氣聚結致氣血失暢,則面板失於濡養;或由於營血虧耗,生風化燥,更兼風寒外襲,營血失調導致經絡阻隔,氣血凝滯而成本病。
由此來看,銀屑病主要存在有“血燥、血熱、血虛”之象。施術時令患者自然深呼吸保持全身肌肉放鬆端坐於凳子上,醫者戴一次性醫用手套在患者一側耳背部用拇手指肚力量適中地上下反覆揉搓至發紅、發熱且見區域性淺表靜脈暴脹,常規消毒後醫者左手拇食指捏住耳垂向下將耳背拉平,中指由耳甲艇部向耳背方向頂,右手持無菌小號手術刀用刀尖部順著暴脹淺表靜脈縱向方向準確、快速、輕巧地劃一約0.5釐米的小口(以劃破暴脹淺表靜脈外壁但不致損傷耳軟骨為度),劃後用蘸有酒精的棉球反覆擦拭刀口令血自然外流,待出血約1毫升時用碘酒消毒後創可貼貼包好即可。每週兩次左右耳交替施術,10次一療程。
施術時一定要注意嚴格無菌操作,防止繼發感染;割治時手法一定要掌握好防止手法不當劃破耳廓軟骨;割治前應對患者作好相關解釋工作,防止暈針。囑患者平時禁食牛、羊肉、魚蝦海味、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靈樞?口問篇》雲:“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衛生寶鑑》載:“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於耳者。”
耳為全身經絡分佈最密的地方,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的彆氣均走於耳,耳朵上有260個穴位,前面200個穴位,耳背60個穴位。人的耳朵就像一個倒置的胎兒,人體的每一個器官和部位在耳朵上都有相應的代表點(穴位)。割治放血療法是祖國醫學傳統治療方法之一,所取耳背部靜脈約當於耳背心穴點的部位,為心所屬且為膽經分支所循之處,遵“心主神”;“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膽為中正之宮”之古訓,在此處區域性割治放血具有鎮靜洩熱、祛溼(風)止癢、瀉火解毒、清熱涼血、祛瘀生新之功。該法臨床療效滿意且無毒副作用,是一種治病銀屑病相對安全、較為理想,患者易於接受,值得推廣的好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